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甘肅省總工會、甘肅日報社、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總臺聯合開展的2017年“隴原工匠”學習宣傳推薦活動,經過各市州各產業系統企事業單位層層宣傳推薦、公眾投票、資格審核專家組審核、會議研究、社會公示等環節,趙洪剛、王玉明、孫青先等10人為我省第二屆“隴原工匠”,廖永剛、董兵天、王一等10人為第二屆“提名隴原工匠”。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省直有關部門、行業的大力支持下,我省“隴原工匠”學習宣傳推薦活動,著眼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著眼深化供給側改革和貫徹新發展理念,著眼生產一線技術工人和普通勞動者,經過企事業單位普遍動員和職工群眾廣泛參與,參與網絡投票的人數突破300萬人,宣傳了推薦對象的典型事跡,弘揚了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唱響了“勞動光榮、知識崇高、人才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旋律,凝聚起了全省各行各業廣大勞動群眾鉆研技術、精研業務、創新創造、追求卓越的蓬勃熱情,成為新時代推動我省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的強大正能量。
2017年隴原工匠及提名隴原工匠事跡簡介
隴原工匠(10名)
1.趙洪剛,49歲,中共黨員,甘肅銀光化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含能公司化工三廠304車間112工組大組長,含能材料制造高級技師,兵器集團關鍵技能帶頭人。他熟練“駕馭”和發展了混合產品生產線,使生產線實現了產品互補、工藝互進、研發配套。在結晶粒狀某產品生產中,他提出了“緩慢降溫結晶”的理論,使成品合格率提高至92%以上,編寫的“趙洪剛結晶粒狀某產品緩慢結晶崗位操作法”,獲得了含能公司技能比武大賽一等獎。在某產品生產過程中,他通過優化工藝,有效解決了“撞擊感度”不合格問題。針對噴射類某(8類)產品合格率低的問題,他提出采用噴射和級配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用于生產,大大提高了某(8類)產品的一次交驗合格率。
2.王玉明,藏族,51歲,中共黨員,卓尼縣喇嘛崖洮硯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農村實用文化人才“正高級”職稱。他出身于制硯世家,擅長人物硯的雕刻,刻畫細膩,惟妙惟肖,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時代氣息。1997年其作品“畫龍點睛硯”被作為甘肅對香港回歸的贈禮之一贈送香港,2004年4月《西廂記洮硯》在第十五屆全國文房四寶精品博覽會榮獲金獎。2007年他的巨型洮硯作品《紅樓夢硯》在第八屆中國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藝術節暨首屆卓尼風情旅游藝術節洮硯工藝的展評中獲得特等獎,并經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審工作領導小組批準,授予他全國工藝美術優秀創作獎。獲得“全國工藝美術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09年7月授予國家級制硯藝術大師榮譽稱號。他先后培養洮硯雕刻高技術人才近500多人,其中有6人已經被甘肅省評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他現為國家級制硯藝術大師、甘肅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
3.孫青先,51歲,中共黨員,蘭州石化公司石油化工廠乙烯聯合車間乙烯裝置操作工,高級技師。1995年,他參與籌建16萬噸/年乙烯裝置,編寫完成了《乙烯裝置裂解爐操作法》等近40萬字的技術資料,被推廣至國內乙烯裝置廣泛應用。他總結出的“三步控制法”,實施后裂解爐雙烯收率提高了1個百分點,年增產乙烯1200噸,增收540萬元。他參與策劃和實施的GB201壓縮機更新改造,開創了國內乙烯裝置壓縮機在原址上成功改造的先河,改造后的乙烯裝置能耗697千克標油/噸,雙烯收率46.79%。他組織技術攻關解決了20項生產難題和安全隱患,15項QC成果獲得國家、省、中石油的表彰,16項技術技能成果在行業內推廣應用,為乙烯裝置長周期運行和節能降耗提供了堅實保障。