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大眾文藝的價值觀探索點贊(文藝新視界)——以《瑯琊榜》等三部影視作品為例
●在庸常的生活中感受雄健的力量,成為當前文化消費主體——中青年群體對文化產品的剛性需求
●不論作品的敘事套路是多么的傳統,人情世事的推進還需緊密貼合現代觀眾的生活實際
●藝術作品營造的意象世界呈現出普通人“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境界,就具有了強大的感染力
●優秀的文藝作品不僅要弘揚正面的價值觀,還需要繼續在深度和廣度上邁進
身處急速的社會變革中,人們都或多或少地遭逢思想觀念上的困惑。大家在生活中探尋答案,也希望在文藝作品中得到啟迪。如今,一些面向市場的作品開始自覺地回應大眾的這一需求。這個趨勢,在2015年幾部引起廣泛好評或較大爭議的影視作品中可見端倪。總結經驗,指出不足,以期更多佳作的誕生。
重敘事,同時更重立意
電影《老炮兒》是一部反映當代社會變遷和價值觀念碰撞的大眾藝術作品。曾經憑借勇武而風光一時的“六哥”已然卑微落魄,但在市井之中還常主持正義。不爭氣的兒子因劃傷了富少的豪車,遭到非法拘禁。上門調停而被羞辱的“六哥”要以舊時的“茬架”方式維護尊嚴,最終卻因心臟病發作倒在了沖鋒的半途。該片上映之后,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討論乃至爭議。討論的重點是價值觀,焦點是影片中反復強調的“規矩”。
“六哥”重視“規矩”,行為和言語卻充斥著暴力。當兒子被非法拘禁,“六哥”拒絕報警,寧可私斗,最后悲壯倒地。而文明社會最大的“規矩”則是法律。堅持用暴力解決爭端的思維,反映了“江湖規矩”與現代法治之間的隔閡。
電影沒有止步于為過時的江湖規矩唱挽歌。“老炮兒”借助暴力追求的是什么?是維護兒子的生命。這種維護讓存在代際沖突的父子最終和解,甚至讓“老炮兒”跟作為“敵人”的富少握手。電影中特意交代了幾處細節:富少真誠地表達對“六哥”的敬意,最后為“六哥”的倒地落淚——人倫的基本情感是可以打動人的。
電影末尾,“六哥”用偶然獲得的涉貪材料舉報了富少的父親。有人說,“六哥”這樣做破壞了自己主張的江湖規矩,是為不義。我以為不然。跟富少之間的恩怨用江湖規矩解決,這是“老炮兒”的“義”;對于貪腐,人人討之,這不僅同樣是“義”,而且是“大義”。
樹英雄,回應大眾訴求
當前,在價值觀方面有著明確的正面立意的作品,往往會得到廣泛的認可。這些作品呼喚“英雄”,反映了當代人深層的文化訴求。近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由同名網絡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瑯琊榜》。該劇的故事主線是:蒙難幸存的忠臣之子林殊易容更名梅長蘇,十余年后輔佐一位正直有為的皇子參與奪嫡之爭,并與視權如命的老皇帝較量。故事的結局最終沉冤昭雪,賢君上位。該劇屬于正邪交爭的宮廷戲類型,但立意高于一般的宮斗劇。一般宮斗劇的核心矛盾是掌握權力,而該劇的宮廷斗爭劇情則服從于澄清真相,彰顯正義。在這里,正義必然戰勝邪惡,依靠的是正義自身的力量,而不是上天或圣明君主的偶然垂愛。
國產動畫電影《大圣歸來》是一部西游題材的作品,立足于中國人熟悉的傳統故事,做出了符合當代價值追求的探索。在尋找失散師父的路上,純良天真的小和尚江流兒偶然釋放了被困五行山下的孫悟空,一同對抗吞噬童男童女的惡怪。故事的主題是大圣神力的失而復得:孫悟空雖逃離了五行山,神力仍被鎖閉,面對強敵無能為力,直到最后時刻江流兒的自我犧牲喚醒了孫悟空的內在力量。大圣真的歸來了。
