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86版《西游記》總導演及制片人、《女兒情》填詞者楊潔因病去世,享年88歲。
有媒體評價稱:“迄今為止,86版《西游記》是每年寒暑假電視重播率最高的一部電視劇,并且它也是公認的一部特效最土的電視劇,但是它卻是留給觀眾印象最深刻,最經久不衰為觀眾所贊嘆的一部‘神劇’。”
六小齡童在微博上發文悼念:“從遲重瑞先生處驚悉我國第一代電視女導演、尊敬的楊潔導演去世的噩耗,異常悲痛,這是中國電視劇的巨大損失。楊潔導演不僅是我的恩師,也是我的藝術和人生道路上的老師,沒有央視版電視劇《西游記》就沒有今天的六小齡童,觀眾們也不可能看到我扮演的銀屏美猴王。我們永遠懷念您……愿楊潔導演一路走好!”
值得關注的是,《西游記》的劇情是唐僧師徒四人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楊潔同樣歷經拍攝路上的“八十一難”:明知要將名著翻拍為雅俗共賞的電視劇這項任務非常艱巨,但她依然勇挑重擔,迎難而上。
據悉,楊潔對角色要求極為苛刻,她曾表示:“我要求的是美,不管是童子也好,不管是像哪吒,男孩也好,我都要求漂亮,要美,而且這個美呢,要貼合他這個人物。”
本文摘自《楊潔自述:我的九九八十一難》一書,是楊潔年屆85歲高齡時完成的一部人生自傳,在本文中,她回憶并講述了電視劇《西游記》更換三次“唐僧”的經歷。新浪讀書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授權發布。
楊潔為劇組說戲
《西游記》畢竟是神話,唐僧的取經路上有三個神通廣大的徒弟來輔助他。雖然如此,他并不軟弱。我們盡量增加一些原著中沒有的內容,以刻畫他的意志和膽量:他不顧“十萬八千里”之遙,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地只身踏上征程;他處處把“普度眾生”擔在肩上,以“救苦救難”為己任;他的人情味:他的家國之情、師徒之情以及兒女之情…所謂兒女之情,主要是在與女兒國王那一段里,我有意讓唐僧在與美麗多情的國王四目相視時,心中略有所感,這是人之常情,而且他及時克服了瞬間的動搖,堅決西去,正是他的偉大之。為了,我在一些優美的段落用了插曲以加強其感染力:如女兒國的“只怨今生無緣”、杏仙的“何必西天萬里謠”、掃塔時的“掃塔”、菩提樹下坐禪的“青青菩提樹”…。至于與孫悟空的矛盾,肉眼凡胎,人妖難辨,又慈悲為懷的他與火眼金睛、善識妖怪,又除惡務盡的孫悟空發生矛盾,以致不得不趕走悟空,也是情有可原的,當他事后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又深深悔恨;在多次的矛盾中,師徒的感情更加深厚…這一切處理都為了讓觀眾對他多些理解和敬佩。在形象上,唐僧應該俊美瀟灑,大方儒雅,會使女妖怪想要得到他,男妖怪想要吃掉他。
唐僧是一個可愛可敬的人物,但是這個人物沒有吸引住他的扮演著,唐僧的演員居然換了三個!
第一個是汪粵。
我到戲劇學院和電影學院去挑演員。電影學院正放年假,學生都不在,他們拿出了表演系畢業班的學生照片給我挑選。我看中了其中的汪粵。
汪粵進了劇組。我讓他到北京的法源寺去學習體驗生活。要求他盡量多地學習佛教的禮節和知識,回來好教給大家。
汪粵版唐僧
汪粵非常用功地體驗生活,他剃了光頭,整天穿著唐僧的僧衣。
但是他在法源寺住了十天就跑回來了。這使當時的副導演朱小峰很不滿意。罵他不能吃苦,當了逃兵。
汪粵委屈地告訴我:“蚊子咬的受不了了,不只咬身上,還咬光頭!和尚們不許打蚊子,說不能殺生。”
汪粵給我看一張他在寺里與方丈一起照的照片,照片的背后有方丈贈給他的佛教的兩句偈語:“務實----言行相應,不懷自大 。有恒----有所為作,而不中舍”。我告訴汪粵:“這兩句話很重要:希望你凡事要說到做到,不要半途而廢!”
