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一年前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公開發表之際,《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昨天公布,為“文藝繁榮發展大計”壘基砌階、立柱支梁。《意見》分為6部分25條,包括:做好文藝工作的重大意義和指導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讓中國精神成為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建設德藝雙馨的文藝隊伍;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
□意見亮點
“深入生活”成考核重要依據
意見說,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衣食父母。意見“大力倡導”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倡導”并非強制。為實現引導的目的,意見提出,制定支持文藝工作者長期深入生活的經濟政策,健全長效保障機制,為他們蹲點生活、掛職鍛煉、采風創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和成果展示平臺。完善激勵機制,把深入生活納入文藝單位目標管理和領導班子業績考核,作為文藝工作者業務考核、職稱評定、表彰獎勵的重要依據。
“要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把火,就得在激發自覺性主動性的灶坑里添把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說,“將一般性號召轉化為實質性驅動,促使自上而下的思想教育轉變為由內而外的思想自覺,優化這方面的機制,符合講效率、講公平、講貢獻的分配原則,也符合文藝工作者的合法權益。”
實施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計劃
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在人民,文藝的服務對象是群眾。意見提出,制定繁榮群眾文藝發展規劃;落實鄉鎮文化站職能;扶持引導業余文藝社團、民營劇團、演出隊、網絡文藝社群、鄉土文化能人等廣泛開展創作活動。
此外,繁榮發展文藝,不是一時之計,也不是一代之計。為此,意見提出,實施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計劃;扶持中華文化基因校園傳承工作;重點支持傳遞向上向善價值觀的青少年文藝創作和推廣;推動學校與社會藝術教育資源和設施共建共享,提高青少年的藝術素養。
讓正能量引領網絡文藝發展
大力發展網絡文藝,是意見一大亮點。意見提出,實施網絡文藝精品創作和傳播計劃,加強重點文藝網站建設,鼓勵推出優秀網絡原創作品,推動新興文藝類型繁榮有序發展。同時要求加強內容管理,創新管理方式,規范傳播秩序,讓正能量引領網絡文藝發展。
祝燕南認為,這些措施和要求一方面為網絡文藝正名,打開了發展的空間,一方面為優秀網絡原創作品打氣,使之成為網絡文藝發展的領頭羊。同時也提出,網絡文藝并非“法外之地”,規范傳播秩序時不我待。
文藝評獎既看作品也重人品
繁榮發展文藝,意見還全面考慮并細化了激勵機制。
一是從建設德藝雙馨的文藝隊伍著眼,引導文藝工作者處理好義利關系。“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面前,在義與利面前,首先要有正確而果決的第一選擇,同時要有使兩者有機統一在一起的智慧,這是對道德品質和能力水平的重要考量。”祝燕南說。
二是各級政府要把文藝事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考核評價體系,落實中央支持文藝發展的政策,制定本地支持文藝發展具體措施,不斷加大文藝事業投入力度。
三是落實國家榮譽制度,讓成就卓著的文藝工作者專業上有權威,社會上受尊重;改革和完善有利于文藝繁榮發展的酬勞和獎勵辦法。“這方面的核心要素是如何確定合理的酬勞標準,而非任由市場競爭去決定。”祝燕南說,“這件事既涉及到文藝工作者自身合法權益的保障,也關系到義利觀建設,更影響到社會風氣和青少年價值觀引導,要高度重視,拿出可行辦法。”
四是加強和改進文藝評獎管理,嚴格評獎標準,既看作品也重人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院長于平說,運用好文藝評獎這一杠桿,引導文藝家淡泊明志、志存高遠;獨上高樓、寧靜致遠;讓文藝家明確“作品是立身之本”,作品的生命力在服務人民,激勵文藝家創作“傳得開、留得下”的文藝作品。
推動文藝界廉政建設改進作風
意見還規定,各級黨委要把文藝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宏觀指導,把好文藝方向,提高創作生產的組織化程度,防止把文藝創作生產完全交由市場調節的傾向。各級黨委宣傳部門要發揮統籌指導作用,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做好文藝工作,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宣傳部門牽頭抓總,文化、教育、新聞出版廣電、文聯、作協等部門和團體協同推進,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的文藝工作新格局。選優配強文藝單位領導班子,把那些德才兼備、熟悉文藝工作規律、能同文藝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充實到領導崗位上來。推動文藝界廉政建設,加強紀律,反對腐敗,改進作風。
□焦點關注
1、如何看待當前文藝工作?
文藝創作有“高原”缺“高峰”
意見表示,當前,我國文藝創作生產活躍,內容形式豐富,風格手法多樣,涌現了一大批人民喜愛的優秀作品,呈現出百花競放、蓬勃發展的生動景象。同時,意識形態領域形勢十分復雜,鞏固思想文化陣地、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任務更加緊迫;在思想活躍、觀念碰撞、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文藝領域還存在價值扭曲、浮躁粗俗、娛樂至上、唯市場化等問題,價值引領的任務艱巨迫切;文藝創作生產存
在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粗制濫造等問題,推出精品力作的任務依然繁重;文藝評論存在“缺席”、“缺位”現象,對優秀作品推介不夠,對不良現象批評乏力,文藝評論辨善惡、鑒美丑、促繁榮的作用有待強化。文藝環境、業態、格局深刻調整,創作、傳播、消費深刻變化,新的文藝組織和文藝群體大量出現,引導、管理、服務的體制機制、手段方法亟須改革創新。
2、如何準確評價文藝作品?
絕不讓文藝成為市場的奴隸
意見指出,建立經得起人民檢驗的評價標準。評價文藝作品,要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相統一,絕不讓文藝成為市場的奴隸。建立健全反映文藝作品質量的綜合評價體系,完善影視劇、文藝演出、美術和文藝類出版物等創作生產出版的立項、采購、評審標準,完善文藝作品推介傳播等環節的評估標準,把票房收入、收視率、收聽率、點擊率、發行量等量化指標,與專家評價和群眾認可統一起來,推動文藝健康發展。把服務群眾和引領群眾結合起來,既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又加強引導、克服浮躁,講品位、講格調,堅決抵制趨利媚俗之風。
3、如何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
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以洋為尊
意見強調,組織和支持愛國主義題材文藝創作,大力謳歌民族英雄,傾訴家國情懷,弘揚集體主義精神,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正確反映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斗爭史、中國共產黨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史,生動反映各族人民維護祖國統一、海外兒女心向祖國的心路歷程。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抵制否定中華文明、破壞民族團結、歪曲黨史國史、詆毀國
家形象、丑化人民群眾的言論和行為,反對以洋為尊、唯洋是從,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拓展愛國主義題材的表現空間,不斷豐富形式、創新手法,增強藝術魅力。充分運用重要紀念日、民族傳統節日等時間節點,集中展映展播展示群眾喜愛的愛國主義優秀作品,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活動。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