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當下,何時?!
前些日子,我的一個很久不聯系的老朋友打電話給我,說最近非常的焦慮,就倒豆子般說了一大推很久的困惑。我當時給他的藥方是:不要太在意過去和關注將來,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并解釋了理由,說明了應該有的行為方式。大約過了三個星期,那位老朋友又聯系我,說最近好多了,多虧了我給他釋疑解惑。
說實話,我并沒有那么神奇,焦慮的情形可能人人都有,關鍵看頻率和時長。并且出現焦慮時要學會化解。
我們日常可能會聽到這樣的教導:不為明日思量,明日自有安排。傳統文化里有一個問題:“若非當下,何時?”。乍一聽,有點得過且過的味道,而我們今天說的就是當下。
讀德國作家埃克哈特·托利《當下的力量》,我們會知道焦慮和煩惱的根源。大腦本身只是我們的工具,但是如果你從大腦思維中尋找自己并誤認為它就是你,那它就會變成一種小我的思維,并且控制你的整個生活,以至于不能夠從思維認同中解脫出來。當你與思維認同時,你就陷入了時間的陷阱:你會不由自主地完全生活在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期待之中。這樣你的心思完全被過去和未來占據,而不愿意接納當下時刻。
解決焦慮的方法是什么呢?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超越思維。開悟意味著超越思維。“開悟”這個詞聽起來像超人類成就的玄學,但它是指一種簡單的與本體合一的自然狀態。本體作為你最深的自我和真實的本質,當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當下時刻時,你就會感覺到本體。重新覺知到本體,并保持這種覺知體驗的狀態就是開悟,也就是當下狀態。也就是說在當下狀態才能解決焦慮問題。而且體悟并活在當下是一種健康的生命狀態,而且會獲得偉大的力量。
當下是一種生命狀態。當下才是最為珍貴的東西。它是唯一真正存在的東西,我們的整個生命就是在這個永恒當下的空間中展開的。生命就是此刻,一直空想若干年后的狀態無益。我們經常說人必須要有遠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然而對于蕓蕓眾生來說,把握未來最好的方式便是體悟并活在當下。高瞻遠矚固然偉大,仰望星空固然可敬,但偉大的事業都是立足于當下的基礎上的。與其憑海臨風,不如摸著石頭過河;與其壯志豪情,不如躬身種地蓋房。
當下是一種偉大的力量。當下的意義不僅是利用好今天此時此刻的時間。真切的感受它、用心的體會它,不管你現在是快樂、煩惱、疼痛等狀態,心甘情愿地接受它、感受它,總是與當下共事,并何平相處,和它成為最好的朋友,我們便能夠體會當下的力量。焦慮和壓力大都源于對未發生的事情的恐懼,當你關注當下、體悟當下時,你會發現焦慮和恐懼不見了,不快樂和煩惱將會消失,你的生活也會充滿喜悅和安逸。這種力量是切切實實的存在。
儒家四圣之一的王陽明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而致良知就是在當下時刻來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同樣,能夠體悟當下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開悟當下,不是不要長遠規劃,不是不要邀想未來,而是“積硅步,致千里”的一種活法,是感受和享受生命的一種尚佳狀態。人的生命,由當下而綿延至恒久遠,由當下而組成整個人生。如果說當下是此時此刻,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下又是彼時彼刻。
活在當下將會不可思議地改變你的整個生活。在當下者得未來,得當下者得人生。若非當下,何時?!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