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時代,也需要小眾的《圓桌派》
節目請來的嘉賓,都不怎么“接地氣”,他們的專業學養,更使得節目對普通觀眾而言頗有門檻。節目流程設置簡單,也沒有《奇葩說》里那些在觀眾的注視下成長起來的肖驍、范湉湉們,能順帶“養成”一批忠實粉絲。但最珍貴的是,在這個追求“10萬+”和眼球經濟的時代,還有一檔節目愿意溫和、克制地發聲。從這個角度,我倒希望《圓桌派》小眾一些。
談話節目式微趨勢中的逆流而上
竇文濤主導的談話節目《圓桌派》第三季,于上個月底上線。因為在新年之初,所以免不了會對去年熱點做個總結。在新聞界摸爬滾打多年的竇文濤,為去年的輿論焦點提取若干個關鍵詞。目前已經上線的四期,主題分別是人設、界限、渣男和愛哭,圍繞著去年的男明星人設崩塌、已婚女明星在微博上與異性互動而引發緋聞等娛樂八卦,以及江歌案等引發廣泛關注的新聞進行話題的延伸探討。
《圓桌派》從首季上線以來,發布的渠道是視頻網站,而受眾的接收方式則主要在移動客戶端。但相比前兩季,這一季的熱度明顯沒起來——豆瓣上只有1000多人打分,而前兩季的打分人數都有一萬多。有趣的是,關注度或許沒有增加,評分卻是不降反升。竇文濤做談話節目早就輕車熟路,但《圓桌派》的定位,讓這個節目勢必無法像《奇葩說》那樣受眾廣泛。
或許是談話節目的時代過去了,即便許多擁躉在比較中覺得《圓桌派》甚至比《鏘鏘三人行》做得更加精致得體,也改變不了《圓桌派》難復《鏘鏘》榮光的現實。隨著電視節目和傳統媒體的式微,一些出色的內容制造者流失了許多受眾。或許《圓桌派》想做的,就是用靈活的傳播渠道和更豐富的談話內容,將他們聚集到一起。
這一季請來的嘉賓依然各有特色。除了梁文道、陳魯豫、蔣方舟等媒體人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如曹星原、李玫瑾是在自己的領域里有所建樹的學者專家。不同的學科背景及不同的人生歷練,讓不同的觀點發生碰撞,使得談話不至于干癟無趣。
溫和克制的風格很難得
若說《奇葩說》最大的貢獻,是豐富了表達的方式,那么《圓桌派》最值得,或許是看待問題的角度。或者說,為這些擅長制造內容的人,創造一個更加有效的傳播渠道。被網友們戲稱為“最會聊天的節目”的《圓桌派》,其核心是讓嘉賓動用自己的學識和經歷。為探討的話題提供不落窠臼的切入點。
新一季的《圓桌派》,嘉賓們依舊就著某個話題談笑風生,并且有些嘉賓,還發生了令人驚喜的轉變。在前兩季常以乖巧形象示人,甚至略微做作的蔣方舟,這次不再充當陪襯的角色,開始獨當一面。至少彈幕上,看不到太多對她的差評。
中國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作為犯罪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在《鏘鏘三人行》時代就是竇文濤的“秘密武器”,每當有重大案件在各類社交媒體上星火燎原地傳播、討論時,節目總會邀請李教授來討論案情,試圖通過心理側寫的方式,來還原罪犯的心路歷程。在本季《圓桌派》中,李教授作為第三期的嘉賓,參與了關于“渣男”的討論。
在以往的節目中,李教授總是很喜歡用發展心理學的方式,通過罪犯的家庭結構、早年經歷來探討其犯罪成因,而這期節目中,她剖析完一系列性侵案件后,卻如同一位長者,如沐春風地奉勸著晚輩:擇偶需慎重。這讓她比起以前少了幾分冷酷,多了一絲溫情。
說實話,節目請來的嘉賓,都不怎么“接地氣”,他們的專業學養,更使得節目對普通觀眾而言頗有門檻。節目流程設置簡單,也沒有《奇葩說》里那些在觀眾的注視下成長起來的肖驍、范湉湉們,能順帶“養成”一批忠實粉絲。但最珍貴的是,在這個追求“10萬+”和眼球經濟的時代,還有一檔節目愿意溫和、克制地發聲。哪怕討論最熱點的案件,也沒有太多的情緒帶入。這個時代,不缺“咪蒙”和“周沖”,不缺情緒宣泄和網絡暴力,而是能讓人冷靜思考的聲音。從這個角度,我倒希望《圓桌派》小眾一些,不迎合,不諂媚。
□阿之(文藝評論人)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