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久久久_久久新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_日日夜夜精品视频_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首頁 > 城市 > 北京 > 正文

鄉村振興要注重文化建設

作者:西藏大學丁玲輝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兩次提到了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它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這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時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準確把握鄉村振興的科學內涵,挖掘鄉村多種功能和價值,統籌謀劃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注重協同性、關聯性,整體部署,協調推進。當前,西藏已經全面吹響了振興鄉村的號角,如何在西藏把文化建設貫穿于西藏鄉村振興的總目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一、深刻認識鄉村文化振興的意義

千百年來,鄉村文化作為我國社會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鄉土之美、人文之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民族復興的歷史高度和戰略意義上重視文化發展,在城鄉、在基層、在群眾中,產生了巨大的向心力、推動力和凝聚力,文化成為發展經濟、凝聚民心的重要力量,產生了現實、深遠、持久的影響。

西藏是藏族文化的發源地,民族文化底蘊深厚,不僅有《吐蕃金石錄》《西藏王統記》等記載了農耕文明,也有建設現代農村道德高地的文化根基,西藏人民群眾有認同、有傳承。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卡若人已經掌握了頗為先進的農耕技術和作物栽培技術。西藏早期“吐蕃”詞的解釋,有人認為“吐”,在西藏第十代贊普那里是丈量耕地面積的單位,“蕃”曾經是西藏民眾對農業生產區域的一種稱謂。王堯先生在《吐蕃金石錄》中提到“蕃”就是農田。《西藏王統記》記載:“第九代贊普布德貢杰時,就鉆木為孔作扼犁,合二牛扼開荒原,導江湖水入溝渠,灌溉農田作種植,自斯以后,始有農事。”此時的西藏有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科學的農田水利灌溉設施等成熟的農業生產體系,開創了西藏的農耕民俗與農業文明,以及西藏先祖的農耕信仰,逐漸形成了民眾集體的開耕節和望果節的民俗節日。開耕節和望果節主要發生在開耕播種與開鐮收獲的兩個階段。這兩個以集體為單位活動的時段,在熱鬧歡騰的集體場合,民眾依靠集體的記憶傳承和組織民俗活動,進而創造了新的民俗內容,如在開耕節和望果節上全體村民歡聚于田間地頭,開展傳統體育競技、藏戲表演等活動。在頻繁的民眾集體活動中聚合和強化了集體記憶,是村民互相交流的“精神家園”,進而使古老的信仰逐漸積淀為民族的心理,拓展了文化空間,形成了良好的鄉村民風。因此,加強對鄉村文化振興重要性的認識,有利于我們對西藏鄉村民族文化資源進行再認識再發展,對留住鄉愁、留住藏民族文化的根,實現西藏鄉村文明再生產、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在發展中保留藏民族本身的特質,使文化成為鄉村的凝聚力、生產力、驅動力,以文化提升生活品質、拓展發展空間、引領文明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二、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懷生產生活、關注文明文化、關切民族命運意義上的發展戰略,必將對西藏鄉村文化振興帶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挑戰中守護藏民族的鄉村文明之根。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包括物質上的脫貧致富、生活基礎設施和社會福利的改良與提升,更有內在凝聚力、創造力的壯大和提升,涉及歷史記憶、文化認同、情感歸屬和經過歷史積淀的文化創造基礎。在鄉村振興中大力提升鄉村文化西藏優勢十分明顯。西藏是我國以藏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地區,藏族人民在長期的改造和征服青藏高原的物質生產活動中,創造出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滲透到農牧區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鄉村是一個文化空間,是一個生活的共同體,而民俗文化又散見于西藏農牧區鄉村。在西藏無論是服飾、飲食習俗、居室、婚喪習俗、手工藝與器物用具制作、交通工具,還是節日娛樂、格薩爾說唱、歌舞、傳統體育等民族文化,大多是以鄉村為載體展現出來的。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富民、文化惠民政策增強了西藏鄉村各族群眾的幸福感、認同感、獲得感和歸屬感,在鄉村群眾中產生了巨大的向心力、推動力和凝聚力,在傳統與現代交融互補中,藏民族文化成為發展經濟、凝聚民心的重要力量。目前,西藏鄉村在國家提出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方針指引下,在自治區黨委、政府領導下,正朝著自然環境優美、生態優勢突出、農耕農牧文化濃厚、民族文化豐富的方向發展。尤其是隨著西藏各族群眾消費結構提檔升級和消費模式轉變,西藏文化大發展和旅游大開發,鄉村旅游、鄉村民居、鄉村文化、鄉村生態的價值也日益提升,西藏農牧業發展的空間不斷拓展,為西藏鄉村文化振興帶來難得的機遇。

