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久久久_久久新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_日日夜夜精品视频_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首頁 > 文學 > 新書推薦 > 正文

詩書聯璧綻才華

詩書聯璧綻才華

 

苑墨仁

《王得誠詩聯書法選》第二輯即將付梓,讀著書中的詩與聯,欣賞著精美的書法藝術,一股清風撲面而來,我們的思緒及審美情趣自然而然被帶入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堂奧,和由詩、聯、書法完美結合的國粹嘉園。作者細致深入思考后發自肺腑的名言警句,從浪漫飄逸的想象與真實精彩的描寫中流淌出來的華美詩章,同功力深厚美侖美奐的書法作品一起,才共同構架成這部具有很強的可讀性、觀賞性,和重要指導意義及收藏價值的好書。

得誠勤奮好學,剛毅執著,百折不撓,善于思考,閱歷豐富,包括所經歷的挫折、磨難、坎坷,也成為他前進和發展的階梯和動力,促使他在詩、文、書、畫及音樂諸方面取得出色成就,從而成為德藝雙馨全面發展的綜合藝術人才。

一、得誠其詩

得誠喜作古體詩,且多為七言律詩,承揚唐風,意境高遠,題材廣泛,內涵豐富,寓意深刻;沉郁而暢達,委婉而清晰;思想性藝術性熔于一爐,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巧妙結合,古樸天然,擲地有聲。品讀這些詩句,如沐春風,如醍醐灌頂,頗受啟迪,韻味無窮。

得誠的這本詩聯書法選,較之2009年發表的第一輯,又有新的提高,技巧亦趨成熟,編輯思想也有新構架,多姿多彩中又突出表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者將百余首詩按內容分為“頌圣”、“贊賢”、“覽勝”、“勵志”、“諷世”、“隨想”、“唱和”、“詠物”八類,以便于讀者閱讀與理解。

得誠對中華文明和古圣前賢至為尊敬,十分崇拜和熱愛。兩輯作品都把“頌圣”、“贊賢”列為開首之篇。誦讀這些詩篇,油然生發對中華文明和祖宗的崇敬熱愛之情,增強了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同時也激發讀者弘揚國粹、加強國學修養、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自覺性。

得誠擅寫律詩,佳句頻出,妙聯疊呈,所有律詩中的頷聯、腹聯皆為工對,有的四聯皆工。這些聯語和整首詩緊密無隙,水乳交融,精粹恰當,龍光射斗,富含哲理,不乏名句佳聯。如:

杏壇桃李播天下

文苑魁星遍寰中

(第一輯《頌文圣人孔子》)

千載風華存國粹

萬世襟懷著雄文

(第一輯《再謁蘭亭》)

寂寞十年磨劍路

冷清萬里著書心

(第二輯《讀〈天意從來高難問——晚年季羨林〉》)

靈山圣水塑魂魄

厚土蒼天鑄膽肝

(第二輯《贊當代畫神李伯安》)

詩書繼世德澤厚

禮樂修身藝養深

(第二輯《致程國權兄二首》)

得誠的詩繪景抒情生動細膩,詩中有畫,意趣盎然,引人入勝。如:

曲徑撥篁唇潤露

雨池贊水面淋寒

(第二輯《無錫惠山雨中游》)

側觀隱現云中月

仰望輕騰霧里花

(第二輯《贊范有信墨菊》)

翠柳拂衣添墨綠

碧荷耀眼泛胭紅

(第二輯《己丑荷月游嘉興南湖》)

民俗臘像表儒禮

蕩櫓船娘唱醉人

(第二輯《己丑荷月雨中訪烏青鎮》)

得誠的諷世詩對社會腐敗現象和陰暗面予以揭露和鞭撻,不留情面,語言犀利,切中要害,入木三分。足見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對人民的同情與關愛,對腐敗現象的痛恨與憎惡。他2012年初寫的《大吃大喝何以堪》,其內核完全合乎十八大后黨中央八條決定精神,其心可鑒,其情可嘉!

