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耀新書《絲路游記·天水》
昆侖山
近日,耄耋老人王耀先生歷時5年創作的4卷《絲路游記 天水》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這在天水地方文史上是一件大喜事。在我的記憶中,天水以草根視覺記文史,出版2百萬字左右長篇文著者,他是第一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陋室銘中的精典句用在今年81歲高齡的天水王耀先生的居室兼書房,再恰當不過。老人在這間不足20平米的房子內埋頭創作5年,終于把自己眼中,天水半個多世紀的人文歷史,歸納成4本、193萬多字的游記,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此前,他已經在這間斗室內創作了10部、500多萬字的作品, 2016年4月,他家獲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發的“書香之家”榮譽稱號,這個陋室是目前天水創作和出版新書產量最高的陋室之一,也是以平民視點,濃墨重彩書寫地方文史的“布衣、草根”之家。
今年81歲的王耀先生,地地道道的秦州區李子園人,早年在省、地、縣政府機關工作,后在電大、農大從事教育工作,從企業機關退休后陸續編著出版了《南郭寺藝文錄》、《飛將李廣》、《才女蘇蕙》、《華夏趙氏》、《隴上巾幗春秋》、《秦州春秋》、《天水人文》等10部總字數近500萬字的歷史文學著作,并撰寫了700多篇秦州鄉土文化的文章,先后在報刊雜志情發表。
一、絲路游記耀龍城
近日,王耀先生耗時5年編著的《絲路游記天水》一書,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共分為《絲綢之路》、《羲里媧鄉》、《龍源筑夢》、《民國埜史》4卷,總共193余萬字。書中收錄人文史地資料374篇,詩詞歌賦對聯576篇(首),珍貴老照片200余幅,照片160多幅,彩頁50多張,是一本反映天水地域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具有很高的文史資料價值。已故全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博導雷達先生,在生前閱讀該書樣稿后,以“狀繪龍城滄桑,探究精神生態”為標題,寫下1600多字的序言。著名軍旅作家楊聞宇以“寥廓天幕上不會輕易熄滅的星辰”為標題作序。
王耀先生介紹,編著該書整整花費了他5年多時間,期間幾易其稿,最初書名為《龍城大觀》,擬編上、中、下三卷,約150余萬字,著名軍旅書畫家毛選選先生,已經題寫了“八千青史龍城地,三卷大觀赤子心”的聯語。在此基礎上,他又細心收集編輯整理文史資料,致力于文本的修校和增補,最后因為文章太多擴為四卷本,正式定名為《絲路游記天水》。該書主要從八個方面探究了天水文化之根源和現狀。這八個方面是:一、列舉大量史料,佐證天水8000年歷史文化的由來;二、闡述古絲綢之路上天水所處的位置,地理風貌;三、古絲綢之路上涌現出的天水名將;四、絲綢之路上天水人創建的行業行規;五、絲綢之路上天水人自發創造和建立的《經商秘笈》;六、天水旅游文化和景點;七、紅色革命,兩當率先;八、天水民間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該書以全景式的排序和架構,緊緊圍繞天水作為古絲綢之路重鎮在歷史演進過程中的滄桑巨變以及不同歷史階段的人物、文化、社會、生活、 民俗等方面形態,全方位展示了歷史文化名城天水穿越八千年以來的人文歷史時空,細品引人入勝、百看不厭。該書為廣大讀者進一步了解天水,進而宣傳天水、推廣天水意義重大。
