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理達對中國女性的建議:
第一,如果你決定結婚買房,確保在房產證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千萬別主動放棄你一生中最貴重的財產的所有權。
第二,千萬別為結婚而結婚。很多條道路都可以通往幸福的人生,如果你維持單身狀態,又有志趣相投的朋友支持你,你也能夠最大程度地實現自我價值。
38歲的何微微是一名設計師,她說:“如果不結婚,就會被社會排斥,每個人都會給你做媒。”她不太喜歡“剩女”這個詞的字面意思:“聽起來就像冰箱里的剩飯。”
31歲的楊女士生活在北京,經常和同樣單身的朋友一起聚會。“我不嫉妒我已婚朋友的生活,她們對生活的抱怨和我一樣多。假如婚姻使她們快樂,那我可能還會愿意聽她們讓我結婚的勸告。現在的我,并不想擁有她們那樣的生活”。
“剩女”,是2007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也不知道誰規定的,年齡線劃在了27歲。好像一過了27歲生日的零點,公主就立刻變成灰姑娘,哦不,是老姑娘。
《剩女時代》的作者洪理達,在斯坦福大學取得亞洲研究學學士學位,后在清華大學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這名美國女性,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研究的是中國人最操心的話題之一,“剩女”。在為期兩年半、針對283個樣本的調查中,很多差點被奉為真理的定論,在她沒有絲毫成見的視野中,有了全新的討論。
“剩女”是一個偽命題?
在某搜索引擎鍵入“剩女”二字,能得到43400000個結果,涵蓋相親網站廣告、“剩女”成因現狀分析、“脫單”秘籍等內容。“剩女”甚至已經成為文藝作品的一個分類,比如,“剩女電影”“剩女小說”“剩女歌曲”……
出生于1988年的張何之在2007年進入大學社會學專業,那是“剩女”一詞開始流行的一年;到了2016年,張何之也過了27歲,“剩女”依然是媒體津津樂道的話題。“從年齡看,‘剩女’一般出生于1980~1989年,也就是整個80后。她們是很特別的一群人,唯一的一代獨生女,無論在性格、情感、經濟等方面,都是獨立的”。
張何之說:“現代婚姻有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從家族功能中解脫出來,成為社會最小的經濟單元。而所謂‘剩女’往往高收入、高學歷,自己能成為獨立的經濟單元,就對是否要結婚有了更多選擇。而我們的社會對這種選擇顯然還沒有適應。”
本科和碩士都均就讀于名牌大學的社會學專業,小邵對“剩女”一詞的輿論導向非常敏感。“其實‘剩女’從來都不是一個問題,‘剩男’才是。”小邵認為,大齡未婚女性多是高學歷、高收入人群,何來被“剩下”之說?炒作“剩女”,可以轉移幾千萬因為自身條件差而娶不到老婆的“剩男”的怨氣。
“剩女”在家,最焦慮往往不是自己,而是父母。有一個極端的例子,一個30歲未嫁的姑娘早晨起來嚇一跳,看到床頭擺著一張陌生男女的結婚照。她媽媽默默走進房間說:“我昨天參加了一個婚禮,這是他們的結婚照,你看看人家多幸福。我要你把這張照片一直擺在桌子上,讓它鼓勵你。”
年近30歲的小邵也有過一次非常糟糕的相親體驗,“相親對象的收入大概是我的十分之一,長相學歷都比較差,還非常鄙視我說不好方言這一點”。回去后,小邵問父親:“結婚是為了什么?如果是我喜歡的人,那我提供所有的物質條件都沒關系。但是這樣一個人,我不可能喜歡他,然后還要出錢養他全家嗎?”
來自家庭和社會對大齡未婚女青年的“惡意”,讓小邵一度有了移民的打算。“一方面鄙視社會對未婚女性的不公,一方面內心又沒有強大到能夠抗衡,出國是一種逃避方式”。
自由撰稿人方洛洛采訪過一系列單身人士,曾寫過一篇《嫁一個人的損失太大了》被諸多轉載,閱讀量驚人。她在采訪中發現,大齡單身的姑娘們大多有不錯的收入,在考慮另一半時更重視感覺而不是對方的物質條件,“如果有一天結婚了,只會因為愛情”。
“上一代人講‘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當女性無需‘嫁漢’就可以衣食無憂的時候,自然就有了所謂的‘剩女時代’。其實所謂‘剩女’,根本不是‘剩’下來的姑娘。在大家眼中,她們是太挑剔,不將就。”方洛洛說。
姑娘們,擁有房產才是正道?