得誠的“隨想”、“唱和”詩,清雅,悠然,平實,真切,隨意,詼諧,傾吐著靜思后含有哲理的見解,交流著詩友間的感悟與情誼。還有“覽勝”詩中訪問游覽的見聞與聯想;有“勵志”詩的激勵與鞭策;“詠物”詩又借物抒志,歌頌了我國科技新成果和種種高尚的人格情操。這些詩無不給讀者帶來昂揚向上、奮發拼搏、努力完善自我的“正能量”。

巧用典故也是得誠詩中一大特點,顯示出作者睿智的思考和寬博的知識。第一輯中的《學書十品》對書法創作的四法和真草隸篆的結體都做了精粹的概括,對學習書法很有幫助。

得誠寫詩不故做姿態,不無病呻吟;盡量不用生僻字,更無佶屈聱牙之句,誠秉香山之風,讀來瑯瑯上口,極富親切感與音樂感。

著名中西醫結合專家、詩人裴正學教授看到得誠的詩后說:詩寫得非常好,對仗、韻律堪稱上品,行政干部中有此水平者不可多得!

二、得誠其聯

得誠在對聯創作上力求做到“新、真、工、深”,即立意、形式、內容要新,情感要真,韻律、對仗要工,見解和闡述的道理要深。創作時真下功夫,為吟好一個字,也要多次修改,有的聯很長時間才配上對。有時苦苦想出一聯,后來看到與前人雷同,只能割愛。在這兩輯中發表的六十副對聯,就是得誠心血和智慧的結晶,其中有許多確富新意。如:

年高體愈健 

歲暮思方新

 

胸中鴻鵠志 

筆下江山圖

 

賞月吟佳句 

觀花賦妙聯

 

積學恰似霧凝水 

練字猶如沙筑山

 

虛名易獲浮云去 

學問難求青史存

 

煙雨樓臺簾外畫 

風云憂患腹中詩

 

窗前蕉雨琶聲脆 

筆底煙霞岱色深

 

哲思慧睿堪稱道 

心地善良即是佛

 

寬厚慎獨君子意 

曠達仁愛圣人心

得誠也創作了幾副較長的對聯,如第一輯中的“黃河石林鬼斧神工天鑿定;龍灣卦澤羲畫禹導圣掘開”。第二輯中的“學林暢覽經綸滿腹;書海精研韜略盈懷”、“常存歡喜意煩憂自遠;永抱慈悲心樂善當隨”等。今年春天還為“人文甘肅·生態蘭州”書畫展覽特賦一聯:“一水泛金波岸畔風情綿百里;兩山聳翠色古城美景勝千秋”。即是對蘭州風情與生態很好的概括和贊美。這也使得誠的對聯創作在內容和形式上又有拓展。

三、得誠其書

我國的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最具代表性的國粹,在中華文明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十分獨特甚至是至高無上的地位。文化是民族之腦,文字是民族之心,書法是民族之魂。學好書法并創作出優秀作品不可能一蹴而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家,并創作出傳世佳作更非易事。絕非當個“會員”就能做到的。而得誠全是憑著辛勞和汗水成就為一名優秀書法家的。

關于得誠的書法,許多前輩、專家、學者已多有品評,全國各地賞讀過或收藏了得誠書法作品的各界人士更是好評如潮。卷首《作者傳略》中亦有介紹,我們認為客觀真切。由于我們書法審美知識的欠缺,很難全面透徹地評論得誠的書法藝術成就,這里只是就我們所知道的得誠對書法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勤奮認真的創作態度稍作敘述。