2007年,被聘為國家職業技能鑒定高級考評員和蘭州石化公司內部高級培訓師;2008年被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聘為兼職副教授。他先后獲全國技術能手、中華技能大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4.宋軍光,42歲,中共黨員,國網蘭州供電公司配網帶電作業中心帶電作業班班長、高級技師。自參加工作以來,有任務他總是沖在前面,16年來他共參與完成帶電作業21830次,減少停電時戶數224741(時·戶),節約電量15630.29萬KWH,班里的同事給他算過一筆賬,光是手套他一年就能磨破110雙。為了把帶電作業危險降到最低,他帶領科研小組研發了《10kV配網線路帶電作業用硬質分流線支撐架裝置》及《配網帶電作業斗內專用絕緣工具箱》等30多項新工具、新裝備、新材料。其中《絕緣平臺》等5項成果分別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2015年6月24日,他作為現場總指揮參與了全國首次高海拔地區配網帶電作業,此次高海拔地區配網帶電作業項目的圓滿完成,填補了我國高海拔地區10KV配網帶電作業的歷史空白,2016年榮獲“隴電工匠”榮譽稱號。2011年獲省電力公司首屆“10kV配網帶電作業”技能大賽個人全能一等獎。2012年獲中電聯“電力行業技術能手”。
5.楊錫倉,67歲,現為中華中醫藥學會炮制分會理事、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首席專家、中藥學技術顧問、中藥炮制技術指導老師。楊錫倉17歲跟師看病認藥、學調劑,1990年12月,被遴選為全國首屆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師從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馬炎銘學習中藥炮制和中藥制劑,成為中藥炮制“京幫”學術流派的傳人。從2002年起,曾連任甘肅省第三批、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甘肅省五級師帶徒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指導老師。2017年7月,遴選為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2015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確定為全國“省級中藥炮制傳承基地”。他曾獲甘肅中醫學院頒發的“2002—2003年度先進教師”榮譽證書;2011年10月,獲甘肅省衛生廳頒發的“甘肅省衛生行業中藥操作技能大賽指導老師二等獎”;2012年,榮獲甘肅中醫學院附屬醫院“2011年優秀老專家”稱號。
6.李云鶴,84歲。原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副所長,國內著名文物修復保護專家,從事壁畫修復61年。多年來,他先后成功修復了莫高窟161窟、130窟、220窟,青海塔爾寺彌勒殿壁畫和大殿建筑,武威天梯山大佛塑像。哪里有“生病”的壁畫和塑像,李云鶴好像就在哪里。從2001年至2017年,從甘肅的張掖金塔寺、馬蹄寺,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天水紀信祠,平涼涇川王母宮,甘谷大象山,到浙江杭州鳳凰寺、河北曲陽北岳廟、山東岱廟,再到故宮……李云鶴的身影總是在最需要他的地方出現。在文物保護修復方面,李云鶴以爐火純青的技術創造了無人超越的奇跡,成為壁畫修復界有名的“匠人”。1987年“篩選壁畫黏結材料和修復工藝”獲全國科技大會成果獎;1981年“莫高窟壁畫顏料X光譜分析及木結構建筑顏料”獲國家文化部一等獎;1987年“莫高窟161窟祁甲壁畫修復”獲國家文化部一等獎。
7.魏晉輝,44歲,中共黨員,中核集團蘭州鈾濃縮有限公司高級技師。他參加了離心技改工程以及國產化后的二、三、四期離心工程的供取料工藝系統啟動調試及維護運行工作。他積極思考、主動創新,參與完成了多篇QC(質量控制小組)成果和優秀操作法及五小成果,其中QC成果獲省部級QC成果一等獎4次,全國QC優秀成果獎1次;編寫《冷風箱運行維護總結》《供取料工藝系統調試啟動方法》的科技論文發表于公司科技雜志上。他所帶班組2004年被評為集團公司“安全生產先進班組”,2007年被評為“全國安全生產優勝班組”,2009年被評為“全國工人先鋒號”。2013年,他本人榮獲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首屆職工職業技能大賽“鈾濃縮供取料操作工”職業決賽第一名;2014年,榮獲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崗位技術能手”;2017年6月,經推薦批準建立“魏晉輝(鈾濃縮生產供取料操作工)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8.