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久久久_久久新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_日日夜夜精品视频_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首頁 > 城市 > 甘肅 > 正文

白銀景泰:古城人的逃離與回歸

原標題:古城人的逃離與回歸

永泰龜城。資料圖片

余沛龍和他的古城客棧。

景泰縣永泰古城,因為形似烏龜,又被稱為永泰龜城,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村民,見證了這座古城的興衰。村民小張離開古城之后不久,剛剛大學畢業的余沛龍卻又回到了古城。走有走的理由,來有來的希望。

  歷史與輝煌

從白銀市景泰縣縣城向西約30公里,穿過一條人煙稀少并不平坦的公路,永泰古城盡現眼前。

蒼黃的土墻,低矮的土坯民房,砂石路面,穿著樸素的村民,古城的古老體現在方方面面,當然也包括了古城的建筑和古城人的生活方式。

  永泰古城建于明萬歷三十

五年(1607年),由時任兵部尚書李汶親自督建,城墻用砂土夯筑而成,周長1717米,墻高12米,城基厚6米,有炮臺12座、城樓4座。古城占地面積318畝,平面呈橢圓形,城門南開,外筑甬門。它是完備的軍事屏障和防御工事,駐軍曾達2000多人,馬隊500人。古城駐地永泰,南障金城,北控大漠,東連靖會,西

通古涼,在明清兩代具有重要戰略地位,400多年來從未被攻破過,被后世稱之為“中國古代軍事要塞教科書式的典范之作”。

400多年的風雨滄桑,并沒有給古城帶來徹底的改變。時至今日,古城依然保留了較為完整的城門、城墻、古民居,以及汲汲海、甘露池、五眼泉和建于民國時期的永泰小學等古跡。

  喧鬧與逃離

近些年,隨著古城的名氣越來越大,游客數量也呈現出猛增的態勢。

從去年開始,這里隔三差五會迎來旅游人群,遇上國慶、五一等節假日,一天能超過千人。他們圍著城墻拍照、感嘆古城的神奇,能在村民家中吃一碗農家飯,睡一晚農家土炕,當做是一件愜意的事情。不時,村民會和游客開句玩笑,“我們的羊住的都是明代的房子。”還有攝影家不遠千里來到這里,對著城墻、羊群和古城人拍照,有些攝影家走后還會將拍攝的照片寄回古城。照片里優美的光線、深遠的意境,雖然精美,但在村民看來顯得虛無縹緲。他們拿著照片向后來的游客們夸耀:“這是某某攝影家專門拍的,一張照片值幾百元呢。”

古城影視資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開發,《汗血寶馬》、《決戰剎馬鎮》、《一個勺子》等多

部較有影響力的影視劇都曾在此地取景拍攝。但是對于許多古城人來說,這些和他們沒有太大的關系。雖然他們也可以在拍電影時當當群眾演員,賺取幾十元不等的外快,偶爾能從一些食客身上,賺取每餐10元或15元的餐費。但這遠遠滿足不了古城人對物質生活的向往。從21世紀開始,逃離古城,便是兩代古城人的共同愿望。

在上世紀50年代古城里還有30多個姓,1300多人。現如今,古城人口僅剩百余人。前年秋天開學時,古城的小學只剩3個學生,無奈之下,這座從民國開設的小學就此關閉,徹徹底底地成為了一處文物古跡,被嚴格保護起來。

走進古城,10多米高的城墻,給古城帶來了一種與世隔絕的氣息。平常的日子里,村子里很難看到年輕人,大都是留守的老人。由于種種原因,許多老一

輩的古城人依然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最原始農耕生活。這里無法上網,電信手機一到這里就沒了信號,兩個僅有的小賣部是這里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其中一個因為證照不全,面臨隨時被關閉的窘境。

“再有價值對我們有啥用。”基于這樣的認識,村民小張的離開幾乎是一個必然。近幾十年以來,永泰古城生態惡化,水資源匱乏、土地沙化和鹽漬化。這些詞匯屢屢出現在各類新聞報道或者調查研究報告中,更讓留守的古城人苦不堪言。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景電工程一期、二期一共遷走了1000余人。2008年當地進行新農村建設,400多古城人爭相遷到20公里外的永安村,他們過上了古城人世代期盼的種水地、喝自來水,分分鐘就能到縣城的城鎮化生活,留下的人大都是當時交不起數萬元搬家費用的家庭。

  奮斗與希望

和小張的出走不同的是,余沛龍的回歸,在村子上引來諸多非議。

5年前,余沛龍考入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在這個大學生并不多的村子里,出了大學生的余家讓很多村民羨慕。那時,包括余沛龍家人在內的所有村民都認為,余沛龍這一次算是徹底走出了古城。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去年9月份,大學畢業不久的余沛龍卻出現在了自家秋收的麥田之中,和父母一起頂著烈日,干起了莊稼活。

時間不長,余沛龍家門口又立起了一個“古城客棧”的招牌,許多攝影家到古城后,再也不散住在村民家,而是徑直入住古城客棧。“聽說,余家小子放著城里的工作不干,要回家創業。”對于村民們的談論,年輕的余沛龍并不在意,只是按照自己的計劃,一步步地走自己的路。

面對兒子的選擇,在父母眼中,無疑是辜負了自己多年的辛苦供讀和殷切祈盼。

創業初期,余沛龍將家里的兩間閑置房屋改建為客房,其中一間保留了土炕,另一間則全部更換成單人床鋪,并添置了洗浴設施。同時,他在家里修建了現代廚房設施,客棧加上了餐飲項目。去年11月24日,余沛龍正式取得了營業執照,開始經營餐飲、住宿、百貨等。

熟悉網絡的余沛龍開始通過微信微博,發布關于客棧的相關內容,并順利結交了一批常年奔走于全國各地從事攝影的攝影家。也是從那時起,他的客棧成了絕大多數來到古城的攝影家們的首選。借助已經形成的交際網絡,余沛龍將古城的山羊賣到了沿海地區,雖然目前銷量不大,但卻在緩慢增長。

“有古城人的古城才叫古城。”基于這樣的初衷,當地政府在如今的旅游開發熱潮之下,并不希望古城人全部搬離古城。但根據相關規定,古城內的所有房屋,村民不得私自新建或者改建。正因如此,時至今日,余沛龍客棧的衛生許可證依然沒能辦下來,因為沒有上下水設施。

“這些年,古城的游客人數幾乎每年都在翻倍增長,5年前誰能想到,這里會成為一個旅游景點?如今,這里最多時一天能夠涌進1000多人。如今古城的旅游開發已經得到政府的重視,城外的護城河已經開始修建,接下來還有一系列的開發舉動。”余沛龍說,目前雖然困難重重,但年輕的他對未來充滿信心。

但目前古城內沒有一個公共廁所,沒有餐飲行業的支撐,沒有統一的規劃管理,保護與開發同樣面臨難題。

但余沛龍充滿期望。他說回歸古城就是為了古城的明天更美好,這一天終會實現的。

或許,這個新生代的古城大學生,他的新生之路就從生他養他的古城開始了。

文/圖 記者 薛長明

文章來源:中國甘肅網—蘭州晨報 責任編輯:劉姍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關鍵詞: 甘肅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