得誠出生于書香門第,幼承庭訓,祖父就是他學習國學和書法的啟蒙導師。其祖父王槐明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即任蘭州商務理事會副理事長、糧業公會主席、德興永糧行總經理,學養深厚,風范儒雅,晚年辭職歸里,專心教養得誠。得誠入學前就摹寫楷書,背誦《三字經》、《百家姓》、《朱子家訓》、《聲律啟蒙》等讀物;小學三年級寫的大楷本,被分發全校各年級寫仿。祖父給他買了胡佩衡著的《我怎樣畫山水畫》,父親又找來《芥子園畫傳》讓他臨摹學習。幼時接受的嚴格的規范化教育,使他養成了勤奮好學、刻苦讀書的好習慣,少年老成,誠實敦厚,定力非凡。這些為他后來成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受益一世。及至今天,得誠還深有感慨地說:教育一定要從小抓起,尤其是書法,小孩認真練一天,勝過大人練十天。雖略夸張,然不無道理。

至今,得誠已寫了六十年字,從無懈怠,孜孜以求,筆耕不輟,永不滿足。已有數萬件作品流傳海內外。他天資很好,又有超強毅力,更下過常人沒下過的功夫,吃過常人吃不了的苦。他說:書法創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得誠具有很強的事業心。認為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彩虹瞬逝,事業永存”。認識的高度決定了行動的力度,他深知古代的大書法家都是詩人、文學家,具有極為深厚的文字和國學功底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襟懷蘊錦繡,談吐迸珠璣。因此,得誠為自己樹立了很高的標準,效法前賢,懸梁刺股,臨池盡墨,奮力拼搏。

他認真研讀了書法史和大量古今書評,用心臨寫和研究了真、草、隸、篆、行、碑諸體法帖,尤長行、草、隸。對“蘭亭”神韻頗有所悟,著力最深,熔古鑄今,風格自成。出新意于傳統,求變化于規范。

“蘭亭”乃中國書法巔峰之作,歷代皆認為確不易學。自元趙孟頫之后,雖有諸名家各領風騷,但真正寫“蘭亭”有成就者甚少。得誠數十年如一日,鍥而不舍,獨鐘“蘭亭”,而今無論尺幅小品,或擘窠大字,均富蘭韻,形神兼備;所書《岳陽樓記》有當代《蘭亭》之譽。肯定地說,得誠是當今寫《蘭亭》取得成功的范例之一,并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他的成功為后來者提供了足可借鑒的經驗。我們為這個時代產生了王得誠這樣優秀的書法家而感到欣慰和驕傲。其意義在于未來。

得誠在家創作每次都要凈手焚香,凝神專意。以“中和”之情作“中和”之書(詳見此書附錄《中國書法的中和之美》),以真善美的心靈創作真善美的作品。

得誠常說:書法并不神秘,但很神圣;創作時應心如止水,如對至尊,遠離塵囂,淡泊寧靜。書法是作者心靈的軌跡,也是其綜合素質的物化體現;書法家應具有很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首先應該對民族負責,對祖宗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后代負責,為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國粹、發展國家文化藝術事業、為民族復興貢獻才智。事業重于一切,其余皆不足論。把注意力放在名利地位上絕對無助于書法創作。絕不要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只剩下虛名幻化出的“皇帝的新衣”。他這樣說,也這樣做。這大概就是他取得今天卓越成就的原因吧。

四、得誠其人

得誠做人,一個“誠”字即可概括。“以誠待人,與人為善”。“只有具備一流人品才可能創作一流作品”; “人品重于藝品”。因而在修心養性上不斷給自己加重砝碼。堅持以“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來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

他參加了歷次抗震救災作品義賣,為扶貧濟困活動捐贈了數以百計的作品,也以萬元之資救助他人,……

無論環境多么艱苦,或工作崗位不斷調整,他都堅持刻苦勤學。1966年高中畢業后,“文革”摧毀了他的大學夢,回鄉務農,夏收時凌晨三點上工,中午回來吃完飯就讀書或抄書,從無午休。后來在蘭西貨場做裝卸工時,一個班連續干活十二個小時以上,下班后還要在燈下學習,編寫職工學習輔導教材。在《蘭州鐵道報》社作編輯時,他擔任繁重的編采任務,還堅持在職考取了大學畢業證書,和由全國新聞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頒發的《全國新聞統一考試合格證書》,被甘肅省總工會評為“全省職工振興中華讀書活動先進個人”。退休后,每年要讀數千萬字的書報雜志,不斷充實自己。他主張厚積薄發,更樹立精品意識。有時白天工作十幾小時,讀書到深夜,夜間還一想起詩、聯中的一兩個字需要修改便立即開燈推敲。他從不睡懶覺,經常凌晨在燈下讀書學習、背誦詩文或寫作。

