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久久久_久久新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_日日夜夜精品视频_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首頁 > 首頁 > 教育 > 正文

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中職教育

原標題: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中職教育

□招生成本的攀升會擠占中職的辦學經費,使得本來就不能滿足教學需求的辦學經費更加緊張,以至于影響中職的教育教學質量

□縣級政府會不遺余力地維護本地職業學校的存在,即使名存實亡,也能應付上級對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要求

□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難道我們還需要一個與30多年前一樣的教育結構嗎

------------------------------------------------------------------

中職招生大戰是如何被誘發的

近幾年,在不少地區,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大戰愈演愈烈,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成本越來越高,有的地方已達一年學費的水平,甚至還有上升的趨勢。招生成本的攀升無疑會擠占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經費,使得本來就不能滿足教學需求的辦學經費更加緊張,以至于影響中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教學質量。

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一現象的發生?這是一個值得觀察與思考的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從2014年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看,普通高等學校本??萍蔼毩W院共計2529所,在校生為2547.70萬人,普通高等學校本科、高職(???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規模9995人,其中,本科學校14342人,高職(???學校6057人。而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共有學校1.19萬所,在校生卻只有1755.28萬人,平均規模只有1475人,還不足高職高專院校的四分之一。

為什么會這樣?首先,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流失問題。據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王蓉教授等人的研究發現:2005~2007年的中職學校流失率逐年攀升,特別是西部地區等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流失率從2005年的13.3%攀升到2007年的28%。其次,是中等職業教育實行的“2+1”模式,職業學校內的學生更少。僧多粥少似乎是不爭的事實。

但學校多、規模小不一定會引發招生大戰的問題,另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是,中等職業教育主體生源在農村。2010年度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材料顯示,從2006年到2009年,中職學生中,農村學生的比例從78.34%上升到2009年的83.82%,這幾年的比例恐怕只會上升而不會下降。而在中等職業學校中,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有3536所,技工學校有2818所,共計6354所,這些學校絕大部分都在城市,但城市沒有了生源,它們只能到農村地區招生。從2010年的全國行政區劃分來看,全國有2858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平均下來,每個縣級行政區域內還有兩所職業學校,這些學校也要招生,所以,招生大戰就不可能避免了。

農村生源是如何變成中職主力的

從上面的數字可以看出,我國中等職業教育還處于一種遍地開花式的辦學模式,普遍存在著規模小、效益低的問題。由于對每個學校來說生源都很少,就難以做大做強一批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中等職業學校。而這種遍地開花式的職業學校的存在與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之路是密不可分的。

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之時,我國還處于一種嚴格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下,在農村大量建立職業學校,不言而喻地存在著不希望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的理念,所以,對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定位一直是“為農村培養留得住、永久牌的落地式人才”。從1991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提出“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主要責任在地方,關鍵在市、縣”, 至今從未改變。

1994年《國務院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頒布,意見提出,“大部分地區以初中后分流為主,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畢業生進入中等職業學校或職業培訓中心。到2000年,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年招生數和在校生數占高中階段學生數的比例,全國平均保持在60%左右;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城市可達到70%。”即職教人士普遍熟知的7∶3或6∶4的職普比。以此為標志開始了我國大規?;穆殬I學校改造,農村大部分普通高中改為了所謂的職業高中,在毫無師資和設備準備的情況下,改辦為職業高中的農村普通高中紛紛倒閉關門。1998年全國職業高中達到8602所,1999年全國職業高中就減少了285所,2000年比1999年減少了662所,2001年比2000年減少了918所,到2005年這種情況才基本穩定。即使如此,縣域范圍內還是存在大量的職業學校,很多縣都有兩所以上的職業學校。

然而,從1998年開始,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已經走向了市場,尤其是以前只針對城市戶口招生的技工學校不再有戶口限制,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在高等教育的擴招下也沒有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分配優勢,它們只能按照市場的法則去招生。而與此同時,隨著我國適齡人口的快速增長,城市地區迅速地恢復了普通高中的供給規模,而農村地區由于縣域財政問題,對普通高中的供給增長卻十分緩慢。所以,農村地區就存在著大量的不能去讀普通高中的初中畢業生,這是目前中等職業教育生源主要以農村生源為主的重要原因。

地方“圈地保護”導致城市與農村職業學校無序競爭

在農村和城市都有大量職業學校存在的情況下,按道理講,農村職業學校辦學條件一般都是相對較差的,有些學校甚至與普高沒有多大的區別,城市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和師資都是優于農村職業學校的,城市職業學校的招生應該不是問題。但現實的問題是,辦學條件差的農村職業學校要怎么生存呢?地方政府只能采取“圈地保護”政策,通過下文件制定政策限制城市職業學校的招生,如不準市區職業學校到本縣初中進行招生宣傳,不準本縣初中生到外地就讀職業學校,把給本縣職業學校輸送生源數量作為初中校及校長業績考核及獎懲的主要指標之一,等等。

進入21世紀后,全國各地就陸續出現了具有“圈地保護”性質的文件。在這樣的背景下,城市職業學校到農村地區的招生可謂艱難,需要老師們到農村走街串巷,登門拜訪學生與家長,或招募代理人進行招生,這樣的招生過程是需要成本的,在我國適齡人口減少的情況下,招生成本不斷攀升就不足為奇了。

