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魏老向記者講述了70多年前那段歷史。
抗戰時期的李普、杜文學、王文琳、魏發科四位好朋友,后來都成了地下黨。
“憶往昔歲月崢嶸,看今朝江山多驕。經歷抗戰時期的人們許多已經作古,健在者也已是耄耋之年。我作為臨洮抗戰時期的見證人之一,對于那一段歷史至今難以忘懷,感慨萬千。”今年已經93歲的魏發科老人說。1937年,作為小學生的魏發科積極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抗日宣傳活動,后來又以地下黨身份參加了解放戰爭。1987年5月離休,現居臨洮縣城。8月13日,記者去采訪時,魏老打開話匣子,講述了70多年前那段歷史。
臨洮開展聲勢浩大的抗戰宣傳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臨洮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抗戰宣傳活動,縣民眾教育館將每晚通過收音機收聽到的戰爭進展情況,以“戰報”形式于次日上午10時左右在縣政府門前公布,引來四鄉群眾觀看。同時,縣城還放映中國前方將士在冰天雪地戰斗的場面和淞滬抗戰中我軍健兒英勇砍殺日寇的無聲電影。
除了政府的宣傳,從蘭州遷來臨洮的學校宣傳隊,也經常向民眾散發宣傳材料,教大家唱抗日歌曲,并深入農村宣傳抗戰,還積極幫助各學校組建了宣傳隊。
“最可恨狗漢奸,賣祖國殺同胞,為的是幾個錢,到后來抓住了,送他上西天,留個臭名萬古傳。”這是蘭州各大學的宣傳隊來臨洮活動中的唱詞,他們還演街頭劇、教群眾唱歌,克服困難深入邊遠鄉村進行宣傳。記得一次他們在大街的水井旁表演阻止漢奸投毒的街頭劇時,周圍群眾信以為真,竟要送他們去警察局,后經解釋節目才得以繼續進行。當時“婦女們最愛唱‘七七’盧溝橋日本兵變了,殺了人放了火又把房子燒。前方我將士勇敢殺敵人,看他們一個一個眼發紅活活像關公。”學生們經常唱的是《犧牲已到最后關頭》:“向前走別退后,生死已到了最后關頭。土地被強占,同胞被屠殺,我們再不能忍受也不能等候,亡國的條件決不能接受。”魏老說。
學生組團奔赴外地宣傳
“‘七七事變’那年我才15歲,在定西臨洮正德職業學校四年級讀書。當時,耳聞目睹了戰時臨洮的社會狀況,并積極參加了抗戰宣傳活動。”魏老說,他所在的正德職業學校四年級全班有近20個學生,按照學校安排,挑選出了15個學生,在老師帶領下步行去康樂縣景古城楊家河開展宣傳活動。
“我們出發時情緒高啊,又跳又唱的,但一過洮河浮橋,我們就分不清東南西北了。走到西鄉二十鋪時,年齡小的幾個學生腳上打了泡,行走艱難,年齡稍大的學生和老師就扶著他們走。”魏老想起那段情形,笑了起來。“后來,好不容易到了康樂縣城,稍事休息后,縣長派來一輛牛車讓受傷的同學乘坐,其余的師生跟著車走,傍晚時分抵達楊家河。”
村子里早就接到縣上通知,已做好準備,又累又餓的師生們受到了當地村民的熱情接待,飯后就給群眾唱起抗戰歌曲。第二天正逢楊家河廟會,鄰近村莊的農民走山路穿樹林來的很多。“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同學們唱起了《松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等抗戰歌曲。
“除了唱歌,我們還演講日軍的暴行,很多在場的人都受感染了。”魏老說,后來康樂縣的學生宣傳隊也唱著歌曲參與進來,會場氣氛更熱鬧。”兩縣師生聯合,又是唱歌,又是講演,熱鬧了一天。第三天清晨,兩縣的師生聯合唱著歌曲和當地村民辭別,前往康樂縣城。這天恰巧趕上康樂逢集,魏老他們一行又抓住機會,宣傳了一個上午,下午才返回臨洮縣城。“這次宣傳回來后,我和一起去康樂的李普、杜文學、王文琳三位志趣相投的同學合照了一張2寸照片,留作紀念。”采訪中,魏老拿出那張他至今仍保存的照片給記者展示。
日機空襲下的臨洮
戰爭開始后,隨著蘭州的戰略地位提升,日軍為了干擾后方生產生活,切斷物資供給線,多次轟炸蘭州,日機也曾三次經過臨洮。魏老說,最后一次日機來襲時,在新添葉家坪投了一枚炸彈。
為了給群眾普及防空知識,蘭州的空軍部隊將一架飛機降落在臨洮東飛機場,供城鄉群眾參觀,空軍官兵還現場講解相關知識。當時,臨洮縣城里也有漢奸,為了防止漢奸投毒,全縣城鄉所有的水井全部都加了蓋子,晚上上鎖,專人值守嚴防陌生人接近。此外,縣里還將18歲至45歲的男子編為國民軍(民兵),進行軍事訓練。中學也實行軍訓,小學里實行童子軍訓練,主要學習綁擔架、救護傷兵、防空和防毒等戰地服務技能。魏老說,他們當時還經常組織學生參加防空演習。
記者 趙野
文章來源:中國甘肅網-蘭州晨報 責任編輯:陳曉燕(實習)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