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歸來》的國漫奇跡何時再現
《大圣歸來》曾獲中國動漫業界最高獎項“金猴獎”電影金獎。新華社發
6月22日,《超人總動員2》在國內首映,該片全球票房目前已高達2億多美元。時隔14年,這個曾風靡全球的經典再露面依然引爆眼球。在無數網友贊嘆美漫的同時,也有人發現,繼《大圣歸來》《大魚海棠》等作品之后,國漫又回歸沉寂。
時間向前推移二三十年,國漫曾一度領跑。《海爾兄弟》《黑貓警長》《葫蘆娃》《西游記》等經典動漫擁有一大批海外粉絲,許多漫畫家前來中國取經,日漫《鐵臂阿童木》的作者手冢治蟲也是因為《鐵扇公主》而下決心從事動畫行業的。
6月22日,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與騰訊視頻聯合主辦的“閃光新國漫 踐行文化強國夢”全國大學生國漫創造季活動在京啟動。該活動不僅向廣大青少年動漫愛好者發出加入國漫振興行動的呼吁,也試圖為國漫崛起出謀劃策。
簡單模仿無法走得長遠
凌紓是《阿凡提》《西游記》《邋遢大王奇遇記》等美術片劇本創作者,他從事了一輩子的動畫創作。“好故事是好國漫的核心”是凌紓動畫創作最深刻的經驗,他認為國漫要崛起必須堅持自主創新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并講好自己的故事。
“中華文化有著鮮明的東方特色,東方文化和藝術也不同于西方,因為我們的審美標準和生活日常都與西方不同。我們的飲食、運動、學習中無不蘊含著自己的文化,中華文化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里。國漫的發展必須根植于我們自己的文化歷史和日常生活,才能保持國漫鮮明的東方特征。”
凌紓之所以這樣強調“中華文化”,也與如今歐美、日本動漫浪潮有關。近年來,在日美動漫的影響下,許多國漫的創作者也紛紛走上了模仿的道路,但是時間長了,人們漸漸發現模仿并不是最好的方法。
常年奮戰在動漫創業第一線的史震對日本、歐美動漫輸出感觸頗深,他告訴記者:“文化的輸出往往伴隨著該國家價值觀的輸出,并且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青少年是動漫的主要受眾群體,一旦孩子們淡忘了傳統文化,后果難以預料。”
有待開創動漫的“中國學派”
不能一味模仿日美,那國漫的發展之路究竟應該怎樣走?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歷史積累中沉淀下來了武俠、神話等特色文化,素材豐富完全足夠做文化創作,我們最大的希望就是講述我們國家自己的故事,讓孩子看我們自己創作的動漫。”史震表示。
不僅國漫的制作者希望創作出有中國特色的動漫,記者發現,在眾多國漫作品中,讀者們也更青睞那些不刻意模仿的作品。
有網友在網上發表評論稱,有些古風國漫表面上看著是取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是內容文字卻不是我們的日常用語,而是日本風格的,所以一旦遇到沒有按照日式的對白去描述劇情的國漫就會感覺很親切。
出席全國大學生國漫創造季啟動儀式的許多導演和業內專家也紛紛表示,國漫想要贏得青少年們的喜愛就必須立足傳統,以年輕化、風格化的表現手法,用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精神寄載于國漫,潤物無聲地傳遞當代主流價值觀,引導青少年健康積極發展,重塑文化自信,否則就會淹沒在外國動漫的大潮之中。
“民族文化是國漫創造力的源泉,是國漫產業走向世界的核心競爭力。國漫的創作者和青年觀眾都要加強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尤其是對于創作者來說,只有理解、熱愛中國文化,才能廣泛吸收民族文化特色,在致敬經典的同時超越經典,創作出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特征的國漫作品,最終進階世界動漫梯隊。”國家一級美術師、動畫導演曹小卉如是說。
水墨動畫片是中國在動畫領域的創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作品像《小蝌蚪找媽媽》成為永恒的經典,而這樣的技法也被稱為“中國學派”。但巔峰之后,“中國學派”的發展遲緩,也鮮有代表作品,似乎成了“古董”。凌紓表示,“中國學派”并不是博物館的藏品,中華文化不是過去式而是進行時,今天的年輕人要在“中國學派”上做文章,并不斷地創新和發展,才能講好打動人的、貼近時代和生活的故事。
為國漫人才營造優質成長環境
6月19日,中國電影基金會“動漫人才專項基金”在上海宣布成立,嘉會義禾有限公司創始人高亞麟在新聞發布會上曾說:“如同著名編劇汪海林先生說的,憑什么,功夫是中國的,熊貓是中國的,但是功夫熊貓成了好萊塢的,憑什么從小我們讀書讀的木蘭辭,看的替父從軍是我們中國的,可花木蘭也成了好萊塢的。”
這其實與人才流失密切相關。20世紀90年代,上海電影美術制片廠人才濟濟,開辟了中國動漫的“上美時代”,誕生了一批批諸如《寶蓮燈》《哪吒鬧海》的優質動畫片,但后來人才流失嚴重,直到現在仍難以找到可反復觀看的經典國產動畫。
許多動漫制作人也察覺到了人才是國漫崛起的關鍵因素。騰訊視頻等網絡視頻平臺紛紛花重金挖動漫創作人才,許多高校開設了動漫相關的專業課程,但對于基層的動漫創作者來說,如何生存還是難題。“大學生是最有熱情畫漫畫的,很多作品不輸專業團隊,但是大學生能得到的報酬太低了,慢慢地,許多人失去了畫漫畫的熱情。”一位來自動漫學院的學生告訴記者。
“就是要解決活下來的問題,否則理想情懷都太過蒼白。”面對此問題,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李劍平強調。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部長賈秀清對此也感觸深刻。“迪士尼從開創以來就一直堅持‘藝術家負責制’,保證藝術家創作的自由度,給予充分的尊重。中國的企業也要向迪士尼學習,不能總是體現老板的意志或對效益的追求,而是要尊重藝術家的追求、尊重藝術規律。”
賈秀清認為,要加強政策引導、學校培養和企業合作,形成“政-校-企”生態圈、“產學研發”產業鏈。
騰訊視頻副總編輯王偉也在啟動儀式上表示,希望通過本次系列活動把產業進步與青年培養聯結,通過與共青團組織、動漫頭部高校合作,挖掘行業人才,引領整個國漫行業的良性發展,與中國國漫青年共同成長。
動漫一定要“慢下來”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但談及如今的動漫制作公司和創作者,出席全國大學生國漫創造季啟動儀式的許多導演和業內專家紛紛表示行業發展有些急躁,創作者和制作方要發揚工匠精神,“慢慢來,別著急”。
李劍平告訴記者:“現在行業發展比較急功近利,總想著在很短的時間內賺錢,但實際上國際上優秀的作品都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打磨,這是行業規律,急不得。”
曹小卉也舉例說,《大魚海棠》制作了10年,《大圣歸來》制作了七八年,迪士尼動漫的制作周期也在四年以上。“但是在中國,許多作品只有一兩年的制作周期,做出來的動漫往往就成了‘快餐’,不會給人留下長久的印象。”
除了動漫的創作和制作,李劍平認為,人才培養和企業招聘也要慢下來。“學校的教育更多的是對學生價值觀、個性化和創造力的培養,入職再教育必須接力學校教育,企業不能寄希望于一開始就能招聘到一個完美的員工,必須進行入職后的再培訓,之后也要不斷地進行長期化的培訓。”
(本報記者 韓業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