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委原常委張思平。南都記者趙炎雄攝(資料圖片)
南都訊 近日,一份深圳改革建議的“萬言書”送達到深圳市委、市政府新一屆領導班子手中,在深圳政界引發熱議。這份“萬言書”痛陳深圳改革徘徊停滯,提出了11項改革建議。
“萬言書”全稱《對深圳改革開放重大戰略問題的建議》,署名作者為“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領銜推動者,是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理事長、深圳市委原常委張思平。
昨日,張思平在接受南都專訪時表示,作為一家社會智庫,希望這份建議書能為深圳市委、市政府提供改革決策參考,同時也希望吸引社會各界人士思考、支持和促進深圳的改革創新。
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成立于2013年7月,是推動改革創新的社會智庫。深圳市委原常委、被譽為改革闖將的張思平擔任研究院理事長。深圳兩任老市委書記李灝、厲有為是研究院高級顧問,厲以寧、李培林、鄭新立、樊綱等著名學者是研究院的學術委員會成員。
該院副院長唐惠建介紹,“萬言書”實際上由該研究院設立的“改革30人論壇”集體完成,由理事長張思平領銜推動。據悉,“改革30人論壇”成員中,三分之一是黨政機關的領導,三分之一是高校專家,還有三分之一是對改革創新做過貢獻的社會知名人士。召集人為深圳市政府原副秘書長、市體改辦原主任南嶺。
張思平稱,今年5月初開始醞釀籌劃建議,由各成員提供建議,最終匯總成稿。“萬言書”總體思路主要是三個方面:拓寬改革的領域,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突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實現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新突破;謀劃改革策略,在中央頂層設計與深圳探索創新之間,在改革突破與先行立法之間求得平衡,為深圳的改革突破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法治環境。這份建議已送達深圳市委市政府新一屆領導班子所有成員手中,張思平表示,相信這份建議能為深圳市委、市政府改革決策提供建設性意見。
省社科院教授丁力看到了這份“萬言書”后建議,借助此次“萬言書”,以及深圳新一屆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的成立,深圳應當發起關于改革的大討論,再把當年提出的“深圳改革立了什么,未來三十年要干什么”的“特區之問”,繼續討論下去。
對話
深圳市委原常委、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理事長張思平:
深圳要領先全國 必須全方位改革
南都:這個“萬言書”有沒有借鑒這次深圳市黨代會報告?
張思平:這個意見我們已經準備了很久。
這個建議充分體現了研究院的特色。第一是建設性。我們不是一味批評,而是客觀分析現在改革面臨的情況,并不否定上屆市委、市政府對改革的重視,及以前取得的成績。第二是獨立性。第三是社會性。我們的改革30人論壇,凝聚了社會各方資源。
南都:今年以來關于深圳的話題很熱,多是對深圳高度肯定,你怎么看待這種現象?
張思平:我們有些干部也感覺,深圳已經很好了,還要改革嗎?這幾年國內經濟遇到很多困難,但深圳憑借其產業結構、市場機制、企業創新,保持了可持續發展。但另一方面,改革確實會遇到很多困難和矛盾。公務員隊伍也是特殊的利益群體,對他們有利的,他們就是推動改革的主要力量,當改到他們自身的利益時,比如削權力、減審批,往往自覺不自覺地阻礙或反對改革。我體會太深刻了。我分管了12年改革,哪些改革有阻力,哪些改革沒阻力,阻力在哪,都非常清楚。
南都:解決自我改革困局有何辦法?
張思平:第一,需要頂層設計,從上層推動。第二,要動員社會,共同推進。改革不是某一個人的事,要適當運用外部力量,調動群眾的創造性,形成改革的共識和合力。
比如審批項目下放,政府部門自己決定哪些可以放,哪些不可以放。對于涉及核心利益的項目,就千方百計阻攔放開。所以應該把外面的人也納進來,包括人大的聲音。我們從1996年就開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什么要搞好幾輪?除了一些技術原因,跟阻力太多也有關系。
南都:深圳在新形勢之下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改革道路?
張思平:十八大后中央確實對改革有頂層設計,同時也鼓勵創新。深圳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尋找自己的改革策略。如果深圳沒有創造力,那就不可能引領全國。深圳要領先全國,就要全方位改革。當然深圳現在也有一些自選動作,但我感覺還上升不到重大的體制機制創新。我們認為深圳要發揮地方的創造性,講究改革的策略,除了完成中央的規定動作,還要有一些重大的自選動作,推出一些能影響全局、在全國可以復制的改革。
摘錄
11項改革建議
1.向國家申報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驗特區,為深圳全面深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領域的改革創造良好的大環境。
2.以修改政府規章制度為內容,以“三份清單”為載體,削權力、轉職能,實現自我革命,加快推進政府治理轉型。
3.重新審視深港關系,共同將深港打造成為中國資本、產品、技術走向世界的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務中心、貿易服務中心、物流供應鏈中心和高科技產業中心。
4.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擴大戶籍人口比重,使深圳成為更加公平合理、和諧穩定的幸福深圳。
5.打造深圳版“淡馬錫”模式,使國資國企改革從管企業向管資本成功跨越。
6.整合政府掌握的龐大資源,辦一批改善民生、調控經濟、改善環境的大事。
7.啟動人民團體去行政化改革,拓寬黨和人民聯系的紐帶。
8.全面推進政事分開,取消各類事業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實現事業單位治理結構的社會化、現代化。
9.成立市政府公用事業管理委員會和深圳市公用事業監督委員會,加大公用事業監管體系的改革,提高公用事業的服務水平,實現公共政策決策民主化、科學化。
10.成立大數據局,創新互聯網+政府的治理模式。
11.高度重視并強化“兩個扇面”面向全球的戰略判斷,使深圳成為聯結亞太地區和“一帶一路”的樞紐型國際化大都市。
只吃老本 深圳可能淪為“平庸城市”
與中央對深圳改革創新的要求相比,深圳的改革總體上處于徘徊停滯狀態,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沒有突破,缺少對深圳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在全國范圍內可復制、可推廣的重大改革創新,與中央的要求和全市人民的期待還有很大差距。
(一)滿足現狀,敢闖敢試的深圳精神和責任感、使命感逐步淡化、減弱甚至消失。
(二)不敢擔當、求穩怕亂、怕冒風險,缺乏攻堅克難、敢想敢干、敢于碰硬的作風和精神。
(三)不適應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環境,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改革的方向。
新的改革格局下,深圳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改革的方向,尚未找到一條既符合中央頂層設計要求,又能繼續探索引領全國改革;既能夠敢破敢闖,又不違背法律法規的新的改革方向、策略、方式和方法。從某種程度上講,深圳不適應變化了的改革大環境,少了主動的謀劃和思考,多了被動的照搬照抄;少了積極推進改革創新,多了消極落實上級部署;少了從實際出發,敢闖敢試,多了從文件出發,上傳下達,失去了深圳改革應有的使命和擔當。如果跟不上全國深化改革的新步伐,只吃過去幾十年改革發展的老本,在實現中國“四個全面”目標過程中,深圳最終將可能淪為“平庸的城市”。
———摘自“萬言書”《對深圳改革開放重大戰略問題的建議》
統籌/采寫:南都記者郭啟明 莊樹雄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