榮衛民,46歲,中共黨員,蘭州西固熱電有限責任公司信息中心高級企業信息管理師。他先后主持和參與了2×330MW工程MIS網絡平臺搭建及SIS系統的建設,MIS網絡安全監控,公司視頻會議系統維護、生產實時數據采集系統搭建和維護等工作。編制了《蘭州西固熱電有限責任公司內部控制手冊》(信息系統管理)部分。2014年,大唐集團公司成立了“榮衛民技術創新工作室”,他的團隊完成了公司局域網絡線路和兩票系統改造升級,完成了網站的重新設計與整體改版。2007年,他參加了全國第三屆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獲得計算機調試工項目競賽第一名,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同年代表中國參加了在日本舉行的第七屆國際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獲得第六名;2014年,大唐集團公司授予“榮衛民技術創新工作室”;2016年1月,大唐集團公司授予“示范型職工技術創新工作室”,他本人獲得2015年度大唐集團公司“職工技術創新工作室優秀負責人”稱號。
9.梁東平,55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長慶油田采油二廠井下作業大隊高級技師、井下作業技能專家。2012年至今他主持研制了“引鞋滑塊打撈矛”“S型引鞋母錐”“變徑開窗打撈筒”等大修井下作業工具上百件,為二廠措施增油作出貢獻。2015年,主持研制的《可升降油管橋凳子》項目榮獲度甘肅省年度質量管理小組活動一等獎。參加的長慶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廠生產技術室QC小組被命名為2015年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成果獎。主持設計制作了“采水管打撈筒”等4項系列打撈工具,完成水源井大修5口,完成了第二采油廠《水源井維修系列工具研制》科技項目,并獲科技成果三等獎。他榮獲全國“技術能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井下作業技能專家、首批“技術能手”;甘肅省“職工技術標兵”、第四屆“隴原技能大獎”。2016年,榮獲甘肅省慶陽市首屆“隴東工匠”榮譽稱號。
10.鄒斌,45歲,中共黨員,蘭石集團裝備公司鄒斌勞模工作室負責人,車工首席操作師、車工高級技師。他多次參與重大生產技術攻關,取得多項產品專利,創新6項工藝操作法,自制20多個量具、模具、胎具,參與完成上百項重大裝備的加工制造,為蘭石集團多個“中國第一”和“中國領先”項目奉獻一己之力。對我國目前最先進的大功率2200馬力泥漿泵設備及傳動系統進行重新設計裝夾及定位裝置,比原有工裝提高速度10倍;在水泥設備回轉輪的加工制作中,創新鉆床加工環孔,解決操作危險,并保證了鉸孔尺寸,節約設備成本5萬元。利用機床附件支撐座選擇最佳支撐點,對兩端堵頭的中心孔進行修正和修研,加工后整根軸的外徑公差及同軸度≤0.02,保證了加工工件精度及同軸度。2003年6月榮獲甘肅省職工技能大賽車工比賽第一名。2003年10月榮獲全國職工技能大賽車工組決賽第十五名。2004年5月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0年5月榮獲“全國勞動模范”。2016年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提名隴原工匠(10名)
1.廖永剛,43歲,中共黨員,航空工業天飛公司廖永剛勞模創新工作室負責人,高級技師。1998年,公司上馬無人機項目,其中一個關鍵件機翼大梁擺在了他的面前。該產品為高強度鋼,長度達2m,外形由寬變窄,厚度依次變薄,最薄處僅為1.4mm。面對這樣的難題,他多次論證、修改設計方案,先后完成銑平面夾具、斜面夾具、鉆孔夾具等共計6臺套,全部一次性合格交付用戶使用。2009年,新型號產品開始生產,90%以上的零件都屬于首次加工,試制過程中,他承擔了大量的急活、難活,與其他操作人員一道,做工裝,拿方案,解決了制造過程中出現的多項瓶頸問題。多年來經過他手的零件,一次交檢合格率普遍高達99%。他把質量作為根本的衡量標準,一步一個腳印,默默付出,用行動釋詮了工匠精神。2007年,他獲得了“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又獲得了“甘肅省勞動模范”。