與“女人27歲沒嫁出去就會變成‘剩女’”的觀點如影隨形的,是另一個觀點,“沒房的男人娶不到老婆”。2012年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許多年輕男性對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丈母娘不讓自己的女兒嫁給無房男人——持相信態度。
于是,另一種策略誕生了:姑娘一到26歲,就進入了危機年齡;到了28歲,這種心情會變成害怕和擔憂。因此,你們這些男人要做的,就是推遲結婚,把自己的女朋友拖到二十七八,到那個時候,你們的丈母娘就再也不計較你沒有房子了。
洪理達在《剩女時代》中援引了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和鳳凰網于2012年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針對數千位購房者進行的調查,數據顯示,80%的婚房房產證上寫有男性的名字,寫有女性名字的只占30%。
“許多在2007年(即媒體開始掀起‘剩女’宣傳運動的時候)及以后結婚的女性,結婚的時候都放棄了自己的財產權利,因為她們害怕被‘剩下’,擔心自己年齡太大嫁不出去。”洪理達說。
洪理達的研究表明,盡管居住性房產有賴于女性辛苦賺錢、共同出資,但眾多中國女性為購買一套婚內住房——其父母總是鼓勵這樣的行為——還是將自己的財產劃轉給了丈夫或男朋友,哪怕這些住房往往以男方的名義單獨登記。
正因為居住性房產主要集中在男性受眾,女權律師將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對于《婚姻法》的司法解釋視為女性財產權利的嚴重倒退——離婚雙方如果無法對財產分割達成一致意見,則任意一方有權保留登記在己方名下的財產。
經濟獨立的“剩女”開始意識到了這個風險。
在29歲的年紀和男友分手后,小邵給自己買了一套房子。“這輩子可能不結婚了,買了房會比較有安全感,給自己一個家。我表妹和我差不多大,也在看房子了。”由于收入不錯,小邵身邊很多單身女同事都選擇自己購房。
“如果有結婚對象,可能會一起出首付買個大點的房子,房產證上寫兩個人的名字。我又不是傻姑娘,何況還有新《婚姻法》。”小邵認為,經濟獨立對大齡未婚女青年來說十分重要,“不需要為生存發愁,才有資格談戀愛,不然為了面包就早早地嫁了”。
采訪結束后,小邵笑著說要和一個“富二代”一起去看電影,“如果我窮一點,應該會要努力抓住他。但現在,我們完全是哥們了”。
能把單身生活過好的人,也能把兩個人的日子過好
洪理達在《剩女時代》中表示,很少有中國女性集體排斥婚姻。根據2005~2008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30%~40%的中國人認為“不幸的婚姻也比單身好”。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女性的平均結婚年齡24.9歲,比2000年的23.4歲只是略有增長。
也許,統計數據總是比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要慢上一拍。
32歲的南京姑娘藍芳在上海一家財務公司擔任客戶經理,月薪兩萬元。“我見過很多夫妻鬧得不可開交,很多人好像過得并不幸福。也許哪天遇到真正讓我感到幸福的人,我會嫁給他,但目前我舍不得放棄自由自在的生活。”藍芳的日程包括跟朋友外出晚餐,看電影,聽音樂會,每周去幾次健身房,看小說,學習“只為好玩”的法語。
唯一因為單身帶來的遺憾,大概就是上海市政府在2012年收緊了對單身居民的購房限制條件,沒有上海戶口的她只有婚后才有資格買房。沒有房產的藍芳只好租房,但她無意改變現狀,“為了房子和安全感去嫁人,這十分可笑”。
方洛洛說:“別人都在某個年齡結婚了,那我也要結婚;沒條件結婚,創造條件也要結。我覺得,可以為愛結婚、為錢結婚、但不能為了年齡結婚。”方洛洛身邊有很多朋友,單身的時候想結婚,結婚以后又覺得單身真好,“人總是在羨慕自己得不到的,而無法享受自己眼前的狀態”。
方洛洛覺得,心態很重要,不能被社會輿論洗腦。如果把自己當成嫁不出去的“剩女”,單身生活肯定快樂不起來。“能把單身生活過好的人,也是能把兩個人的日子過好的人,因為她們都能夠享受當下”。
單身狀態的小邵目前也過得不錯,“有足夠的時間做自己的事情,看看書,拉拉琴,至少為自己而活”。關于未來,關于感情,小邵說:“還是希望能遇到一個彼此能夠聊得來的人,不需要多有錢,不需要多帥,就想要三觀端正,興趣相投,能相互理解,彼此扶持。如果能遇到,我還是會考慮結婚的。”
在《剩女時代》的最后,洪理達為中國女性提了兩條建議:第一,如果你決定結婚買房,確保在房產證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千萬別主動放棄你一生中最貴重的財產的所有權。第二,千萬別為結婚而結婚。很多條道路都可以通往幸福的人生,如果你維持單身狀態,又有志趣相投的朋友支持你,你也能夠最大程度地實現自我價值。
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劉姍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