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而“不同”訴新聲
據悉,“合而不同”——韓天雅、劉暢古箏與打擊樂獨奏重奏音樂會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完美謝幕!
韓天雅和劉暢兩位年輕的演奏者均是中央音樂學院的本科生。韓天雅,六歲習箏,啟蒙于張亞萍老師。2014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古箏專業,2016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音樂藝術管理專業(雙專業),師從我國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周望教授及青年古箏演奏家蘇暢。劉暢,6歲跟隨啟蒙老師喬長喜先生學習民族打擊樂,2005年師從打擊樂演奏家、教育家李真貴教授學習至今,現跟隨魏然老師、劉剛副教授學習。2008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在校期間,曾受到王建華、喬佳、格特·莫徒森、閆學敏等國內外著名打擊樂專家的悉心指導與幫助,連續幾年榮獲專業優秀獎。2014年1月,以優異成績保送中央音樂學院。
此場音樂會中,兩位演奏者演出了八首風格迥異的作品,既有傳統曲目,也有為此次音樂會創作的新作品。這些作品既不失古典,也極具創新。音樂會中,觀眾既感受到兩種樂器各自“不同”的特點,又體會到了二者“合”的魅力。
音樂會上半場演出了四首作品:作曲家王建民為古箏與打擊樂、鋼琴創作的《楓橋夜泊》作為整場音樂會的開場之作充滿了詩意。音樂在創作中糅進了昆曲、蘇南民歌、絲竹等素材和音調特征。在韓天雅的琴聲中,一幅濃淡相宜的江南水墨畫躍然耳畔;隨后由劉暢演奏的馬林巴獨奏《TOCCATA》(作曲:Anna lgnatowicz)則是一首技巧性非常高的作品,主題由無窮動旋律式的音符裝飾而成,風格自由、熱情;第三首演出的是古箏獨奏《粉蝶采花》,這首潮州傳統樂曲曲調優美流暢,刻畫出粉蝶展翅翻飛、輕沾花蕊、隨風起舞的畫面,也展示出韓天雅傳統作品演奏的扎實基礎;上半場最后一首作品是由青年作曲家馬昊創作的《歴往肆章》,此次演出是該作品的首演。這首作品為排鼓、通通鼓、邦戈鼓與定音鼓等十一只鼓而作,以四組相同數字的不同排列為創作依據,并將其運用在不同聲部的節奏組合上。造成了多聲部的節奏對位效果。
隨后下半場的四首作品則更加具有特色:青年作曲家馬昊為顫音琴、定音鼓等多件打擊樂和古箏創作的重奏作品《婆娑》,是為此次音樂會專門創作的作品。該作品運用多種不同打擊樂器的演奏方式和發聲特點,表現"樹葉間的光影"、"風吹樹葉舞動紛飛"等畫面。這首作品既流露出作曲家對于音色及演奏法創新的大膽嘗試,也展示出兩位青年演奏者嫻熟的演奏技巧和對于樂器音色的精準拿捏;第二首演出的《望岳》,是作曲家劉恒創作一部組合打擊樂作品,這首作品曾獲“中央音樂學院第二屆中國民族音樂節中國民族打擊樂作品征集比賽獨奏組”一等獎。作品是以唐代詩人杜甫的詩《望岳》為靈感創作,作品中將許多民間音樂的音調打擊樂化,既有民族打擊樂的韻味又不是創新,可見作曲者對于打擊樂器的深厚了解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認知;第三首演出的古箏獨奏《青山隱》是青年作曲家石慧是應韓天雅之邀為此次音樂會創作。全曲以“散慢中快慢”為構架,在豐富的織體變化和節拍更迭中,將古箏演奏的諸多技法融合。青山之景與隱者之心,在韓天雅的琴聲中娓娓道來;全場音樂會的最后一首作品是兩位演奏者合作呈現的《駱越情》。這首箏與打擊樂作品是作曲家王嵐嵐應韓天雅之邀,根據原作于1997年創作的箏獨奏曲《踩堂詠》進行拓展、豐富而成。作品以廣西境內的壯族音調為基礎,演奏中運用極富動感的節奏律動和變化多樣的演奏技巧。
此次音樂會是兩位青年演奏者第一次嘗試將古箏與打擊樂進行結合,也是兩位青年演奏者在十余年音樂之路中孜孜求索的一次匯報。音樂會更展示出青年演奏者和作曲家們“合”而“不同”的文化觀念,也是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繼承創新與現代音樂創作技法思考的又一次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