該書第一卷從從天水是華夏第一個建縣的歷史談起,寫到了天水城古地名、城堡和歷史文化古鎮街亭,從秦人西垂到隴山,略述了秦州行政建制的歷史和五大文化。然后,筆鋒一轉把天水放在絲綢之路的長河考察,掃描了天水自秦至唐宋元明清和民國時茶馬古道上的商業史和集市,這樣大跨度的地方商業史研究不但視角新穎,更主要的是補添了正史所沒有的部分。天水在絲綢之路歷史長河中有兩個獨立的特點:首先,天水是絲綢之路出長安,由東向西進入甘肅的第一個重鎮;其次,天水是絲綢之路向西南,經漢中抵達成都、云南方向的節點城市。后一點很重要,許多人在研究地方史時只注重了天水絲綢之路東西主道上的作用,也就是承接東西方向,聯通蘭州和西安的文化商業信息功能,忽視了南北方向,特別是天水向西南茶馬古道上的商業繁榮。許多生在晚清的父輩們,解放之前多以跑西安和漢中的馬幫為生,這種職業在天水稱為“腳戶”,是承擔以騾馬隊為運輸工具的專業戶,他們的職業就是將絲綢之路西來的馬匹、絲綢和美玉等西域特有的商品運至西安,或向西南運至漢中,再把漢中從云南和成都一帶匯集的茶葉等南方商品運到蘭州等地,其中最多的從云南一帶運來的磚茶,這種茶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普洱茶。天水人至今還保留著的喝的罐罐風俗,就是古代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上馬幫人的生活風俗,是重要的非遺文化;天水作為絲綢之路節點城市還有一個很有特色的商務活動,就是把天水茂密的森林資源,燒成木炭,運送到西安和漢中去,讓當地冬天取暖或在沒有電的時代做為火鍋燃料。
過去,許多人在研究天水在絲綢之路上的作用時只看到東西方向的承擔商運任務,較少談及天水是絲綢之路通向西南的重要起點城市和節點城市,把本地以木炭為主的商品運送到東方,西南方向的情況。王老在該書中,從天水古代的商業行規、經營秘笈等談的很多,這是研究天水在 “一帶一路”上古代商業文化的特色作品,值得關注和研究,是天水在絲綢之路上文化研究的新方向。天水絲綢之路東去西安的路線,比去漢中還曲折些,主要是秦州和麥積通向三岔鎮的公路并不是現在的線路,沿著渭河到三岔后直達寶雞境內,而是從麥積到利橋,經黨川以后,繞一個大圈子才到三岔鎮后進入陜西寶雞。元龍鎮至三岔鎮現在的直達公路,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修成的元東公路后,才成為沿著渭河的直達西安的直行通道。在黨川、利橋和三岔鎮的森林中,今天,我們還能見到部分用小石子鋪成的古代茶馬古道,這樣的路在李子園森林里也有,這才是天水在絲綢之路上的遺址、“活化石”。王老曾在文章中多次撰寫。
該書第一卷還概述了天水民宅、石窟、文物景點等。至于三至四卷的內容更加豐富,不再展開討論。
二、耄耋丹心照汗青
“鼓呼絲綢之路,建設生態家園”這是作者書中自序的標題,也是他的心聲。王耀先生年逾八旬。1992年底,時年56歲的他正式退休,1995年5月至1998年底,他受邀擔任天水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委員和編輯部編輯,參編了許多地方文史書籍,從此,在編著立說的小路上一發不可收拾,開始了全身心投入天水地域文化、人文史地的挖掘、搜集、整理和編輯出版工作。先后在報刊上發表人物傳記、傳奇故事、民間掌故、文史述評以及民俗文化研究、民間小曲推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等方面文章、詩歌近千篇(首)。編著出版了《南郭寺藝文錄》《才女蘇惠》《秦州春秋》《天水人文》等14本(18卷)圖書。其中,84萬字的《秦州春秋》、144萬字的《天水人文》和已經出版的這本193萬字的《絲綢之路天水》,宜稱為“王耀先生文史作品三部曲”。