2.董兵天,47歲,中共黨員,甘肅有色冶金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焊工高級技師,持有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頒發的壓力容器焊接“高溫高壓”Ⅲ類11項焊接資質,具備雙師型教師資格。他從事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焊接26年,累計完成中高壓焊口3萬多個,焊縫一次合格率100%,優良率98.5%以上,練就了一手“心手合一”“穩、準、靈、快”的焊接技能,發明了鎢極氬弧焊“向下焊”倒掛鐵水操作法,采用降壓法、封閉法、斬堵法、栽絲法解決了生產在線焊口“帶壓補漏”焊接技術,解決了鑄鐵冷焊、熱焊,儀表銅管火焰釬焊,中壓閥門閥體、閥座焊補修復焊接技術。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專業論文10篇,2006年獲甘肅省技能競賽焊接技術標兵。2016年他的火電廠鍋爐水冷壁鎢極氬弧焊“倒掛鐵水”操作法,被命名為第四屆“甘肅省職工先進技術操作法”。2016年獲得首屆“金昌工匠”。2017年獲得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章”。
3.王一,42歲,中共黨員。現任靜寧縣公安局刑事偵查大隊刑事科學技術中隊指導員,痕跡檢驗工程師。近三年來,王一同志勘驗各類案件現場627起,利用痕跡物證破獲本地案件60起,出具痕跡物證檢驗鑒定72份,準確率百分之百,全部被法庭采信。2013年全國NEC指紋自動識別系統建成以來,他主動放棄休假和休息日全身心投入工作當中,發送指紋查詢信息9萬余條,比中各類刑事案件652起。2016年1月,“王一工作室”正式掛牌成立。他先后利用NEC指紋自動識別系統比對破案560起(公安部B級指紋協查案件35起)。2015年7月,他被省公安廳評為“2013—2014年度全省優秀人民警察”,記個人“一等功”;2015年,獲得公安部“全國優秀技術人才一等獎”;2016年7月,被評為“甘肅省優秀共產黨員”;2016年11月,被評為全國“公安楷模”并榮獲“全國公安二級英模”稱號;2017年1月,榮獲“工行杯”感動甘肅·2016年度隴人驕子。
4.楊永林,50歲,中共黨員,高臺縣嘉寶機械制造銷售有限公司工程師。2010年,他任公司工程師以來,積極指導技術人員現場攻關18項生產技術難題,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2014年,公司成立了“楊永林勞模創新工作室”,他帶領技術團隊完成了旋耕機、深松機兩大系列機具的安裝工藝改造。他研發可調式激光平地機,獲得4項實用新型專利,年創造效益96萬元。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公司職工的積極工作下,公司經濟效益連年攀升。2015年,公司銷售收入達3000多萬元,實現利潤348萬元,比上年增長20%。他結合工作實際,在國家級刊物《機械研究與應用》上發表論文多篇。2015年底,他本人榮獲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全國優秀農民工”稱號;2016年4月,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7年1月,榮獲張掖市委、市政府首屆“金張掖能工巧匠”稱號;2017年4月,被張掖市委人才辦、市人社局確定為“張掖市市管拔尖人才”。
5.劉志勛,43歲,中共黨員,中鋁蘭州分公司焊工高級技師。他在長期從事焊接工作過程中,刻苦鉆研焊接技術,熟練掌握火焊、焊條電弧焊、二氧化碳保護焊等先進操作技能,特別對灰鑄鐵裂紋補焊,銅、鋁等有色金屬氬弧焊接有獨特見解和絕技絕招。他通過大量實踐摸索出灰鑄鐵退熱焊法,氣、水管道帶壓捻焊技巧及軸瓦、汽包、高壓缸裂紋補焊等獨門手藝,在同行中得到廣泛應用和稱贊。由他編制的《T91焊接工藝》《T23焊接工藝》《異種鋼焊接工藝》及多種耐熱鋼熱處理工藝等,有效保證了檢修維護工作的順利進行。他牽頭舉辦焊工培訓班14次,總人數300余人;導師帶徒42人,其中21人達到高級工水平,12人達到焊接技師水平,6人達到高級技師水平,2人獲得省、市級焊接能手稱號。2013年獲得“中國有色集團杯”第六屆有色金屬行業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2014年被國家人社部評為第十二屆“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個人”獎。
