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西州烏蘭縣素來以茶卡鹽湖的大青鹽而聞名,而茶卡鹽湖不僅有著豐富的鹽礦資源,更是烏蘭縣引以為傲的旅游勝地。5月16日,記者跟隨國務院扶貧辦“激發內生動力”主題采訪活動走進這里,發現烏蘭縣近些年來依托茶卡鹽湖的資源優勢發展旅游業成果頗豐。為了將旅游資源合理利用,烏蘭縣大力發展起旅游服務產業,茶卡鎮茶卡村和巴音村的農戶依托茶卡鹽湖旅游業的帶動作用,利用自家住房開設了家庭旅館、農家樂等產業,實現致富增收。
姜發菊的家庭旅館。中國網記者劉晨曦攝
趕上好時候和好政策的茶卡鎮巴音村村民姜發菊從來不曾想到,今天的自己能舒坦地在自家寬敞的院子里,迎來送往一批批游客。她每天帶勁兒地收拾家里的二層小樓,希望來到茶卡鎮的旅客能住得舒心而安逸。
而在搬進這座院子之前,姜發菊一家卻是另一番景象:身患心臟病的丈夫干不了重活,不識字的自己要想打工掙錢更是不易,夫妻二人只能靠種地和打零工勉強度日。2013年以前,全家人住在一個村民遺棄的舊土房里,雨天漏雨、冬天透風,生活滿是無奈與苦難。回憶起過去困難的生活,姜發菊的女兒馬蓮德記憶猶新:“那時家里6.7畝耕地,種糧每年收益600元,加上11.55畝退耕還林的1000元,每年總共能拿到1600元。家里收入來源主要靠種的青稞和小麥,爸爸去世后,感覺家里的頂梁柱突然塌了,媽媽成了家里唯一的精神支柱。”
親人的離開,讓姜發菊和女兒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在這期間,馬蓮德拿到了高校錄取通知書,因為家庭的現狀,她內心感到既矛盾又焦慮,曾多次想放棄。但是姜發菊說,“當時,我心里只有一個信念,孩子必須讀書,生活還要繼續。”文化不高的姜發菊暗下決心。
2015年12月,姜發菊全家被評定為貧困戶,享受低保政策;由于茶卡旅游業剛剛起步,各項服務行業急需人手,政府給姜發菊安排了保潔員的工作,每月收入3000多元,家里從此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與此同時,姜發菊家每人還獲得了6400元的產業扶貧資金投入到企業,每年能獲得企業分紅和合作社分紅。
在接連獲得政府的幫扶后,姜發菊一家的生活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觀。全家人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徹底摘掉貧困戶的帽子。馬蓮德說:“我們不能安于現狀,只靠政府給予的幫助被動發展,還要主動發展,靠自己的努力掙到的錢,讓我們干勁更足,也讓我們對未來更有信心。”
姜發菊家庭旅館新擴建后的房間。中國網記者劉晨曦攝
2017年7月,隨著茶卡鹽湖旅游資源的進一步開發,政府鼓勵姜發菊開展旅游創業,這讓姜發菊全家看到了新的前景。為了讓生活能過得更好,全家人利用自己現有的房子做起家庭賓館,在2017年7月到10月的三個月里時間里就獲得了4萬元的收益。當年,在政府的幫助下,姜發菊一家又申請了5萬元無息貸款,擴建了旅館房間,并按照行業要求進行了標準化建設。
姜發菊(右)和女兒馬蓮德(左)站在自家的家庭旅館前。中國網記者劉晨曦攝
馬蓮德由衷感慨:“在沒有發展之前,覺得干什么都特別困難,想治病沒錢,上學困難。發展起來以后覺得干什么都能放開手腳,沒有了約束,感謝黨和國家的政策,才有我們今天的生活。想要生活更好,不能‘等、靠、要’,還要靠自己的努力創造。”
在烏蘭,像姜發菊這樣,借著旅游業的東風開設家庭賓館、農牧家樂等實現脫貧致富的例子還有很多。2017年這里接待游客人數達276萬,每日游客峰值達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