大興墓葬群 資料圖
本文摘自:中新網,作者:張景華、李韻,原題為:《北京現129座東漢至遼金古墓葬群喪葬習俗“胡化”》
●從東漢到遼金共129座墓葬,保存完好,揭示大興歷史上非常繁華
●東漢墓葬現“胡化”風俗,北朝墓葬墓主為朝鮮遺民
3月16日,北京市文物局對外發布消息,北京市大興區發現一處從東漢到遼金時期的墓葬群,共有129座古代墓葬。墓地延續時間之長、年代跨度之大,墓葬數量之多,墓葬形制種類和保存之完好,為近些年來北京地區所罕見。考古專家表示:在舊城區保護范圍之外發現古遺址、墓穴十分可貴,這樣大規模和時代跨度的墓葬群,對研究北京地區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129座古墓為何保留完好
大興古代墓葬群是2010年當地土地開發時被發現的,位于大興區黃村鎮三合莊村。2013年底到2014年上半年,北京文物部門經過7個月的勘探,共發現古代墓葬129座。2014年10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主持古墓葬的發掘工作,受天氣的影響,到2014年12月31日發掘工作結束,進入“冬歇期”。在這兩個半月的勘探發掘中,共清理古代墓葬75座,其中東漢墓7座、北朝墓2座、唐代墓葬33座、遼代墓葬33座。
為什么在這個地區會完好地保留這么多古代墓穴?考古專家分析,這與永定河歷史上多次泛濫、墓地被淤泥覆蓋有關。不同年代的墓穴埋葬分層明顯,最深的墓穴距離地表7米,淺的約4米多。
永定河從西北流向東南,由于墓地位置獨特,位于河道拐彎的地方,容易受到水患的影響。據史書記載,永定河曾經寬300米,由于上游植被破壞,一度形成嚴重的水患,被古人稱為“無定河”“渾河”。史載永定河的泛濫主要在金元時期,這在此次發掘得到證實。
喪葬習俗打上“胡化”烙印
考古人員通過對墓葬形制和喪葬習俗的考察發現,從東漢至遼金時期,北京地區的喪葬習俗深深打上了“胡化”的烙印。發掘的古代墓葬中,有東漢的磚室墓、唐代的船形墓,還有遼代的圓形墓。其中,唐代墓葬室內出現了斗拱、立柱等磚仿木結構,室內有桌椅、門窗、燈等磚仿家具裝飾,像主人生前的居室一般講究,這種墓葬只有在環渤海地區才能見到。最為罕見的是,在唐代墓葬室內發現了漆器。
發掘的7座東漢墓全部為小型磚室墓,用磚做成棺的樣子,又稱為“磚槨墓”。該墓葬最大的特點是“磚棺”均為梯形,南側寬,北側窄,南側高,北側低,和現今的葬具相似。考古專家認為,這種形制的“棺”是具有“胡人”的喪葬文化因素,即漢人被“胡化”,這是北京大興地區歷史上民族間彼此交流、融合、學習的結果。這與歷史上北京地區長期處于漢、胡雜居的社會現實分不開。
發掘的北朝墓葬2座,墓葬形制與東漢墓類似。據專家介紹,此前,北京地區發現過疑似北朝墓,因證據不足無法確定。而此次發掘為北京地區北朝墓的形制特點樹立了標尺。通過墓葬內出土的銘文磚得知,墓主叫韓顯度,祖籍樂浪郡朝鮮縣,下葬于元象二年(539年)。墓主人的祖籍耐人尋味。樂浪郡是西漢漢武帝時期在今朝鮮半島設置的四郡之一,郡治位于朝鮮城,朝鮮縣是其下轄縣之一,即今朝鮮平壤市區。但是,朝鮮的遺民為什么要埋葬在北京大興?據史料記載,在北魏太武帝統一北方的進程中,曾經有過“遷朝鮮民于肥如,復置朝鮮縣”這一有組織、有計劃的人口遷徙運動。肥如位于今秦皇島市,距離北京很近,發現這一時期的墓葬也是順理成章的。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