從目前來看,農村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與城市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沒有什么區別,因為2001年教育部就下發了《關于中等職業學校面向農村進城務工人員開展職業教育與培訓的通知》,以此為標志,預示著農村職業學校的辦學價值取向從“為農村培養留得住、永久牌的落地式人才”,轉向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農村職業學校的辦學目標、專業設置與城市職業學校都在不斷地趨同。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看,優勝劣汰是一個自然法則。從1998年開始,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已經走向了市場,可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盡管中等職業學校數量一直在減少,從2000年的1.5萬多所減少到2014年的1.19萬所,但遠沒有看到優勝劣汰法則的作用。

毫無疑問,這與我國強制實施所謂的普職比大體相當政策不無關系。從一個國家整體來講,普職比大體相當還可以說得過去,但在實施過程中,卻存在著層層要求的問題,甚至一直要求到縣域范圍內。以某省為例,在2009年適學人口急劇下降而城市學校招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依然要求縣(市)教育行政部門要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突破口,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制定責任目標,分解落實招生任務。甚至還在要求一些縣興辦新的所謂好的職業學校。在這樣的情況下,縣級政府為了完成責任目標,會不遺余力地通過各種方式來維護本地職業學校的存在。只要有學校存在,無論規模大小,就能夠應付上級對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要求,職業學校即使實亡也要名存。

城市與農村職業學校的無序競爭導致了農村學生對職業教育真實信息不甚了解。初中畢業生即使想就讀職業學校,也想在辦學質量好的職業學校上學。但在各種圈地保護政策下,這些學生失去了解信息來源的渠道,被剝奪了對職業學校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不管本縣的職業學校辦學質量如何,也只能選擇就讀。

如果縣職業學校辦學比較差就會導致大量的初中畢業生選擇輟學去打工。2015年我們曾對某縣一個鄉的初中畢業生去向做了調查,結果發現近3年的初中畢業生幾乎有一半學生既沒有上普通高中,也沒有到職業學校去,而是外出打工。沒有上普通高中是因為普通高中資源嚴重不足,難以滿足需求,不少學生被擋在了門外;不去職業學校,是因為這個縣的職業學校辦學質量太差。結果是農村職業學校沒有招到生源,城市職業學校也沒有招到生源。這也許是一個特殊的情況,但不會獨立存在,只能是程度不同而已。

大力發展中職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義務教育質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要達到90%。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農村地區,這就需要不斷提高農村高中階段教育資源的有效供給。是普通高中還是中等職業教育?我們應按照學生的意愿提供農村學生上得起的高中階段教育資源,即使他們選擇普通高中,只有提高農村地區的入學意愿才能實現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目標。

事實上,對于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尤其是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其背后是隱含著基本假設的,這些基本假設也是值得反思的。之所以強調普職比大體相當,基本假設是上普通高中后考不上大學,但從目前各省的高考錄取率來說,只要愿意,大多數高中畢業生都可以接受大學教育。2014年,我國的高考平均錄取率已達74.3%,甚至有些省份的錄取率達到85%以上,就連河南、山東等生源大省錄取率也分別達到77.5%、84.93%,很多省份高職高專類的錄取分數線已經降到150分,甚至還有120分的省份。

同時,高職高專也面臨著生源短缺問題。即使這些普高的學生不愿意進入大學學習,對于許多第三產業的工作也是能夠適應的,例如公司辦事人員、超市收銀員、商場售貨員等。這樣的工作一般也不需要復雜的專業技術,主要是個人素質和一般的讀寫能力和學習能力。

之所以在農村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還隱含著另外的一個基本假設,那就是縣域的財政支撐能力是無限的,而現實是:對不少農村地區來講,縣域財政的支撐能力對完成義務教育都是非常吃力的。在20世紀90年代,為了完成普九和大力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不少縣欠下了大量的債務,在這樣的情況下,既沒有很好地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又影響了義務教育質量的提高。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這一問題還是普遍存在的。中西部地區農村新進教師的工資處于本地區最低工資標準的情況好像不是個例,這樣的現狀怎么能夠保障農村義務教育的質量?

目前,中等職業教育的主體生源在農村就是農村義務教育質量的一個客觀反映,因為普通高中有效供給不足,只是大量農村初中生輟學不上的原因之一。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由于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問題,導致了不少學生很早就失去了學習興趣與能力,勉強維持到初中畢業。當前,不少中等職業學校教學活動難以有效組織,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義務教育問題。

所以,在一個區域來講,城市職業學校只要能滿足供給,對縣域來說有沒有職業學校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們如何專心致志地把義務教育做好。因為沒有義務教育這個基礎,無論是發展普高還是職業教育都是困難的。沒有一個良好的義務教育基礎,就難以提供有效的中等職業教育人才的供給。是不是保留職業學校,應該讓縣級政府去選擇,有能力的就辦,沒有能力的就專心致志地辦好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這可能又會涉及中等職業教育規模問題,涉及普職比問題。從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社會生產也越來越復雜,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對國民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如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就實現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加拿大在20世紀80年代實現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德國、法國、英國、日本、韓國等也都在20世紀90年代進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所以,我們不能一提發展職業教育,就是如何保持多大的中等職業教育規模。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難道我們還需要一個與30多年前一樣的教育結構?高等職業教育也是職業教育。而且隨著我國產業技術的升級,需要更多的高等職業教育而不是中等職業教育。因此,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應以提高高中階段入學率為目標,回歸理性規模,通過集中做大做強一批職業學校,不斷提高供給的有效性。(申家龍)

(作者為河南科技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