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劉廣元。作者提供/攝
叱咤風云加勒比,南洋巨賈是作家。在朋友們的眼中,劉廣元便是這樣一位集政治、經濟、文學三方面成就于一體,又頗具氣質和情懷的成功人士。
劉廣元將自己的成就淡然歸因于勤于思考生活所衍生出的立意和格局:“我覺得還是要找出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寫出自己的觀察角度。”今天,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浙江旅外作家劉廣元表示,時代變,潮流變,人性的本質和感受是一樣的:“無論當年乘坐馬車還是今天的寶馬,當年的綾羅綢緞和今天的名牌,只要發現不同時代人們對自身和社會的認知與感受,完善人性,讓人們思考自己的生活與意義,無論什么人都可以寫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曾創作被譽為加勒比地區“清明上河圖”“紙牌屋”的《加勒比颶風》《加勒比海嘯》等作品的劉廣元,一語道破對人生的感悟、對文學創作的切身體會,猶如加勒比燦爛的陽光,用文字無聲地傳遞智慧的同時,讓廣大讀者幸運地獲得啟迪,溫暖了冬日杭城。
艱難創業經濟有成
加勒比位于中美洲,包括古巴、多米尼克等國。曾經,提起這片土地,人們聯想到的唯有加勒比海盜,加勒比之于中國就好比南極之于世界,是一個遙遠而略帶點神秘的地方,即便是該地區擁有全球排名前十的蜜月酒店,選擇旅游目的地時也鮮被提及。而今,提到加勒比,不少讀者腦中開始勾勒出誘人的藍天白云、沙灘陽光之景,卷卷引人入勝,當然,還有瞬息萬變的“颶風海嘯”。
助推國內掀起加勒比“颶風海嘯”的便是長期旅居加勒比地區的劉廣元。
從國際化視角看,位于加勒比的機會之窗如今已向世人敞開。然而,在加勒比機會之窗還未完全打開時,劉廣元就迫不及待地推開了這扇窗戶,一個縱身,跳了進去。
匹馬天涯,千辛萬苦,艱難創業。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劉廣元選擇的這條路并不平坦。
據介紹,改革開放之初,劉廣元曾在美國、阿聯酋杜拜從事國際貿易,1995年投資移民多米尼克后,他和家人買地建廠,設立保稅倉庫,向牙買加、特立尼達、多巴哥及加勒比地區十三個國家批發中國商品。
然而,以質量、價格、信譽等優勢迅速占領市場的他們被當地財團視為洪水猛獸。出于對既得領地失守的擔心,當地財團曾多次以非正當理由搜查劉廣元家人住處及工廠等地,造成不小的損失。
好在,身在異鄉的劉廣元及家人相信,正義終究會沖破層層霧霾,綻放光芒。夫妻倆毅然拿起法律武器,堅決斗爭,贏得最終勝利。
經過二十余年的艱難打拼,如今,劉廣元的大型商業超市和實業房地產、酒店等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在加勒比橫跨安提瓜、多米尼克和多巴哥等國家和地區,在中國的商業伙伴從北京到上海,從武漢到浙江,遍布許多省市。
商業帝國蓬勃發展的同時,劉廣元始終沒有忘記藏在心中的文學夢。
近些年,偷得閑暇時光的他重拾因經商止筆的舊業,以文言志,創作出備受著名作家時寒冰等推崇的《加勒比颶風》、《加勒比海嘯》、《戰壇玄狐》等作品,其中所飽含的智慧韻律和濃郁的人文氣息,將喚醒這個時代的悲憫之心,呈現出他的責任與擔當。
用心創作文學有聲
現為杭州政協外交協會理事,杭州僑辦海外協會理事的劉廣元,于1978年加入杭州作家協會和浙江電影電視家協會。
談起文學創作的歷程,劉廣元坦言,喜歡文學竟是來源于年幼時的虛榮心:“小學三年級我的一篇作文‘與農村小朋友在一起’被選為小學生范文還登了報,甚至拿到第一筆稿費,我就開始上心了,工作后發表了一些中短篇小說,加入了作協。”
從登報的小學生范文到吸引讀者“晨讀至掌燈,恍似行走在電影中”的大作,劉廣元不斷用細膩、簡潔、優雅的文筆,結合動人的故事,便產生了魔力,足以讓讀者產生“余音繞梁”之感。
時寒冰曾說,如果說自然的加勒比海可以讓我們很直觀地感受到,那么要了解加勒比海的風土人情、歷史人文,則需要借助一些書籍。在他看來,《加勒比颶風》非常值得閱讀。作為海外作家,劉廣元建樹頗豐,而加勒比系列小說的《加勒比颶風》和《加勒比海嘯》尤為引人注目。
據介紹,這二本書的最大特點是顛覆了以往中國大陸寫作的主題思維先行做法,采用了清明上河圖平行描寫方式,疏密有秩,繁而不亂,脈絡清晰,扣人心弦,全面準確地刻劃出加勒比的眾生相。
記者在閱讀時了解到,加勒比系列小說具有多棱鏡價值,折射出加勒比的政情、國情、民情、風情,可謂加勒比的浮世檜。此外,人物的形象塑造十分豐滿。例如書中的反面人物恰好是長相英俊的美男子,走到哪里都會受人歡迎受人尊重這樣的一個人,但他的人品很差;作者從人性的人情的角度,深入開掘人的本質,把人的性善與性惡進行淋漓盡致的描寫,比較準確生動全面地寫出了加勒比社會的原生態,給人一種油畫般的詡詡如生感。
細細品讀,人性是劉廣元作品自始至終所體現的特色,也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所認為的文學本色。
正是這樣的作品讓讀者感嘆,他把奇幻旅程幻化成我們真實的生活,還是把我們真實的生活幻化成奇幻旅程?
