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李小萌演繹烽火愛情
羊城晚報記者 章琰
一場奮不顧身的革命,一段視死如歸的愛情,年代青春偶像大劇《愛人同志》自本月在央視八套播出以來,牽動了無數觀眾的心。這部由強視傳媒有限公司、山東影視制作公司、廣東珠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電視劇,除了家國情仇、烽火愛情讓觀眾欲罷不能,其中不少“廣東元素”也讓“老廣”們備感親切。
昨晚,該劇迎來大結局,收視也在網上一路走高。據CSM全國網數據,《愛人同志》近日單集收視率最高達到2.22%,單集收視份額最高達9.46%。在微博上,該劇引發了網友熱烈討論,截至昨天下午,該話題的閱讀量達6417.4萬,討論量也達12.2萬。
近日,該劇策劃人、原廣東電視臺副臺長董智勇以及編劇蒲遜、制片人朱川接受了記者采訪,解讀了這部戲的創作始末及其中不易。
戲里戲外,他們是愛人也是同志
這部劇原本叫《芳草碧連天》,但權衡之下最終改為《愛人同志》。對于這個新名字,主創團隊表示了一致的認同。“有很多人能成為志同道合的同志,卻始終成不了愛人;有些是愛人,但始終無法做到理念一致;既是愛人又是同志的,要經歷多少磨練才能實現?這個名字,提煉出了這部戲內在的核心。”蒲遜表示。
“愛人同志”這個詞,不僅只局限于劇中主角麥秋實和沈夢蘇,在主創人員中,就有三對“愛人同志”。兩位主演王雷和李小萌,從《十送紅軍》、《平凡的世界》到《愛人同志》,不論在熒屏上,還是生活中,都是一對“愛人同志”。選擇這樣一對夫妻檔,主創團隊非常認可:“導演和王雷合作了六部戲,知道王雷和太太在生活中很恩愛。這種情感轉移到戲里,表現出來會很真實,不需要去演,真情流露就行了。”朱川告訴記者。
劇中,王雷和李小萌飾演的麥秋實和沈夢蘇,從平凡的愛人漸漸成長為革命同志,感情經過戰爭的洗禮而升華。再度與妻子同臺,王雷坦言:正因為兩人經歷了從戀愛到婚姻的過程,所以對塑造戀人角色不需要磨合,詮釋人物時多了融入感,對情感的刻畫也更真摯。
有趣的是,除了主演,這個劇組還有兩對夫妻檔:出品人朱川、陳偉文夫婦,共同孵化了這一作品,并攜手解決制作過程中的各種難題;編劇則是編劇界的“神雕俠侶”蒲遜、唐棟夫婦,二人是多次榮獲曹禺獎、文華獎等獎項的一級編劇,長期合作默契,革命情誼深厚。
臺前幕后,他們在創新也在堅守
在撰寫劇本之初,編劇蒲遜、唐棟就想將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第一代共產黨人的“中國夢”展現出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接觸到早期廣東共產黨人的宣傳素材。那些故事的壯烈、忠誠、堅韌,非常打動我。在這些素材里,我感受到了那一代青年人的形象,感受到了早期共產黨人的青春歲月和生氣勃勃。”蒲遜告訴記者,也就是從那時起,他們決定深入研究這個課題。于是走進基層,采訪了幾十位黨史界的老同志,記錄經歷者以及旁觀者的故事,經過長達四年多的素材搜集,積累成冊;在改編成劇本過程中,又先后八易其稿。
“十年磨一戲,是對作品的堅守。如果隨波逐流,有了一個IP,就隨隨便便投入生產,這樣并不好。我們希望做精品。”董智勇呼吁,廣東影視界需要拿出這種定力,才能更多地出好作品,“現在人心太浮躁了。我鼓勵后輩們,沉下心來做劇本。只要扎實搞劇本,絕對不缺機會。”
不僅僅是創作上不浮躁,劇組在拍攝過程中也拿出了最佳狀態。《愛人同志》故事波瀾壯闊、跌宕起伏,震撼人心的戰爭場面在全劇中占比達30%。為了還原戰爭爆破場面以及戰士們的群情激昂,劇組多次一比一搭建真實戰場場景,全組一起奮戰多個夜晚再現激戰,用導演毛衛寧的話說:“每一個鏡頭都是冒著生命危險換來的。”創作團隊還到多個革命勝地進行實地考察,全劇組400多人在4個多月的拍攝中,輾轉廣州、佛山、上海、無錫等多個城市,橫跨數千公里取景。
造型設計方面,工作人員研讀歷史資料,力求真實還原歷史人物形象和獨特年代的氛圍。大到戰火連天的場面,小到演員服飾,都一絲不茍。參與演出的群眾演員有近萬名,即使只有一個背影,也要反復排練不許出現任何差錯。
朱川透露,故事發生地在廣東,為了體現廣東特色,劇組還在佛山西樵“搭建”了一個小鎮,還借用了西樵的影視城,也去了開平一中和廣州沙面取景。為了還原老廣州的風貌,主創團隊看了很多老廣州的城市建筑資料,還去了陶陶居觀察廣式泡茶方法……劇中還展現了人們用木桶去白云山取水、吃地方特色小吃雙皮奶等粵味風情,極具感染力。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