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觀志《元覺鏡》一書問世的內幕亮相世人
元覺鏡四卷 襄公寺
襄公寺碑文 旁聽人:李社目
被采訪人:馬義老人 補充人:蘇子賢
記錄人:蘇子建 審閱人:柏貞
電話被采訪人:郝景琴
采訪時間:2017年8月16日上午九點半
地點:甘肅禮縣鹽官鎮白關堡馬義上房
記錄:禮縣文史資料民俗調查員蘇子建
補充人:74歲蘇士賢,旁聽人:李社目
電話采訪:該書寫序者郝永玄與郝透玄
孫女郝景琴女士,審閱柏貞
天氣晴朗的一天,我與幾人采訪了馬義老人,由敘家常再導入正題《元覺鏡》四卷廟志的出版情況。他鼓起勁頭說:我快一百歲了,因南脈山廟與新莊坪較近,我從小時到老聽我爺與我父親說:秦始皇先祖襄公筑的,為啥叫襄公寺,有時叫襄陽觀,為紀念這秦家的事與皇城的事與地理,幾莊漢民有文化的沒安寧,到處查舊書、看古書、我記得我父親說:一個是宮家莊的秀才宮悟鏡,可能宮全才書記的那個太爺。一個是萬家莊柏秀才聽說叫柏殿楹,壇號柏元靜,連全家人都出錢不少、跑路讓快出版。一個汪川鎮大城上汪鳴晏秀才,并請來你三爺的丈母爺哈銳細審了此書,哈銳正是蘇正中。太爺,后恢復哈元志。
這本廟志從1924年開始到1926年6月間定稿,反復征求各縣頭面人士意見,并召集十八莊代表與鄉紳討論通過才出版了。文化大革命中幸虧汪川人收藏的好,不然無證據了。還有我話多,提一下咀頭村郝丹爺郝透玄與郝永玄親弟兄也參與廟志的寫序問題,弟兄在村子是頭面人物、一表人才、大個子、臉白凈、待人客氣、脾氣太好了,對幾莊回民也好,愛給回漢人民幫忙,民國十九年還保救過我幾莊回民人的,與郝秉善爺一樣保護蘇正康幾家,還有劉文杰爺保救了撒建平爺一家人。弟兄與我爺關系好,也與小天水安九曲父親、劉少穆父親幾位老爺也有交往,還有董老爺、祁山何老爺都來咀頭與我莊與蘇星五(八爺)蘇文采父親、羅冠平爺爺、汪川汪三多爺爺、咀頭劉偉志爺爺、李甲林爺爺、劉召生爺爺、李甲林爺爺、郝秉善爺爺、高樓馬三父親、馬曉晴爺爺、馬文波爺爺、中川劉志平爺爺、文西林爺爺、鄭忠、鄭明爺爺、寬川廖宏斌爺爺與廖雄、廖五洲爺爺、賈凌漢爺爺、賈書全爺爺、馮漢全爺爺等鄉紳士有深厚的交往。在《元覺鏡》一書討論的一天,這些鄉紳在大廟會議室上山的太多了。聽我父親說將詩經蒹葭一詩揭示了是皇城與西垂宮的地理詩,將“伊人”認為是秦襄公,看我兒子大學課本按愛情詩分析,但教授也未定論。《元覺鏡》書中將西疇、西垂、三江岸等關鍵話寫了進去,我自小聽老了,莊里老人我一人了。
還有一事寫上,在當時的白關堡村每年四月要交唱戲錢,我村同治十四年前是南門下村,原先是漢族人住,回民馬家人定居該村也要戲錢,馬家出了個文武雙全的人叫馬四爺,十八莊人都很尊敬他老人家。后來他與村里鄉紳聯名給朝廷要求不叫戲錢,因是回民,但多次無果,后由教主馬元章寫奏章給慈禧太后,結果不叫戲錢,但為和諧回漢團結,動員大戶將幾畝地交十八莊為香場祁雨之用,至今叫香場河壩里。還有我村皇城大地,為啥叫皇城呢?來歷多人不知,國家也不分析,寫在《元覺鏡》一書,皇城里是秦襄公的宮殿,西垂宮是他的西疇廟。我快入土的人留點話就不失傳了,我的兄弟呀,不是你啥都失傳了。我村幾莊回民靠白環里萬家莊、咀頭、宮城、童集、中川、高樓、羅堡人,不是這幾莊漢民莊保護我兩莊回民,早就滅絕了。清朝兩次,民國十九年一次都是漢民莊鄉紳保護的,白環里的鄉長是萬莊萬祥云爺,太好了。這《元覺鏡》出版的實情就是這樣。聽說哈銳審的1926年6月由天水市華英出版,共四卷,以詩句形式作為表達形式,是天水、隴南唯一廟志。蘇士賢老人補充說,他說的正確,就是皇城嗎,十二連城的皇城是秦的首都,加上這本書太有說服力了。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