但是,汪粵在試集里的表演不理想:一幅苦相,不夠大方,許多人建議換人。但我認為這一集里大家都還沒有找到感覺,應該再給他一次機會,對一個剛出學校的年輕人,不應該一棍子打死。
以后,汪粵又演了《禍起觀音院》、《偷吃人參果》、《三打白骨精》。他比較成熟自信了,尤其是《三打白骨精》的結尾,他眼望悟空遠去時目光中流露出的痛心、無奈、表演得十分到位。
但是,拍完了《三打白骨精》,汪粵卻提出了一個要求:有一個電影要他去當主演,他很想利用空余時間去拍。
我告訴他:“既然你更重視電影,那就去吧!我這里不能當作填空的補丁!”
汪粵雖然心情矛盾,但還是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劇組。走的時候,他眼中含著淚。那是1983年6月5日。
我為他惋惜:“他沒有做到偈語上的要求,還是半途而廢了!”
這個“逃兵”的離去,有著他的社會原因:那時的電視劇是剛上馬不久,影響遠不如電影,汪粵是電影學校畢業的,他更向往大銀幕的電影主演。我只有讓他離開了。
第二個唐僧:徐少華。
我轉而找尋下一個唐僧。
我看過電影《精變》,想起了其中的魏慧麗,她嬌弱靈巧,演高小姐很合適。同時,那個瘋少爺比較清秀,可以試試小白龍。他叫徐少華,是山東話劇團的演員。于是,約好6月16號,他和總政話劇團的一個參選唐僧的演員一起來試妝試戲。
定演員時,副臺長阮若琳也參加。化上妝以后,發現那個總政的演員演唐僧不夠儒雅大方,演小白龍,又不夠英武。而參選小白龍的徐少華演小白龍又覺得太瘦,但氣質甚好。
徐少華版唐僧
阮臺長當時決定:“不如讓他來演唐僧!”
于是,徐少華就接過了汪粵的衣缽,進了劇組。
徐少華出演了《困囚五行山》、《猴王保唐僧》、《計收豬八戒》、《坎途逢三難》、《智激美猴王》、《大戰紅孩兒》、《奪寶蓮花洞》、《斗法降三怪》等。
徐少華扮演的唐僧以他清秀的外貌,贏得了許多觀眾的喜愛。
但他這時提出:要上山東藝術學院念書,拿文憑!他希望劇組出面與學校交涉,讓他不上課或少上課卻能拿到文憑。
我懷疑:“劇組哪有那么大的面子,能夠左右學校?”
但徐少華耍賴皮:“倪萍就不用上課拿到了文憑。”
徐少華臨走時我把下面的日程和時間安排告訴了他:十月30日,在蘇州拍《趣經女兒國》。
眼看出發日期到了,徐少華卻沒有來!我打電話到山東話劇團,才知道他已經和他愛人一起去上學了!我又打電話到山東藝術學院,他們說:“我們這兒沒有這個人”!我一怒之下,找到學校的教務長,要他叫徐少華立即到劇組拍戲。
徐少華到劇組來了,但心里很不痛快。他勉強拍完了《趣經女兒國》。這是唐僧的重頭戲。
《女兒國》拍完后,三個徒弟和林志謙都極力勸說他留下來。但他聽不進去,頭也不回地回到學校去了。臨行時我派了個制片主任跟他一起到濟南去找他的學校聯系,希望學院能夠照顧一下,讓他以拍戲為主,到時照樣給他文憑。但制片主任從濟南來了電話:校方領導問過徐少華:“學業和拍戲你以哪個為重”時,徐少華明確表態:“當然以學業為重!”
