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12日電 (記者 付強)2017年,中國電影“出口”成績亮眼,國產電影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達42.53億元人民幣,較2016年增長11.19%。日前,全球化智庫(CCG)在京舉行研討會,多位海內外專家、業者就中國電影產業如何更好推進全球化各抒己見。
“進步有目共睹,問題也日益凸顯,比如主流社會認可程度仍然偏低,”知名華人專欄作家、媒體人劉裘蒂坦言。據她觀察,《芳華》《戰狼2》《紅海行動》等影片雖票房頗佳,但海外觀影者幾乎都是華僑華人,少有當地觀眾。
在劉裘蒂看來,一方面是文化語境的差異,“中國歷史文化對適應快節奏文化的美國民眾而言是一道門檻。”另一方面,出口影片較為單一化,例如動作和軍事片。
中國藝術研究院當代文藝批評中心主任孫佳山指出,中國電影布局海外市場,中國資本雖發揮了重要助推作用,但在與外方合作的過程中,卻沒有獲得相應的話語權,在分配方式上仍處于弱勢。
在英國波特蘭公關公司聯合美國南加州大學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發布的2017年全球軟實力研究報告《軟實力排名前30》中,中國在30個上榜國家中位居第25名,較3年前穩步躍升5位。法國、英國、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居于榜單前列。
“經濟實力決定軟實力,歐美發達國家在文化領域掌握話語權有其歷史原因”,劉裘蒂說。
不過她同時指出,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經濟增速堪稱“奇跡”,這為文化軟實力提升奠定了基礎,電影產業同樣大有可為,但也任重道遠。“既要大力布局,同時也不能操之過急,軟實力與經濟實力相匹配需要長期努力。”
談及具體舉措,劉裘蒂的建議之一是把握好監管力度與創意自由的平衡;既要保證創作環境,也要根除剽竊跟風、捏造票房等惡習,形成規范的市場機制。“只有自身‘硬起來’,全球化的步伐才能更有力。”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高偉認為,中國影片想要吸引外國觀眾,在主題的表達方式上必須做出改變,更加具有國際普遍性。“剝去中國文化堅硬的‘外殼’,挖掘出為外國民眾所接受的‘內核’,這樣的故事才能吸引當地觀眾,助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市場。”
一直以來,好萊塢是全球電影產業的標桿。多位專家表示,借鑒好萊塢經驗,不失為中國電影全球化的思路之一。
中信國安新橋影視基地總經理屈建平認為,好萊塢在產品工業化標準制定方面有獨到之處,中國應盡快打造堅實的工業標準和工業基礎,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的電影制作環境。國龍文產集團董事長陸興東說,要通過合作,借助好萊塢的創作力量表達中國故事。
劉裘蒂則指出,上世紀20年代的移民大潮,為好萊塢貢獻了無數人才,為其地位的奠定助力頗多。“中國本土電影專業人才較為匱乏,特別是在了解國際電影合作與制作、精通東西方文化等方面,”她表示,人才的集聚需要政府引導,同時也應打通民間電影力量向上發展的通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