王耀先生介紹,《絲綢之路天水》是自己多年來對天水歷史文化觀察、思考、記錄的總結性成果,有六個鮮明特點:一是用文物展現八千年的歷史文化;二是用天水古稱上卦的縣治等史料,闡明天水為中國最早縣治的組織史;三是為天水的歷史英雄人物和名人樹碑立傳;四是把自己經歷,將要消失的天水老行業、老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下來;五是把天水人在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商業道德總結出來,以繁榮地方商貿文化;六是以天水五大文化線索,把50多個主要旅游景點貫穿其中,讓旅游景點多了文化故事。
“耄耋心聲,心存感念。謳歌時代,回報桑梓。這是他在后記中的表白,更是一位八十齡老人回報家鄉文化的赤心。王老陋室之窄小和簡樸,許多人可能無法想象。但能夠創作出如此高產的作品,確實讓人聯想到陋室銘作者對書屋的贊美。我在《天水日報》與《天水晚報》工作時采訪過王老,在兩報分別發表過他的專訪長篇通訊。他每有新書,都會把帶著墨香簽名作品贈我。每當有閑時間去,我便來到這個陋室,向他請教和交流諸多天水地方文史問題。記得,天水人每每談到“這人是見過大廣經,看過大什面的人!”但廣經與什面究竟為何文物,因為年代久遠失傳,絕大多數人并不知道這句話的含義。2005年,天水日報社高級記者李海峰老師與我采訪麥積區龍槐寺石燈后,揭開了這個方言的謎底,廣經與什面就是考古上說的石燈、雕刻的由四塊圖案拼成的圓形神道。后來,原中國書協主席沈鵬先生為龍槐寺題詞“羲皇故里”后,龍槐村人要立碑紀念這一文化盛事,要我聯系一位文壇大家,寫碑文,我便想到了王先生,電話預約后到其家,他說:“這樣好題材的文史事,不敢耽誤,馬上就寫。”他立刻提筆起稿,不足百字的文字,我們字斟句酌,反復修改,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中午,他非要留下我吃一頓家人做好的馓飯不可。那頓在火紅的辣椒油和涼拌綠蘿卜絲的小菜中,發出槳水清香味的馓飯,至今讓人難以忘懷。龍槐石碑立成后,先生又親自前往,看碑文有沒有考證不足或的問題,看到碑文內容準確,無一字遺漏時,他才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寺廟立碑是咱們中國人千古留存文化的傳統,不能有半點馬胡。這件事可以放心了!”先生居住的房子,生活條件是天水少有的老舊“棚戶區”,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老人始終樂觀向上,以研究天水地方文史為榮,專著一本接一本,讓人驚嘆之余,更應該學習他的治學精神,并把這種精神發揚廣大。
值得感謝的王老,在該書中把一位軍旅作者,在我獲得全國地市報趙超構新聞一等獎后采訪我,準備在雜志上發表的文章,也收錄在第三卷天水《現代人物簡介》中讓我誠恐誠惶,深感不足。我雖然采編過大量新聞作品,在網絡公益上宣傳天水伏羲文化、龍文化,已經近20年,但要入書還差的很遠。先生在本書中收錄了54位現代天水人物,加上他在《天水人文》一書介紹的164位和其它叢書中介紹的天水人物,大約有300位左右的天水人在他的書中向外推廣。當然,任何一本書數量有限,肯定還有許多人物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收錄其中,請大家理解。
他說,為響國家倡導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弘揚優秀中國傳統文化。我以“鄉老布衣,草根平民”的視覺研究天水文史,為天水民間文化立說、為本土“士農工商”各個行業的優秀人物立傳,就是為繁榮天水地方文化添磚加瓦。
“國昌修文史,玉美傳后人”這些文化“珠璣”能夠記錄出版,是他謳歌新時代,回報桑梓的最大心愿,也是天水地方文史上的一件喜事。借用已故文壇泰斗霍松林先生,在1999年為王耀著《南郭寺藝文錄》一書的評語“一卷藝文錄,明珠耀隴頭”作為總結,讓出自王老之手的十多卷藝文錄和明珠,照亮龍城民間文學創作,在繁榮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