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龐氏母女非法經營疫苗案轟動全國,引起兒童家長的恐慌和輿論的憤怒。
以龐氏母女為中心,上線和下線共存,涉案人員300余人,跨越24省市,前后作案時間5年,織就一張灰色的疫苗流通網絡。湖南一家涉案醫藥企業的法人代表唐建敏在接通《財經》記者電話時,承認問題疫苗確是從公司流出的,還“經過了中間環節”。
這里的“中間環節”,實際上涉及到生產企業、流通企業、醫藥代表、醫療機構、疫苗接種人員,甚至監管部門有部分人員也參與其中。
疫苗供應受到政府管制,一類疫苗通常由省級CDC組織招標采購,免費供應;二類疫苗由省、市疾控部門主導的招標,統一供應,費用自付。因為疫苗涉及數量較少,比較小眾,又屬于各級疾控部門單獨管理。
在流通領域,只有獲得許可的批發企業才能經營疫苗。其中的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保證疫苗質量的冷藏設施、設備和冷藏運輸工具”,這也就是山東疫苗案中不斷提到的“冷鏈”。而且,疫苗流通全過程此前都通過藥品電子監管碼實行全程監控,流通各個環節按照要求都應該掃描并記錄信息。
此外,并非所有醫療機構都能進行接種,只有獲得資質的醫療機構才能進行接種。而且,接種機構購進疫苗時必須索要一系列證明,保證藥品來源真實合法。
盡管政府部門設置一張看似嚴密的管理網絡,但是疫苗領域時而曝出問題,疫苗質量不時引起質疑,疫苗招標黑幕不斷,疫苗銷售回扣已是常態。而疫苗的問題在醫藥健康產業中普遍存在。
在行業潛規則下,山東疫苗案并非孤例。一般來說,疫苗招標以省為單位進行,確定生產企業,后由生產企業指定本地供應商,并由后者將藥品送到接種機構。
一些從業者發現外省市的進貨價更加低,就會繞過中標供應商去拿貨。除了疫苗,其他普通藥品同樣存在,這就是業內盡人皆知的“竄貨”,在正常的市場環境下,“竄貨”本來不是壞事,價格本來就是市場的一種信號。不過,在管制嚴格的藥品領域,獲得低價藥品后,再按照正常中標價銷售,各環節參與者都可以分得更多利益,行為進而產生扭曲。
醫療服務價格受到政府的管制,多開藥品,多用高價藥成為彌補醫生收入的重要來源。同樣,誘導患者多用疫苗,用高價疫苗,從藥企收受回扣,部分醫生也習以為常。如果按照既有規定,這些“來路不正”的疫苗,接種單位和醫生其實完全有可能知情,但是因為涉及利益,往往選擇了沉默。
另外,外地疫苗流入本地市場,實際上已經破壞了本地的藥品招標和供應體系,本地供應商原本也可以向主管部門和接種機構提出質疑。但是,如果本地供應商及其員工參與進來,參與利益分配,自然也就不吭聲了。唐建敏顯然就屬于本地中標供應商參與到潛規則中,成為“中間環節”的一環。
一些業內人士透露,因為藥品的“來路不正”,“竄貨”者一般也不敢經過正規的藥品物流公司,有時就偷偷摸摸地用大貨車進行運輸。山東疫苗案中,龐氏母女缺乏冷鏈設備非法經營疫苗,但是可以“掛靠”在正規企業下運行。另外,即使“來路不明”的疫苗和藥品,他們也能提供正規發票,構成了業內另一個常見的現像“走票”。
“掛靠”“竄貨”“走票”這些普通人不懂的陌生詞匯,輕易就能突破現有的監管網絡,構建出一系列行業潛規則。而且,這一系列潛規則恰好與整個醫藥產業小散亂格局適應。中國的醫藥企業數量多達5000家之多,普遍規模偏小,因此大部分企業的銷售幾乎完全依靠外包代理商。
截至2014年底,全國共有《藥品經營許可證》持證企業452460家,其中僅法人批發企業11632家、非法人批發企業1642家。從業者多達500萬人。因為醫藥市場競爭激烈,醫院非常強勢,為能在集中采購中中標,部分醫藥生產和流通企業把太多資源花在回扣銷售上,藥品質量、生產研發創新、冷鏈建設等反而會被企業所忽視。
這一產業格局及其背后的潛規則,已經“俘虜”中國醫藥產業和醫療機構多年。實際上,破除這一格局一直就是中國醫改的關鍵。
只要醫藥產業繼續受到不當管制,從業者將繼續深陷潛規則,類似山東疫苗案就不可能被杜絕。
本文來源:財經網 作者:曹凱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