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流淌在西漢水畔的千年女兒夢——第七屆乞巧女兒節民間乞巧活動側記
西漢水支,漾水河畔;有女歌之,所為乞巧。
當時間的針腳又一次指向農歷七月,一年一度的民間乞巧活動在西漢水上游的西和、禮縣一帶隆重拉開了帷幕。
從8月13日晚至20日夜,七天八夜的女兒盛會,讓兩縣各乞巧點上至老人,下到小孩,載歌載舞,盡情狂歡。
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一時間,西漢水畔沉浸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歌舞相伴,傳遞著的是那虔誠的期盼,真摯的情感,美好的心愿,幸福的生活……
原生態表達活動形式豐富多樣
“三張黃表一刀紙,我給巧娘娘搭橋子。三張黃表一對蠟,手襻的紅繩把橋搭。巧娘娘穿的繡花鞋,天橋那邊走著來……”
農歷六月二十九日晚上,在一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后,西和縣長道、石堡、蘇合等11個鄉鎮,及禮縣鹽官、祁山、永興、永坪等鄉鎮再次響起了一曲曲宛轉悠揚的熟悉旋律。
乞巧姑娘身著盛裝,臉上繪著淡淡的妝容,在“巧娘娘”像前,虔誠跪拜,真心祈禱,以最美的姿態迎接“巧娘娘”的到來。“巧娘娘是聰慧靈巧的化身,是我們崇拜和向往的神靈。”乞巧姑娘們虔誠地說。
點蠟、焚香、燃表、跪拜,在活動的七天八夜里,乞巧姑娘們通過歌舞祭祀,借以表達對巧娘娘的頂禮膜拜和真心祈求。
“乞巧活動有7個程式,包含手襻搭橋、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相互拜巧、祈神迎水、針線卜巧、巧飯會餐、照瓣卜巧、送巧等,每一個環節我們都要虔誠對待。”西和縣稍峪鄉杜河村乞巧傳承人王小梅說。
除了傳統的乞巧歌舞外,今年的各個乞巧點,還廣泛組織開展了傳承乞巧文化文藝匯演活動。
8月15日,在禮縣祁山鎮趙家村文化廣場,人頭攢動,氣氛熱烈,第三屆乞巧文化傳承匯演活動就在這里拉開帷幕。
“傳承匯演是集崇拜信仰、詩詞歌賦、音樂舞蹈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民俗文化活動,不但能充分調動廣大婦女傳承古老乞巧習俗的積極性,還能更好地傳播和弘揚乞巧文化。”禮縣有關部門負責人說,除了在祁山鎮有這樣的大型匯演之外,永興、鹽官、永坪等鄉鎮也都相繼舉辦了規模較大的乞巧文化傳承匯演活動。
同樣,在西和縣西峪、姜席等鄉鎮,形式多樣的有關乞巧文化傳承的視聽盛宴也在輪番上演,特別是在稍峪鄉杜莊村的“乞巧世家”朱南俠家里,集合了乞巧七個程式的一場歌舞表演贏得了大家的紛紛點贊。
進校園登舞臺乞巧文化活態傳承
“七月初一天門開,我請巧娘娘下凡來。我把巧娘娘請下凡,天天給我教茶飯。巧娘娘請到神桌上,天天給我教文章……”
在晚霞湖畔坐巧人家姜克尚的家中,一隊平均年齡在12歲左右的乞巧隊伍正在齊唱乞巧歌,稍顯稚嫩的聲音和著悠揚婉轉的曲調更顯動聽。
“聲音大一點,隊伍排整齊”“注意步子,要跟上”……在隊伍的旁邊,指導老師姜克尚不時提醒乞巧姑娘們該注意的事項。
姜克尚告訴記者,這支隊伍的姑娘們全都是姜席初中乞巧研習所興趣小組的學生。“這次學校專門抽調了老師過來指導,包括乞巧活動歌舞的練習、乞巧程式的細節等等。”
“除了讓學生們切身體驗更加完整規范的乞巧活動,我們初中還投入大量的時間、人力挖掘研究整理乞巧資料,編寫出版了《千年乞巧情·神秘女兒夢》一書。”姜克尚說。
而《千年乞巧情·神秘女兒夢》編輯出版后,反響甚好,效果明顯。據了解,在姜席初中的帶領下,姜席鎮各學校乃至西和、禮縣眾鄉鎮都掀起了“乞巧文化進校園”的熱潮。
與此同時,乞巧文化還牽手鄉村舞臺,讓傳統的民俗也展現出現代姿態。
“把乞巧文化和廣場舞相融合是我們最近一直在想的事情。”姜席鎮姜窯村乞巧隊隊員董玉霞說。
“自從村上建起了文化廣場,廣場舞就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董玉霞笑著說。
延伸開發乞巧產品惹人喜愛
“巧娘娘教我繡一針,一繡桃花滿樹紅。巧娘娘教我繡二針,二繡麥子黃成金……”
“巧娘娘請來了點黃蠟,天天教我繡梅花。巧娘娘請來了獻茶酒,給我賜一雙好巧手……”
正如唱詞所言,西漢水畔的乞巧姑娘們都有一雙好巧手。
而此次民間活動期間,除了形式多樣的歌舞祭祀等活動之外,精湛的刺繡、草編等手工技藝也成為活動的一大亮點,備受游客喜愛。
鴛鴦、蝴蝶、荷花……在西和縣石堡鄉包集村的乞巧坊里擺放著大量的繡品,特別是在一個個針腳細膩、繡面平整的扁枕、頸枕等繡品上,栩栩如生的花鳥圖案十分惹人注目。
“前年,村里組織創建了刺繡協會,越來越多的人參與了進來,大家發揮各自特長,讓繡品特色化多樣化。”包集村刺繡協會秘書長包五芹告訴記者,現在她們乞巧坊里有鞋墊、頸枕、扁枕、抱枕、荷包、手提包等10余種繡品。
“我們的繡品銷量很好,現在已經賣到日本、俄羅斯了。”包五芹自豪地說。
其實,除了在包集村,西和縣其他鄉鎮的乞巧點大都建立了刺繡協會,不但很好地傳承了乞巧文化,還把它變成了一種致富的路子。
而在禮縣永興鎮爺池村的趙絨花家,幾位婦女正圍坐在一起,嘴里唱著乞巧歌,手里編著精美別致的草帽。據了解,這些婦女都參加過乞巧,個個心靈手巧,編起草帽來速度很快。
“以前,我們編的草帽都是留給自己及家里人用,或者送給親朋好友。這些年,西和縣大力鼓勵草編工藝,我們從簡單的‘編織活兒’中得到了實惠。”趙絨花說。
不僅如此,如今的乞巧女兒節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婦女事業的發展融合起來,賦予了其新的時代內涵,正在逐漸成為實現女性全面發展的大平臺。
記者 韓縣銀 王芳 張美樂 陳曉旭
文章來源:中國甘肅網-隴南日報 責任編輯:劉姍(實習)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