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國語言輪番彈唱 這個成都女孩不簡單
成都街頭文化新氣質
5月1日開始,成都市首批“持證上崗”的街頭藝人,在IFS廣場、寬窄巷子、東郊記憶、西村、來福士廣場、鐵像寺水街等30多個街頭表演點位正式亮相。人們好奇地圍觀傾聽,有人大聲跟唱有人翩翩起舞,更多的人為音樂沉醉,并爭相向攤開的琴盒進行打賞。來自各地的藝人們,就這樣在成都的街頭開啟了一個個小型“音樂會”。
街頭藝人是世界很多城市的常態文化風景。在巴黎、紐約、馬德里,時常可見街頭藝人,他們有的與各國游客互動頻頻,有的與本地行人互不相擾。一座真正有文化底蘊和基因的城市,舉手投足間都會散發出獨特的個性氣質,成都作為新一線城市的標桿,同時也在打造音樂之都的城市標簽。在此背景下,由成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成都市音樂產業推進辦公室主辦,成都市文化館、成都市文化志愿者協會承辦的“成都街頭藝術表演”項目,旨在對成都街頭藝術表演進行規范化、專業化管理,還創造性推出全國首個街頭藝人綜合管理線上平臺,進行街頭表演綜合評價,街頭表演在線直播等。
“我是一朵亞洲的蘭花,開在西班牙。這個地方叫Donostia,住著一群巴斯人呀......”美麗的成都女孩在異國他鄉教中文,將要與學生揮手作別之際,抱著吉他靜靜彈唱一首自己創作的歌。歌詞簡單,譜曲也并不專業,卻像蘭花一樣灑下芬芳,氤氳學生心間。
這位愛唱歌愛創作的女孩名叫杜亞蘭,現在是成都第二批“持證上崗”的街頭藝人一員。見面時,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一頭烏黑柔軟的頭發,微卷著披散在肩上,有點文藝作家三毛的味道。她喜歡穿剪裁利落,顏色素凈的衣裳,佩戴形式夸張的大耳環,笑起來眉眼彎彎。
一把吉他,一支話筒,她在成都街頭用中英西法等八國語言輪番彈唱,路人紛紛側目駐足,驚嘆不已。“報名參加街頭藝人選拔的原因很簡單,我只是想要做別人下班時候的風景”。她用慣有的云淡風輕的語氣說。
“我覺得藝術、音樂是共通的,成都本來就是一個很國際化的城市。我在想,如果有一些外國友人剛好路過聽到我唱歌的話,他會不會覺得,這個我竟然聽得懂,就會有一種很溫暖的感覺。”
曾在西班牙街頭驚艷亮相唱起京劇杜亞蘭是土生土長的成都妹子,大學學習的是西班牙語專業。三年前,她從學校畢業之后,申請到一個出國交流的合作項目,去西班牙教中文教了一年。“在西班牙的生活挺輕松的,每天晚上會教2-3個小時的課。”所以,白天的時候,杜亞蘭基本上都在彈吉他,或者在海灘上吹風,吹陶笛,彈尤克里里。
西班牙被譽為“吉他之鄉”,杜亞蘭對此深以為然,“在西班牙無論走在哪里,都能碰到會彈吉他的朋友,沒幾天一個同事就把她的一把西班牙吉他送給我了。”
西班牙有很多街頭藝人,杜亞蘭經常到街上去聽他們的演唱,也是在那時,心里種下了一顆想在街頭唱歌的種子。“他們一般會在城市的教堂邊、中心廣場或者海灘邊上唱歌跳舞或者拉小提琴。西班牙人熱情奔放,所以他們在表演的時候,狀態非常享受,有一種在街頭演唱的自由感。”
2016年5月20日,杜亞蘭所工作的西班牙小城舉辦了一個街頭文化節,她覺得自己有義務有責任去宣傳中國文化,就積極提交了報名申請。當地搭建起了多個舞臺,每個舞臺都有不同的show。她穿著精心挑選的白底藍花休閑旗袍款款登場,唱起了京劇《蘇三起解》和《穆桂英掛帥》。“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在大街前,未曾開言我心好慘,過往的君子聽我言…”雖然并不專業,但是唱腔有板有眼,聲音韻味醇厚。
她還曾在中國新年時,在與外國人的聯歡會上唱過《青花瓷》。“當時,我穿的也是中國傳統服飾,一條很仙的漢服長裙。能夠用唱歌的方式讓外國人增進對中國的了解,我非常開心!”
