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五十八座·半》首映:觀眾反應強烈 盛贊“絕對的英雄”
中新網烏魯木齊4月30日電(孫亭文 耿丹丹)“王蔚,您的名字已深深地烙在了人們的心中,您是平凡的人,您更是偉大的人。”30日,在觀看電影《五十八座·半》首映式兩天后,觀眾郭香贠還感慨良多。她告訴記者:“觀看電影兩天后,王蔚30多年如一日修建50多座水庫的執著、堅韌精神,依舊讓我感動。”
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和田地委、和田行署、新疆水利廳、中國新聞社新疆分社、新疆南海影業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攝制的電影《五十八座·半》首映式28日在烏魯木齊舉行。
把掌聲送給畢生“只做一件事”的王蔚
首映式當天,來自新疆各行各業的逾500名觀影代表,讓新疆人民劇場觀影大廳座無虛席。觀影首映式定于當日11時正式開始,然而10時左右,就有觀眾持票前來。
影片《五十八座·半》以新疆著名水利專家、和田地區行署原副專員王蔚真實事跡改編創作,講述了王蔚自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扎根邊疆,在和田這個中國最干旱的地區工作30多年,和當地水利工作者、當地人民一起修建了58座半水庫、24座永久性渠首、2萬多公里的水利渠道,但王蔚最終積勞成疾,因病去世的感人故事。
中新網記者在觀影現場看到,在首映式現場,許多人流出來熱淚,有的觀眾還哭出了聲音。多名觀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流淚是因為感受到了王蔚帶領當地人民群眾修建水庫的艱辛與不易;感受到王蔚帶病仍然堅持工作,病逝前的最后一刻“我想回和田”的熱誠之心;感受到了和田曾經的建設者們是如此值得尊敬。
在電影的結尾處,考察勘測、設計完烏魯瓦提水庫后,王蔚因病重就醫,但最終無法挽回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王蔚強烈要求回到和田,從烏魯木齊到和田的飛機落地后,艙門打開,王蔚被艱難地攙扶著走出飛機,他看了最后一眼和田,便溘然長逝。
在觀看這些感動人心的場景時,首映式現場的觀眾響起了長時間的熱烈鼓掌。而在電影的最后,鏡頭切換到如今的和田大地上碧波蕩漾的水庫、豐盈的萬畝良田時,現場觀眾更是起立長時間鼓掌。
觀眾玉山·沙吾提告訴記者,這掌聲是獻給以王蔚為代表的和田水利事業建設者們,感謝他們的辛勤付出,他們是我們建設新疆的榜樣。
觀眾王鵬說,希望電影《五十八座·半》盡快走進新疆各地的影院,“王蔚的這種精神應該讓更多的人熟知。我想把最真誠的掌聲獻給‘只做一件事,就是為和田修建水庫’的王蔚。”
“英雄再現,讓我涌出熱淚”
觀眾梁學山今年51歲,他的父輩也像王蔚一樣,從內地省市來到新疆,參與新疆的建設。“看到王蔚身上的那股勁,就像看到了父親和其他的新疆建設者,他們的辛苦努力和甘愿付出讓新疆變的更美好。看完電影,我覺得這是英雄再現,讓我不自覺地涌出了熱淚,他們(新疆建設者)都是英雄。”
一位叫米娜民眾通過媒體得知電影《五十八座·半》舉行首映式后留言說:“王蔚精神拍成電影了?太好了,簡直太好了!真人真事,絕對的英雄!”
新疆水利廳機關服務中心副主任董愛霞熟知王蔚,看完電影后,讓她又對王蔚多了一份敬意。董愛霞說:“王蔚在水利戰線一直扎根邊疆,為和田水利事業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對于這樣一個英雄式的人物,應該謳歌。我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踏著他的足跡,為水利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中新網記者曾到訪過在喀拉喀什河畔的王蔚墓地,而在這條河的上游就是烏魯瓦提水庫,這座高山水庫正是讓王蔚日夜牽掛的大工程。王蔚臨終前叮囑:“我死也要死在和田,我要看著和田人民把這項工程建設好。”
如今,可以告慰王蔚了,烏魯瓦提水庫可有效改善灌溉面積百萬畝田地。同樣,和田人民沒有忘記王蔚,每年清明節前后,墓前總有人帶著麥苗或者白菊來看望他,祭奠和田杰出的人民公仆,人們心中的英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