6.張繼永,39歲,中共黨員,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車工。“車工就是一把刀,刀磨得好干活肯定差不了!”老師傅傳下來的這句教誨,他一直銘記在心。他帶領團隊制造了我國最大的衛星貯箱,貯箱成型后重5公斤,直徑1250毫米,壁厚0.8至0.85毫米,壁厚均勻性保持在0.05毫米以內。2008年研究所應某項重大任務需求,組織研制環形壓力容器,他用自己磨制的成形刀具一次就加工出了完全符合設計要求的產品。2016年,在他的帶領下,車間將以往沖壓件完成后化學浸泡的加工方式,轉變為加工精度更高、合格率更高的車加工方式,合格率從60%提升到了98%以上,填補了國內壓力容器金屬隔膜車削加工的空白,已在多個型號中實現成功應用。他先后榮獲甘肅省“崗位技術能手”、甘肅省國防科技工業系統“技術能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航天貢獻獎”、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勞動競賽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7.華玉林,48歲,中共黨員,玉門油田分公司煉油化工總廠配電車間試驗班班長,高級技師,玉門油田分公司技能專家。工作29年來,他始終堅持“學中干、干中學”,學習鉆研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練就一身好本領,憑借設備發出的聲音就能辨別出有沒有故障。他主持完成的《提高電網功率因數》《提高供電質量》等多項技術攻關課題獲得科技進步獎,其中參與完成的《降低電氣設備故障率》課題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他組織對長期閑置的補償裝置進行技術改造,增加補償容量910KVAR,使煉化總廠的電網功率因數由0.89提高到0.93以上,每年減少網損122萬度,改善了電網功率因數低、網損高的現狀。2001年、2003年兩次榮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技術能手”稱號,2005年榮獲“甘肅省勞動模范”稱號,2017年榮獲玉門油田分公司“石油搖籃工匠”稱號。
8.李純興,64歲,中共黨員,現為蘭州九天地毯有限公司職工。他把傳統與現代工藝相結合,首創了“米格點頭圖”“恒溫洗毯”“雙浸雙氧植物染色”“320里色地毯織做”“濕法十二手擦色整理”等新工藝,自行研制出纏線機、倒線機、洗線機專用設備等12項技術革新,先后在《中國工藝美術》《地毯通訊》《飛天地毯》等期刊發表論文19篇。他手工織做的“山水牡丹”“江山多嬌”“青海湖”“人物肖像”“萬里長城·雪”等產品被作為禮品送往世界各地。他的地毯樣品連續七年在全省獲評第一,在全國獲得了三個單項第一,先后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全國出口產品銀質獎、國家質量榮譽證書等殊榮。他本人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革新能手”“中國改革功勛獎章”“全國工藝美術行業優秀質量管理工作者”等稱號。
9.朱振平,46歲,中共黨員,甘肅虹光電子有限責任公司車工高級技師。他長期致力于工藝技術改進和創新,他設計的工裝夾具,把高難度高精度零件的加工簡單化,良品率從原來的60%一下子提高到了98%。2010年,廠里開展某種航天產品的研制,其外殼和PT電阻是它的核心零部件,起著關鍵作用,他多方查找資料,制作模型,實現了盒體部件的順利加工。2013年,某產品腔體部件中,上、中、下壁零件屬于關鍵件,他通過反復試驗,攻克了技術難關,填補了國內的空白。2015年,車間僅有的一名鏜工退休,造成工序空檔,又是他勇敢地站出來,憑著自己堅實的金屬加工基礎和高超的技能素養,又一次戰勝自我,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名優秀的鏜工。他多次被評為“甘肅省技術標兵”“甘肅省技術能手”;2014年,榮獲“平涼市勞動模范”。
10.班杰軍,藏族,37歲,甘肅省文縣鐵樓藏族鄉麥貢山村人。他從小深受白馬民族文化的熏陶,工作中不斷鉆研理論,帶領著一批雕刻繪畫愛好者不斷創新民族文化。2006年其作品“池哥晝面具”參選甘肅省民俗文化展,同時被甘肅省博物館收藏。2008年又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池哥晝”代表性省級傳承人。2014年“池哥晝”“十二相面具”獲得外觀設計專利權。2015年3月,他的作品“池哥晝”系列產品“池哥晝面具”獲國家第七屆旅游產品展金獎。2016年4月其原創作品“池哥晝面具”又被中央美院收藏。作為一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他扎根基層,廣帶徒弟,始終站在文化傳承者的精神前沿,守望發揚民族文化的理想,譜寫了一曲人生平凡而卓越的樂章,使白馬民族文化得到了保護傳承和發揚。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