丙申猴年前夕,呼喚“大圣歸來”在民間形成自發的聲浪。這折射出當前文化消費主體——中青年人的精神需要。86版電視劇《西游記》伴隨著他們度過童年時光,不知激發了多少少年的英雄夢想。歲月漸長,人的斗志難免被消磨。善惡是否有報,正義能否得以伸張?這是很多觀眾在現實生活中都會面對的問題。在庸常的生活中感受到雄健的力量,成為這一群體對文化產品的需求。
孔子說“詩可以興”,清初大儒王船山說“能興者謂之豪杰”。“興”,意為“起”,引申為今之所謂“感發”“振奮”。讓普通人從文藝作品中得到生命的感發和振奮,是傳統儒家對于詩教的要求,也是時代對網絡、影視等大眾藝術的要求。更可貴的是,提出這一要求的是文化自覺意識不斷提升的廣大民眾。
有創新,亦有認識局限
這些作品之所以讓人感到有所創新,是因為創作者對價值觀的認識和呈現都適應了當代社會的新變化。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人物關系的悄然轉變。《瑯琊榜》的主人公跟其輔佐的一代賢君之間,始終是平等的朋友關系,而不是一般宮斗戲里等級分明的主奴關系。該劇的宮斗情節展示了人與人之間“以義合”與“以利合”的觀念碰撞。它宣揚的觀念是:人與人之間可以有比利益更穩固的紐帶,世間也理應有比權力更值得追求的事物。《大圣歸來》中的美猴王跟小和尚江流兒之間,也不是原版取經故事里的師徒關系,而是從偶然相遇的陌生人逐漸到生死與共的同伴。這種改變折射著現實的變遷: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情義越來越不再系于身份,而在于信念、價值觀和心意的契合。不論影視作品的敘事套路是多么的傳統,人情世事的推進還需緊密貼合現代觀眾的生活實際。
其次是價值觀念內涵的提升,體現了現代人自我成長、自我實現的要求。當代人越發形成共識的是,文明社會不以武力取勝,而重在心智和意志的較量。智謀無雙的梅長蘇拖著九死一生的病弱之軀,曾經輝煌的大圣則更像一個內向的鄰家少年,他們的過人之處在于內心世界。《瑯琊榜》的整個故事都建立在主人公的抉擇之上:是平穩地度過余生,還是拼盡殘生介入家國大事,實現自我拯救、自我圓滿?與經典小說《西游記》相比,電影《大圣歸來》也著重強調了孫悟空在降妖除魔中的自我拯救、自我實現。這個歷程開始于困境中的自我選擇,完成于將自我置之度外的奮勇抗爭。這些都是普通人難以達到,卻又真心認同和向往的境界。一旦藝術作品營造的意象世界呈現出這種普通人“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境界,就具有了強大的感染力。
不過,在價值觀層面,這些作品同時存在著認識和表現的局限。《老炮兒》側重表現“江湖規矩”,忽略了現代法治的存在。此外,影片流露出主創者身為“大院子弟”的優越感,有“老炮兒”們自戀的影子,而對“富二代”的塑造則過度想象,有符號化的傾向。《瑯琊榜》的正邪之爭仍停留于個人道德的層面。劇中反派人物夏江對梅長蘇尖銳地指出:老皇帝固然攬權多疑,但只要是處在這個位置上的人都會如此,你擁立的靖王也概莫能外。現代社會的共識是:海晏河清是社會整體規則和價值體系建設的結果,并不能寄望于某一個圣明君主的道德操守。當然,這已不僅僅是該劇的局限,而是所有宮廷劇的局限了。《大圣歸來》也有“大題小做”之憾:大圣的自我實現是因為同伴犧牲引起的激憤,其結果也只是消滅了一只巨怪。優秀的文藝作品不僅要弘揚正面的價值觀,還需要繼續在深度和廣度上邁進。
對于文藝作品來說,敢于并努力探索價值觀等精神內涵,并得到認可和理解,這一點值得稱贊,也應該提倡。
(作者為中國戲曲學院跨文化交流與管理研究所副所長)
文章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劉姍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