記者了解到,加勒比系列小說一發行便一版再版,連續三個月印了三版。
回顧這一路的創作經歷,劉廣元認為,只有讓人們思考自己的生活與意義,才是作家對這個時代的讀者負有的一種文學責任。并且在他眼中,眾生是平等的,應該不偏不倚,真實不虛地寫著身邊的故事。
這恰恰與讀者的評價不謀而合,劉廣元創作的靈感源于真實的生活。與他擦肩的你、我、他們,以及與他有緣的所有眾生,都將有可能成為他筆下的人和物。正如前中國駐安提瓜和巴布達大使陳立剛所認為的,作者用世界語言和國際思維描寫加勒比,所以其文學表現的沖擊力,給人的感覺更具國際性,現實性、貼切性,更接“地氣”。
時代擔當人生有料
近日,氣質和情懷成為網絡熱詞。長期旅居加勒比地區的劉廣元,也自帶了熱情而灑脫的氣質。讀者曾如此評價其文學作品:一個人的文字,往往是該作者人生經歷、經驗的高度結晶,特別是那些有著坎坷經歷并最終取得成功的人,他們的文字往往飽含著對生命、生活、精神、靈魂等的感悟。
這便是劉廣元所堅守的知行合一。這樣的堅守伴隨著他執著為世人“開眼看世界”拉開一角序幕的數十年時光。
在當地人心目中,富有正義感又慷慨善良的劉廣元夫婦頗具威望,“我們的員工都是當地人,他們經常會打漁送給我們吃,我們不在的時候,車也會給他們開。”劉廣元妻子黃鋒開心地向記者介紹。
而劉廣元夫婦的熱情好客更是被朋友們津津樂道:“到了加勒比地區他們開車帶我們到處游玩,感受到完全不同的風情。”
感受到變化的當然還包括劉廣元自己:“加勒比的經歷對我的最大影響是,不再僅僅從生活的感受和情感的波動去觀察生活,更多是從政治和法律以至國情方面去考慮,感覺到經商與政治和社會大背景的不可分割。在小說創作中也會從更高的著眼點去看結構,構思會更立體,更有多面的層次。沒有這樣的經歷,我覺得自己對人生的感悟是很膚淺的。”
著名中國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家余熙曾表示,好多位讀者在讀了《加勒比颶風》后,認為書中描寫的那位如何克服困難規避傷害,并且和所在國的主流社會進行聯系的那位華人就是作者自己,因為在了解作者本人后就感覺這兩人就是一個人,但作者卻很謙虛,并沒有承認。在他看來,文學作品要專注于精確深刻地提煉時代特質,擴大讀者對時代的認知,引發他們對當下和人生的思索,原型是誰,并不重要。
而今這種探索還在繼續,目前,劉廣元正專注于一套外交暗戰系列小說的創作,講述一位中國外交官如何在國際舞臺上與美國、蘇聯、以色列和日本等國外交官間諜進行一場看不見硝煙的交手戰和心智戰,引發出中國版的《戰爭與和平》情節。
如今劉廣元采擷大儒商、社會活動家、知名作家、公共外交理事四頂桂冠。值得一提是,他直到現在還保持著凌晨三點創作的習慣,這正是他口中的靜修,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時間。也許正是在這樣尋求自我的過程中,他書寫出自己如加勒比景色一般的精彩人生。
見習記者 高怡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劉姍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