自己原創歌曲還會八國語言輪番唱杜亞蘭擅長多國語言,每種語言掌握的程度不一。她會說中文、英語、西班牙語和法語,除了上述的四種語言,她還會用意大利語,葡萄牙語,德語,俄語唱歌。“感覺學語言就像是一個滾雪球的過程,聽到一首好聽的歌,我就會想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會去學它的語言。或者突然想知道喜歡的歌另外一個版本是怎么唱的,就會馬上去查,漸漸地積累得越來越多。”
朋友有時會打趣地問她,“你到底要學多少種才罷休啊?”杜亞蘭咧嘴一笑,“我也不知道,先學著吧。”音樂無國界,而杜亞蘭的好奇心在于,她想弄明白歌詞所表達的意思。“我想知道其他國家的人是怎么寫歌的,因為每種語言的特點不同,從中可以體會不同語言表達的不同感情。比如說,如果我用母語中文寫歌,就會寫得比較委婉,如果用英文和西班牙語寫的話,可能就比較直接。”
除了用多國語言演唱,“半路出家”業余做音樂的她還開始嘗試自己創作,用吉他彈唱歌曲。吉他是三年前學的,中間還有1年多的時間沒有老師教,全憑自己琢磨。她伸出手,十指修長,觸摸時有厚厚的繭子。
她的第一首歌創作于兩年前。“在西班牙,我有一個經常在一塊彈吉他的朋友,第一首歌就是跟他一起創作的,他寫曲我作詞。”那時候,杜亞蘭學吉他只有幾個月,在學習的過程中,她漸漸萌生出寫歌的想法,卻不知該如何入門。“那位朋友跟我說,我們現在就寫。他拿出吉他開始彈,我很快就將歌詞寫出來了。”
那首歌的歌名叫《我們》,雖然非常稚嫩,但是這段珍貴友誼最恰如其分的注腳。“我想在下次回西班牙的時候跟他一塊錄個視頻,這也算是我的一個念想吧。”杜亞蘭說。
表達欲強烈的杜亞蘭,在寫出了第一首歌之后,其他的歌接踵而至。日積月累,她的原創作品現在多達20余首。“這些歌的主題偏感情類的多一點,有很多寫給朋友、學生的歌。很多歌寫出來其實是很私密的,紀念意義很強。”
離開西班牙之前,杜亞蘭給學生上的最后一堂課上,抱著吉他唱了最后一首歌。“那首歌就叫《寫給我的學生》。我把拼音、西班牙語、中文全寫在了黑板上,一字一句給他們解釋歌詞的意思。杜亞蘭在給第一個班級演唱的時候,滿眼是淚。“后面唱的感覺是既甜蜜,又難過。”
還有一次,杜亞蘭的朋友要去德國留學,走之前,她前去送別,一起聚餐吃飯。“我們幾個人吃飯回去之后,看到滿樹都是花,我也不知道是什么花,剎那間激發了創作靈感,就寫了《千樹萬 樹 梨 花開》。”杜亞蘭寫歌之前喜歡喝到微醺,“酒是創作很好的催化劑,但是我 不 會 貪杯。”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陳荷現場速寫
走上成都街頭像
夜鶯一樣享受歌唱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這句話用來形容杜亞蘭的性格最為妥帖。
“我是天秤座,既外向又內向,而且兩方面的性格都挺極端的。一般在寫東西的時候,我會沉浸在每個音符里面。經常把自己關在一個地方,不會讓外界的東西影響到我。而在演唱的時候,卻希望被更多的人關注。”
作為成都“土著”,杜亞蘭對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這座城市很有感情。“我覺得成都與西班牙有一個很相似的地方,就是很注重休閑,很注重生活。在成都每天會過得很有意思,沒有那么大的壓力和壓迫感,優哉游哉。”
2016年下半年回國后,在成都街頭表演一直是杜亞蘭的夢想,可是卻苦于沒有合適的機會,又怕被城管驅趕,所以計劃一直擱淺。“后來,一個學音樂的朋友告訴我有街頭藝人的招募,我立即報了名。”
拿到證后,杜亞蘭抓緊時間在家里練習,為了不打擾到鄰居,她把樂器搬到了小區樓頂,在那里開辟了屬于自己的一方“小舞臺”,每天像夜鶯一樣,在晚風里隨性地唱著歌。
6月10日,是杜亞蘭拿到“表演證”后第一次正式上街演出的日子。她坦言,自己的表演經歷其實少得可憐,正式的表演可能只有2-3次,所以有些緊張。
夕陽西下,城市也卸下白天的疲憊,展露出夜的活力。杜亞蘭站在街頭一角,用中英西法四種語言唱起了歌。陳粒的《走馬》《性空山》,西班牙語版的《我的心里只有你沒有他》,葡萄牙語的《沒有你我怎么辦》,法語歌《encore une fois》......一首接著一首。首唱演出效果不賴,很多父母帶著小孩子過來聽。“朋友們也都說現場唱得不錯,給了我莫大的鼓勵。”
在她看來,藝術、音樂是共通的。“成都本來就是一個很國際化的城市。我在想,如果有一些外國友人剛好路過聽到我唱歌的話,他會不會覺得,這個我竟然聽得懂,就會有一種很溫暖的感覺。”
對于音樂,杜亞蘭也有自己的見解,“唱歌最重要的并不是嗓音好不好聽,而在于歌者有沒有投入感情。嗓音條件是一部分,但感情是音樂的靈魂,要不只是覺得好聽就完了,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