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城。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里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
巴楚之戰
春秋戰國時期,巴族主要活動在川東、鄂西、陜西漢中一帶,與楚、蜀、秦為鄰。隨著巴國強大,巴楚交惡,數相攻伐。公元前689年,巴、楚激戰于那處(今湖北荊門縣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
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巴置捍關、陽關、沔關以拒楚。但巴在楚強大攻勢之下,三關盡失并節節敗退,最終被楚占領了首都枳(今涪陵),巴人只得向閬中一帶退卻。
張儀筑江州城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張儀入蜀滅巴之后,屯兵江州,筑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兩漢時,江州城擴展到嘉陵江北岸,稱北府城。
釣魚城之戰
釣魚城遺址南宋淳二年(1242年),四川安撫制置史兼重慶知府余始筑釣魚城。南宋寶六年(1258),蒙古發動大規模滅宋戰爭。蒙哥大汗自率一路軍馬進犯四川,于次年2月兵臨合川釣魚城。
蒙哥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然而在釣魚城主將王堅與副將張玨的頑強抗擊下,卻不能越雷池半步。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擊傷,后逝于溫泉寺。
釣魚城保衛戰長逾36年,寫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釣魚城因此被歐洲人譽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重慶開埠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三月三十一日,中英簽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重慶開為商埠。次年三月一日,重慶海關成立,英人霍伯森擔任重慶海關稅務司的職務,掌握海關行政和征收關稅的大權并兼管港口事務。
各國在重慶紛紛設立領事館,開辟租界,建立“國中之國”。重慶開埠以后,川江航運逐漸被外人控制。隨著川江航運權的喪失,西方列強在重慶開設洋行、公司,建立工廠,開采礦山,傾銷商品,掠奪原料,輸出資本,使重慶及其影響的地區納入了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戰時首都
抗日戰爭爆發后,1937年10月30日,國民政府決定遷都重慶,以重慶為戰時首都。1939年改重慶為直轄市,1940年定為“陪都”,并擴大市區范圍為164平方公里。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1942年1月21日,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在重慶成立,負責指揮中國、越南、緬甸、馬來西亞等國的同盟軍作戰??箲鹌陂g,蘇、美、英、法等30多個國家在重慶設有大使館,4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外事機構,并建立反法西斯戰爭的各種國際性組織和中外文化協會,使重慶成為有國際影響的重要城市。
隨著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沿海及長江中下游有245家工廠及大批商業、金融、文教、科研機構遷渝,加上戰時需要新建的大批工商企業及科教文衛單位,使重慶由一個地區性中等城市一躍而成為中國大后方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信息中心。
重慶談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國共兩黨面臨和平組建聯合政府或進行全面內戰的重大抉擇。13天后,應蔣介石3次電請“ 共商國是”,毛澤東和周恩來、王若飛,在張治中的陪同下,由延安飛往重慶與國民黨談判。
毛澤東與蔣介石進行了長達43天共9次直接談判。在此期間,毛澤東廣泛地接觸了各民主黨派和社會各界人士,會見了宋慶齡、沈鈞儒、張瀾、馮玉祥等,還在桂園設宴招待各國援華團體代表和國際朋友。
蔣介石面臨全國人民要求和平的形勢,加之在談判期間調動軍隊進攻解放軍慘遭失敗,最后于10月10日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表示要結束“訓政”,承認各黨派平等合法地位,釋放政治犯,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避免內戰,建設獨立富強的新中國。《雙十協定》并未得到遵守,全面內戰很快爆發。
校場口事件
1946年1月,國民黨迫于和平民主力量的壓力,召開了有各黨派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一系列有利于和平民主的決議。
2 月10日,“政治協商會議陪都各界協進會”等23個團體聯合發起在校場口廣場舉行“陪都各界慶祝政協成功大會”,參加大會群眾近萬人。國民黨重慶市黨部布置特務暴徒搗毀會場,制造了“校場口事件”。大會主席團的郭沫若、馬寅初、李公樸、施復亮和新聞記者、勞協會員60余人被暴徒打傷,經到會群眾奮力搶救,始得脫險。
事件發生后,中共代表團和政協參加單位代表聯名向蔣介石提出抗議,《新華日報》和重慶進步文藝界連續發表評論和文章進行抗議和揭露。學生、工人和各界團體分別組成“二一○血案后援會”,慰問受傷人士,發表聲明抗議特務暴行。
重慶直轄
1992年,重慶被辟為沿江開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準重慶代管萬縣市(現萬州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
1997年3月14日,經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批準,重慶恢復為直轄市,于1997年6月18日正式掛牌。重慶成為繼北京、天津、上海之后的中國第四個中央直轄市,也是中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中央直轄市,從此掀開了重慶建設與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