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地是集BIM、物聯網、云計算、網絡通訊等多項技術為于一體的智慧產物,如何合理的將它們融合,并不是我們“工地上的凡人”能做的事情,但并不代表我們因此要空等著它出世,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簡稱“中交三航局”)嘉閔高架JMN2-2標項目部通過互聯網思維積極向“智慧工地”邁進。
毋庸置疑,項目上是需要一個強大的資料儲存空間的。有人說,硬盤。硬盤是什么,硬盤就是一塊“老磚頭”,且不說它的“肚量有限、行動笨拙”,它還是會“迷路的老頭”,不知道什么時候碰到一個迷糊哥就會把他弄不見,很多時候還會擔心它一把老骨頭,會不會哪天一根筋不會就一命嗚呼了,大家豈不是要哭死。又有人說了,騰訊QQ。當時大家的“工作伙伴QQ群”文件功能中并沒有搜索與分類功能,手機版也還不能查看群文件,文件尋找起來耗時費神,外加內存僅2G,如若有照片視頻,是遠遠不夠用的。那么問題出來了,對于儲存,我們的需求是:容量大,防丟失,易搜索,可共享,隨時隨地可查閱。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各種網絡繁衍產品成出不窮,項目部也因此找到了另一位合作伙伴——云盤,以上需求它完全可以滿足。在公司收集立功競賽資料時,它可立了不少功,我們把項目上影像資料分類上傳至云盤,再將內容加密分享鏈接,公司宣傳處點擊連接便可預覽內容輕松搜尋所需便捷下載獲取資料。同事小張說,有次領導急需一項重要文件,那時電腦不在身邊,還好有網盤,她拿出手機搜索文件名稱直接下載轉發,領導稱贊了一句“迅速、快捷!”這正是我們在辦公中所追求的。另外我們還針對辦公中關于使用打印機常遇見的各種問題自制了小貼士視頻上傳到網盤,同時將網盤鏈接放到了QQ群公告,每次更新信息也會通過QQ群發布消息,并不斷提醒重復發送鏈接,即使這樣,很多人遇到打印機問題仍然會四處求救。那么,問題出現了。同樣的問題在后來項目部通訊錄錄入更新上也遇到了。
項目部有50部工作手機,延續傳統,排好號將發下去后我們把通訊錄做成文檔上傳至了云盤,并不定時更新。如果存一個人的聯系方式需要40秒, 我們有50個人,那么,項目部則需要輸出約1500分鐘供大家錄入通訊錄。再者,并不是每個人都會把號碼一個一個存在手機中,有誰在急需撥打電話的時候想看著通訊錄一個數字一個數字的按呢?問題出來了,對于通訊錄,我們的需求是:及時更新,快速錄入。項目部資料員劉女士率先將50名員工聯系方式錄入了手機,并通過藍牙將通訊錄傳輸給其他人,如此一來,項目部只需有一人進行聯系人錄入工作即可。但我們的追求不止于此,藍牙傳輸依然滿足不了我們定義的便捷,很多人不愿意花時間打開藍牙、搜索藍牙等等,就如同當初支付寶支付相較于微信支付,一個密碼16位還要點確認,一個只需輸入6位數密碼即可。人啊,就是一個字“懶”,可正因為懶,我們才更加有動力去探索從而滿足我們的對“懶”的所需。我們又把手機聯系人導成vcf格式通訊錄文件(手機下載后聯系人打開直接獲取信息)上傳至網盤分享進行推廣,可是,盡管如此,綜合部辦公室張女士仍然會接到此類電話:“喂,不好意思,幫我查下XXX電話多少發給我。”
不管是資料儲存共享、辦公小貼士共享、還是通訊錄錄入更新共享,最終都會回到云盤上來。我們調查發現,云盤項目進了半年,真正嘗到云盤甜頭的鮮有人在,大家仍然沒有使用云盤的習慣。不是沒有更好的工作方式,而是沒有好的推廣手段,我們在宣傳上遇到了瓶頸。
“互聯網+”’時代,二維碼成了識別信息的快捷途徑,微信和支付寶 “投資大量紅包”培養了人們的“掃碼習慣”,終于才讓討論了十年之久的手機支付坐穩了“未來支付場景”的地位,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云盤重出江湖的曙光。
今年3月底,項目書記李常智提出“互聯網+項目管理”提議,首先運用二維碼識別技術“運載”施工信息覆蓋工程建設。嘉閔高架JMN2-2標項目于2016年4月7日打下了該工程300米試驗段護管橋Pm2首根鉆孔灌注樁,項目部立刻給它“辦理了二維碼身份證”,利用手機掃一掃,就會在手機中顯示該部位的全部施工信息,如開鉆日期、樁號、技術負責人等,實現了可追溯管理。根據“互聯網+項目管理”的思維,摸清了人們使用二維碼的習慣,項目團支部又于4月12日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發布了“二維碼通訊錄”,隨時掃一掃,及時更新聯系人信息,只需5秒即可導入手機。次日,項目部發布“網盤二維碼”,隨時掃隨時可查閱盤內信息資料,同時開展“收集令”活動倡導員工貢獻手中的學習資料、軟件資料等盡早全面實現資源共享。
“簡單+高效+便捷”是“互聯網+”帶給我們最直觀的感受,項目部將以“互聯網+項目管理”的思維方式繼續探索前行向“智慧工地”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