我把這事向副臺長阮若琳匯報了,她爽快地說:“那就換人!演員有的是,誰穿上那身衣服,誰就是唐僧!”。
他的離去,除了個人原因外,還有社會原因:那時社會上刮起的文憑風:震暈了許多年輕人,沒有文憑就沒有前途!于是,徐少華就朝著文憑奔去了!那是1985年的11月初。
第三位:遲重瑞。
唐僧的人選,與緊鑼密鼓地做1986年春節播出的《西游記》十一集的后期工作同時進行,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人!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
遲重瑞版唐僧
1986年的四月,眼看大隊馬上就要到浙江拍《孫猴巧行醫》,卻沒有唐僧!
真是“無巧不成書”!那天我結束了剪接工作,和場記于紅一起下樓。天已昏暗,我和一個正在上樓的人擦肩而過。模糊中我看到那個人個子魁梧,氣質也不錯。我急忙叫住他:“哎!你,站住!”
這一聲把他嚇了一跳,他回過身來:“您叫我?”
我問:“你是哪兒的?”
他彬彬有禮的回答:“我是廣播劇團的!”
我又問:“你叫什么名字?”
于虹在一邊插話:“他叫遲重瑞!是我們劇團的演員!”
樓道里的光昏暗,看不太清楚,我把他叫到剪接房,開了燈,才看清楚。他相貌堂堂,溫文爾雅,我對他的外貌已經認可,又是劇團的演員,就更放了心,但還是:“好,那你馬上到廣播劇場后臺去,叫他們給你試妝。”
小遲試妝的結果很好,除了稍胖些,需要減減肥外,沒別的毛病。我心頭的一塊石頭落地了。事后我向老阮匯不報,她聽說是遲重瑞,也挺高興:“好!好!是我們劇團的人,不會開小差!”
這次“擦肩而過”的經歷,成就了《西游記》里第三個,也是最堅決最虔誠的唐僧。
遲重瑞熱愛唐僧,兢兢業業,心無旁騖地走完了最后的取經路,取到了真經。
想起來挺有意思:三個徒弟,不論是動不動就要分行李的豬八戒,還是大鬧天宮不服管束的孫悟空,都能夠踏踏實實、有始有終地完成自己的角色,獲得了成功。而應該是最堅決的取經人唐僧卻恰恰沒有能夠堅持到底。他們有的更重視電影,有的更重視文憑,都離開了取經路,半途而廢!只有這在樓梯間偶然相遇的最后一位,卻把取經任務進行到底,和這個電視劇一起成功!也許,這就是“緣分”吧!
其實,算起來,《西游記》里的唐僧一共有六個!除了在廟里敲木魚和到池里放生的兩個小和尚外,還有一個被殷小姐放到木盆里在江中飄流的嬰兒——江流兒。他是最小的唐僧。1984年的6月,我們在鎮江拍攝這段戲,我讓劇務去找一個四五個月大的孩子,他們找了好幾個孩子來,我都覺得不滿意,不是大了,就是小了,或是和唐僧的長相不貼切。
直到拍攝的最后一天,我們拍攝殷小姐抱著孩子在江邊哭泣的戲時,他們才找來了一個五個月的小孩,由他的媽媽抱來,我一看到那嬰兒立刻就喜歡上了:他胖嘟嘟的可愛極了,而且見人就笑,憨態可掬。我們把他從媽媽懷里接過來,包上小被子交給“殷小姐,他一點不怕生人,非常乖,把他放在木盆里推到江里時,他的媽媽一定心驚肉跳了,他也沒有哭鬧;(當然水下有人保護,到遠處時盆里就換成了我們買的一個大洋娃娃)。當拍到小和尚撲到水里把他抱起交給老方丈時,他居然對老方丈露出微笑!我驚奇地想:“難道他真是唐僧轉世?”
戲拍攝得很順利,時間并不長,但小“江流兒”被捂出了一身痱子!
我們沒有錢,只是把那個替身——洋娃娃送給了他作為紀念。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