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宜賓市屏山縣書樓鎮的益清農家樂內,老板劉益清正聯系再購進一批新鮮蔬菜。“就怕菜品賣脫銷。”劉益清的“甜蜜煩惱”,緣于即將開幕的2015中國·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屏山縣是分會場之一。他期待趁著節會,讓自己的農家樂“狠狠地火一把”。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宜賓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300萬人次,實現收入48億元,同比增長25%,對于“全年實現鄉村旅游收入75億元”的目標任務,宜賓市委農工委唐春海直言“毫無壓力”。
經過7個月的籌劃,“旅游盛會”亮相宜賓,借“節”發力的鄉村旅游業再次獲得“加速度”。
依托節會聚人氣
作為向家壩庫區旅游“主陣地”的屏山縣書樓鎮,6月底開始舉辦格桑花節。截至目前,共吸引游客超過10萬余人次,周邊的農家樂也基本處于滿員狀態。“依托節會造勢,既能聚集人氣,又能提升當地的知名度。”屏山縣旅游局局長廖斌介紹,該縣結合自身特色,把庫區野生垂釣節、彝族風情文化節、屏山早茶采摘節等6個節慶納入每年常態化工作,“可讓鄉村旅游實現‘全年無淡季’。”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通過舉辦節會,屏山縣實現旅游收入增收800多萬元。
屏山并不是個案。在宜賓,佛現山梔子花節、永興荷花節、江南新村紅高粱鄉村游……“今年上半年,全市各區縣自主策劃一系列鄉村節會,讓不少小山村紛紛‘露臉’,不僅以節會經濟帶動當地農戶吃上旅游飯,還打造出一批名頭響亮的旅游村。”唐春海說。
民俗文化添底蘊
8月20日,宜賓市興文縣大河苗族鄉,游客王瀟體驗了一番地道的苗寨風情游。參觀木質吊腳女兒樓、神秘的苗王宮、獨特的民俗展示,讓王瀟直言“不虛此行”。
興文縣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縣,“僰·苗文化”更是當地打造鄉村旅游的“金字招牌”,吸引到不少周邊省份的游客。“現在鄉村旅游,最注重民族、民俗文化內核,而我們這里具有天然優勢。”興文縣旅游局局長陳杰舉例說,游客只需要走進當地的苗寨,就能體會到原汁原味、未經“二次加工”的苗家服飾、建筑等文化元素。
手握獨特的文化旅游“好牌”,興文正積極推進僰王山鎮、大壩苗族鄉等一批民俗文化村建設,“還要串聯起全縣民俗文化鄉村旅游線路,讓游客‘停得下’‘留得住’。”
以“竹文化”為主打的長寧縣,則積極拓展鄉村文化旅游的功能性。位于通往蜀南竹海景區主干道上的竹海鎮,今年新辦起多家川南竹樓風格的農家樂,計劃“利用竹海天然氧吧的優勢,將鄉村旅游與竹生態、竹養生旅游結合起來”。
不僅是民族文化、竹文化,還有酒文化、茶文化、抗戰文化等,都是宜賓吸引游客的獨特“好牌”。宜賓市旅游局局長賈利華說,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利用好鄉土民情、山水資源等,突出鄉村旅游的“鄉土味”和“文化味”,是該市的主要思路。
特色產業增后勁
今年7月,“竹鄉”長寧首次辦起了“荷花節”。在長寧縣桃坪鄉中壩村,千畝荷花亭亭玉立,桃坪鄉黨委書記朱肪涌指著一排煥然一新的農房說:“從無到有,中壩村僅一個月時間就增加了近20家農家樂。”
此前,中壩村的主導產業是在山地種植竹柳。從去年開始,該村利用閑置的千畝平地進行多元化產業發展,栽種蓮藕。“除蓮藕產業本身的收益外,還有荷花的觀賞效益。”朱肪涌說,今年的荷花節期間,每天都有上千人前來參觀。
村民們也跟上了發展步伐。如今,游客可在村中體驗“立體農業觀光游”,在山上觀竹,平地賞荷,荷塘中垂釣,還可以品嘗到“全竹宴”“全藕宴”。這為中壩村帶來了明顯效益,長寧縣竹蓮種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林華云算了一筆賬,“今年,中壩村人均增收1000多元。”
今年以來,無論是永興的荷花節、佛來山的梨花節、還是長寧的竹文化游,都與當地的特色產業密不可分。“以農興旅,以旅促農,形成農旅共贏的良性循環。”唐春海說。
文章來源:四川日報 責任編輯:陳曉燕(實習)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