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的構件
天之水網訊(記者常魁星 通訊員楊學林 潘婷)貢布海灘,風光旖旎。在中交三航局興安基公司柬埔寨貢布海底輸油管道項目工地的一隅,一抹鮮艷的顏色浮于灰褐色的土地上顯得格外耀眼,這里整齊地擺放著一排油漆好的鋼構件。藍色的加工棚里,黃皮膚的中國工人和膚色偏黑的柬埔寨當地工人正在各自崗位上專心忙碌著,放樣、切割、鉆孔、焊接、磨光、油漆,一道工序接著一道工序,源源不斷地生產著工程所需的鋼構件,一個構件從幾個人手里轉一圈便完成了從一塊鋼板到合格鋼構件的“藝術之旅”。而在一個月前,項目領導為這批構件的加工卻是傷透了腦筋。
柬埔寨貢布海底輸油管道工程是中交三航局承接的首個海底輸油管道工程,難度大、要求高、工期緊。從管道拼裝下水到沉入海底錨定,需要大量配套的鋼構件,為了保證加工質量和縮短加工時間,項目部決定尋找當地加工廠進行構件的設計和加工。然而通過實地考察,發現柬埔寨當地工業極其落后,且物資匱乏,材料供應不上,當地加工廠還屬于作坊式,不僅收費貴,而且加工能力低,更是無法設計出圖,遠遠不能達到工程的質量和工期要求。
這批鋼構件不按期加工出來,工程就無法正常推進。“大家說,怎么辦?”在項目駐地,項目經理周杰平向眉頭緊鎖的眾人問道。“要不,我們自己造?”不知是誰的一句話,像一顆石子投入了平靜的水面,一下子激起了大家的熱情,小小會議室里冰冷的氛圍瞬間升溫,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經過分析,項目部有能力組織資源加工這批鋼構件。
說干就干。項目部組織專家進行構件的設計出圖,搭設起加工棚,調試好設備,買來鋼材原料。為了保證構件的加工速度,需要有足夠數量的工人,國內過來的工人數量不夠,且用工成本高,而柬埔寨當地相同工種用工成本遠遠低于國內水平,項目部便從當地雇用了一批各工種工人。項目上的設備都是從國內運來的,當地工人看不懂操作說明,項目技術人員便手把手地教他們使用;當地焊工不知道構件焊接要求,中國工人便耐心地為他們做示范。而當中國工人一個人搬不動構件時,當地工人見狀會馬上過來幫忙。漢語和高棉語在加工棚里交織著,隨著一件件構件成型的,中柬工人相互關照的友誼在凝結。經檢測,中柬工人聯手生產出來的構件完全滿足設計要求。由于當地用工成本低,且加工設備和原材料都由項目部提供,使這批鋼構件的加工成本大大降低,為項目節省了資金。
目前,中柬工人正在全力制造加工構件。隨著更多的設備物資從國內運達,加工廠掀起了一股制造熱潮。“難”得的構件整齊堆放在堆場上,像一個個整裝待發的戰士,準備著投入到管道安裝工序中去,為中柬友誼加油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