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報報道 編劇的地位、收入遠不如明星和導演,這一現象并非中國獨有。日前,好萊塢再次爆發編劇罷工危機,好在經過11個小時的談判,美國編劇協會終于與美國制片人協會達成試探性協議并贏得1.3億美元的補償,一場醞釀了近兩個月的大罷工因而取消。
好萊塢共發生過兩次大規模的編劇罷工事件。上世紀80年代,由于錄像技術的普及,美國編劇協會要求從重播、國外電視臺轉播以及錄像帶的獲益中得到更高的追加酬金,結果談判崩盤,導致1988年那場持續了153天的編劇大罷工;進入新世紀,DVD漸成主流,美國編劇協會要求制片商雙倍支付DVD銷售利潤并提高真人秀等節目編劇的待遇,談判遭拒,導致2007年到2008年那場幾乎讓好萊塢停擺的罷工事件,當時60部美劇被砍,《越獄》《英雄》《24小時》等損失嚴重,次年的金球獎頒獎典禮被迫取消,奧斯卡也大受影響……據估計,那場罷工給加州造成超過20億美元的損失。
這次醞釀的罷工事件同樣爆發于美國電視產業的轉型期。公共電視網大多取消了夏季檔的重播,改為整年運營,原本秋季檔常規的22-24集的劇集也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10集左右的短劇。播出季的縮短首先意味著編劇沒有穩定保障,還增加了工作負荷,因為短劇創作難度更大但薪酬卻沒有區別計算。編劇協會和制片人協會的合同于今年5月2日到期,早在3月13日就開始了談判,最后終于在5月2日凌晨達成了試探性協議,避免了計劃中將于5月3日開始的編劇大罷工。據悉,這份協議包括成功升級了編劇的健康保險計劃;認定短季劇(一般為13集以下)的單集編劇工作量為2.4周(原為2周);付費電視追加酬金提高15%,高成本流媒體自制劇追加酬金較前版協議,增加約1500萬元。編劇協會的會員將在未來三年獲得額外1.3億美金的補償。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