但從整體上看,西藏地處祖國邊陲,經濟發展滯后,交通不便,農業農村發展與內地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當前文化供給與百姓需求尚有不足,西藏農牧區依然存在文化活動總量偏少、文化產品供不應求,遠遠滿足不了農牧區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別是偏遠山區、牧區,文化產品缺口較大,農牧民的文化生活還比較單一。尤其是伴隨著國家提出的精準扶貧和城鎮化的推進,為改變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狀況,自治區黨委、政府在扶貧攻堅中,將生活在生態環境脆弱區的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轉移到自然環境更好、生產要素更齊全、生活條件更便捷的區域,有效推進了西藏城鎮化的步伐。但由于自然生活環境的改變,尤其是青年人普遍向往城市生活,到條件優越的城鎮定居生活,使原生態傳統文化失去了所依附的人及自然環境和土壤。人們的娛樂方式由鄉村集體化的自娛自樂轉向通過電視網絡居家觀賞現代藝術文化、體育競賽,傳統的文化娛樂活動不再是人們唯一的方式。另一方面隨著西藏農牧區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特別強烈,且呈逐年增加的態勢,對西藏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振興西藏鄉村文化的建議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百姓的文化需求為導向,大力加強西藏農牧區鄉村文化建設力度,要加強農牧區鄉村宜居建設,保持具有西藏民族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原生態環境、農耕與牧業鄉土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文化名村和各類民族文化非遺項目,打造與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匹配的美麗西藏鄉村,提振鄉村自信和吸引力,推動西藏鄉村民族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二是大力推進城鄉文化融合,堅持城鄉一體,統籌文化供給,健全農牧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充實鄉村內生動力。同時,統籌推進貧困縣鄉文化館、圖書館、文化禮堂達標建設,積極構建鄉村文化服務網絡,實現文化建設的全域覆蓋,提供便捷有效的文化服務,成為農牧區文明新風重要的宣傳陣地。三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建設鄉村思想道德高地,實施“互聯網+”“民俗文化+”行動,促進文化與科技、旅游、金融深度融合發展,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等,不僅將獨特的藏民族文化分享給世界,還能拓寬農牧區群眾致富路徑。四是鄉村文化振興,還要注重城鎮化進程中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傳承。西藏農牧區鄉村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傳統手工藝、老物件、民間傳說,歌舞游藝、傳統體育等都具有很大的挖掘潛力。因此,除了有形的資源要挖掘,還要梳理無形的資源,讓這些資源成為村民們永遠守望的精神家園,長久地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五是實施民族傳統文化浸潤工程,開展藏漢文經典誦讀、藏漢文書法、民族手工藝制作、格薩爾說唱、藏戲、傳統體育等進鄉村學校,加強家風家規家教和文明創建活動等,用文化活動形式承載主旋律、凝聚向心力。同時,還要借助民俗節慶這一舞臺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活動,體現藏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又要突出西藏農牧區鄉村地域特色和農耕文明,讓村民記住“我們的節日”,留住“我們的鄉愁”。六是因地制宜發展西藏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將鄉村文化資源轉化為優勢資源,服務“產業—生態—人文”一體化發展,開展“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農牧區品牌文化建設,增強農牧區鄉村文化驅動力,推進文化惠民,帶動文化致富。七是通過政策引領、產業扶持,吸引農牧區青年留在家鄉參與建設,讓農牧民從內心產生歸屬感,對農牧區鄉村的未來充滿信心,實現西藏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八是要積極傳播和發展鄉村文明,服務重建鄉村的知識階層,把區域內的文化戶、文藝骨干、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和返鄉大中專學生等吸納到鄉村文化隊伍中來,推動人才回鄉、信息回傳,不斷發展壯大鄉村文化隊伍,使優秀資源回到鄉村、惠及鄉村。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