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熱點| 我們與總書記面對面
3月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了廣東代表團的審議。直到第二天,廣東團的代表還在交流與習總書記面對面的情形。
“我昨晚一夜沒睡,腦子里像過電影一樣回憶總書記的話。”全國人大代表、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董明珠的聲音聽上去很亢奮,“激動之余,我也在思考,中國要成為真正的強國,需要創新和人才,創新需要人才,最終落腳點還是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團廣東省委副書記袁玉宇走出會場后,第一件事是給2000多公里外的廣州公司打電話,跟員工分享總書記究竟說了啥。
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首席科學家劉若鵬回憶說,總書記講了幾代人的故事、成長的故事,“很動情。”
深圳光啟是一家研究超材料起家的公司,超材料是一種非自然界的物質。劉若鵬花了15年,從最初研究超材料有什么物理屬性,到設計、生產、制造、測試,并完成了全產業鏈的應用。
當他介紹企業的名字時,習總書記問起,“光啟”是否來源于明代科學家徐光啟的名字。“的確,我們取這個名字,就是希望能為中華民族科技復興作出貢獻。”劉若鵬說。明朝時期,徐光啟翻譯了《幾何原本》,把西方的科技引入到中國并進行融合。
袁玉宇的發言也與創新有關。他認為,企業要與風云變幻的市場“賽跑”,就要有快速形成創新產品的能力。工藝制造技術的提升、先進設備的開發應用等環節無不需要創新,它是創意、技術轉化為產品的關鍵一環。
聽了他們的發言,習總書記發表講話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就不能真正強大起來。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
劉若鵬認為,“這一輪科技革命,我們一定要抓住。發展創新型國家,就要學會從0到1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占據高點。”
從美國杜克大學畢業決定回國時,劉若鵬是猶豫的。“美國麻省理工給了我一個教職,可我最后還是放棄了,決定回國。”他說,麻省理工學院很大,但“我很小”。而回國,有了一個更接近理想的機會。
如今,他的企業開始招收“當初的自己”。他介紹,企業內部有“三路部隊”:一是像他一樣的海歸,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二是在自己的研究院從零培養起來的人才;三是從國防軍工和軍隊自主擇業出來的頂級專家。
談起總書記提到的人才問題,全國人大代表、華南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安然說,“不光要吸引海外投資,還要讓海外人才獻智”。
她介紹,目前我們有6000萬海外華人,其中不乏高端人才,要吸引“華裔新生代”心向祖國作貢獻。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鼓勵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新創業,拓寬外國人才來華綠色渠道。
中國綠卡2004年開始發放,到2013年有7356人擁有,“我們對重要的海外人才資源,一定要好好利用。”安然說。
習近平在廣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強調,科技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支撐。要著眼國家戰略需求,主動承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引進國內外頂尖科技人才,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支持,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
3月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茌平縣耿店村黨支部書記耿遵珠和來自基層的代表對總書記提到的鄉村振興備感振奮。
“習近平總書記專門提到我們村發展蔬菜大棚推動鄉村振興的做法,尤其是稱贊我們村成了‘魯西小壽光’,我感到很自豪!”耿遵珠帶著濃濃的鄉音說。
耿遵珠是一位帶領農村發展、村民致富的基層黨組織帶頭人。
自2008年開始,由她牽頭,組織當地村民,按“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創建了茌平縣綠冠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村黨支部班子幫扶貧困戶,帶領全村村民實現共同富裕。
如今,經過十幾年的奮斗,耿店村已經形成了相關產業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產前有育苗場,產中有合作社,產后有蔬菜批發市場”。
全村建起第四代高標準卷簾機大棚600個,合作社入股資金達800萬元,帶動周邊農民5000多戶致富,戶均增收10300元。
“現在,我們村里已經有了‘棚二代’,不少在外打工的青年回村創業。有一家建了21個棚,投資200多萬元。蔬菜產量大了,春節期間賺了不少錢。”提起村里的變化,耿遵珠如數家珍。
目前,耿店村還紅紅火火地開展起新農村建設工程。3萬多平方米的住宅樓拔地而起,村民已順利入住。第一個村級敬老院、第一個村級婚宴大廳、第一個村級殯儀館、第一個村級公墓、第一個集中供暖的地熱井等陸續建成,大大改善了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且沒有向群眾收過一分錢。
“別的村里男青年找對象很難,但我們村就不存在這種情況。”耿遵珠得意地說。
今天聆聽了習總書記的講話,耿遵珠感到實現鄉村振興的責任感、使命感沉甸甸的,“我們會繼續帶領村民為了幸福生活而奮斗”。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主任李登海說起與總書記面對面時的情形,心情“至今不平靜”。他說,2013年習總書記視察山東時就強調,要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這也是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孜孜不倦奮斗的目標。
李登海在農業科研一線和雜交玉米研發創新前沿奮斗了40多年,他帶領團隊先后7次創新突破,把玉米畝產從700公斤提高到1500公斤以上,育出高產玉米雜交種100多個,使雜交玉米成為我國產量最高的農作物。
“這些年,激勵我們科研團隊前進的動力,不是豐厚的待遇回報,而是理想信念的支撐,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期盼,是大國崛起的夢想。”李登海說,“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國夢作出農業科技工作者應有的新貢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