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
圖為參與教學實驗的五名中國教師。資料照片
BBC的紀錄片《中式教學:咱們孩子是否接受得了?》從一開始就受到中英兩國觀眾的普遍關注,關于兩國教學方式孰優孰劣的討論也一直在持續。的確,單從考試成績來看,這場為時4周的中英教育方式“對決”實驗讓中國觀眾松了口氣。但是,整個實驗過程所展現的問題及引發的爭議和思考,恐怕不是簡單能以勝負界定的。
中國班 伯杭特9年級
數學 67.74% 54.84%
科學 58.33% 50%
中文 46.88% 36.46%
不久前,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紀錄片播出了第三集,也是最后一集。伯杭特中學校長在第三集的結業式上宣布了一份數據對比,顯示“中式教學”實驗班與該校9年級其他班學生的考試成績正確率。從結果看,中國班全面領先。在中國班學生一片自豪的掌聲和歡呼聲中,中國老師相互擊掌慶賀、興奮不已。實驗班圓滿結業,中英師生擁抱在一起,依依惜別,不少學生流下了不舍的眼淚。影片中,人們看到的是師生間情感的自然流露,然而事情的一開頭卻并不是這樣。
A 英國學校向中國教師“取經”
2014年年初,經合組織(OECD)在調查了65個國家約50萬名14歲至16歲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科目的考試成績后,公布了一份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英國中學生的學習成績遠遠落后于中國學生。英國學生在65個國家的總體排名中數學成績列第26位、閱讀列第23位、科學列第21位。相比之下,中國學生各項成績均名列前茅。同年3月,英國教育部官員率團赴上海考察當地中學教育后曾撰文稱,上海16歲少年比英國16歲少年在數學上領先3年,中國學生的課堂專注度和學習效率也比英國學生要高得多。隨后,英國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聯手啟動了一個交流項目,從上海陸續聘請數十名小學數學教師赴英分享教學經驗,同時派出數十名英國數學教師赴上海“取經”。
在這樣的背景下,BBC策劃了這一紀錄片,其目的是展示中、英教育方式的異同,看看將中式教學法移植到英國課堂是否行得通。BBC選擇了英格蘭南部漢普郡的伯杭特中學開設中式教學實驗班。該校是一所較好的公立中學,20年前就開設了中文普通話課程,并一直與中國的一些中學有交換生項目,其對中國有一定的了解,有著較好的實驗基礎條件。
伯杭特中學的尼爾·史卓哲校長說,與BBC進行這次項目合作是因為該校一直追求教育創新,希望提高教學水平,也想為學生提供挑戰的機會和不同尋常的經歷。伯杭特中學為此在自愿的基礎上挑選了50名不同水平的9年級學生,組成了一個“中式教學”實驗班。BBC請來的5位中國老師對他們進行為期4周的中式教學,分別教授數學、科學、中文、英語語法和體育。4周后,通過階段測試與9年級其他學生做對比,以檢驗中國班的教學成果。
1 2 3 下一頁 1 2 3 下一頁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