得誠生活樸實節儉,從不浪費粒米杯水。

為了給夫人金貴習畫創造更好的條件,他主動承擔家務,并耐心地進行輔導。而今金貴已從普通農家女成長為一位女畫家。

得誠樂觀陽光,隨和曠達,胸無塊壘,常常以德報怨,從不樹對立面,他認為自己的敵人就是自己,即惰怠、狹隘、陰暗、奢靡、浮躁、孤傲等等,尤其是空耗時日。他隨時自我警省,勤勉努力。

得誠文字功底深厚,文筆秀美流暢,寫過許多優秀的新聞通訊和報告文學。上世紀90年代多次榮獲全省和全國電影評論大獎賽一、二、三等獎。得誠的山水畫和四君子又別具風采。他在音樂上頗有天賦和造詣,長于民族、美聲演唱,擅于二胡、板胡演奏。1991年12月31日《甘肅日報》還發表了由他作曲的合唱歌曲《祁連山祁連雪》(安福學詞)。

有人稱贊得誠書法爐火純青,頗具晉韻唐風。有人說得誠的詩比字還好。有人說他的對聯振聾發聵,……對正面贊許他真誠致謝,當作動力。他更愿意聽正面批評,視為諍友至交。他坦然對待來自背后的指指點點,認為“腦后諷譏擂戰鼓,額前貶損煉佛心”。別是一重境界。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所需要的修養,也只有具備這些修養,才能創作出這樣優秀的作品。這就是人格力量的外在體現。

得誠乃謙謙君子,具雅士之儀、學者風范,骨骼清奇,剛毅方正。一門心思在做學向上,正如他在對聯中指出的:“胸懷寬處文思暢,名利遠時學問深”。“德厚須存心慈善,品高豈論位尊卑”。他恃才傲物,陽春白雪,君子不黨,擇友慎重,加之惜時如金,深居簡出,因而活動圈子較小。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他思路的拓展和激情的勃發。處世與創作過于理性,缺少張揚,嚴謹內斂有余,奔放開張不足。

得誠是一汪清泉,堅守著自己的理念,沿著古圣先賢指引的方向,漫過荊棘,穿過溝壑,一往無前,奔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洪流,追求著人生更高的價值,實現著生命的理想。

由于認知深度有限,對于得誠各類作品中豐富的內涵、深刻的哲理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不是我們這樣膚淺的短論所能闡釋透徹的。主要靠專家指引,靠讀者自己欣賞、消化、領悟。言為心聲,字若其人。翻閱詩卷就是解讀得誠。

作為勤于哲學思考的學者、詩人、書法家,得誠明白自己還有許多缺點與不足,有許多需要提高和改進的地方,有許多學問需要求索,有很長的路要走。得誠已跨入“不須揚鞭自奮蹄”的階段,當然也是收獲的時期,因而更加珍惜未來的歲月。好在他心態良好,體魄強健,保持了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創作欲望。愿得誠藝術之樹常青,創作出更多精品佳作,回報社會,以饗讀者。

2013年4月

 

 

 

后記

 

2009年8月,《王得誠詩聯書法選》第一輯在蘭州首發。許多前輩、專家學者和讀者朋友給了我極大的鼓勵和鞭策,并期望不斷有新作問世。之后三年多來,我又陸續創作了一些古體詩和對聯,今年初從中遴選出百余首詩和30副對聯,用真行草隸四體書成,輯為一冊;同樣以《王得誠詩聯書法選》書名出版。為有別于上一輯,就加署為第二輯。

有了上一輯的經驗,本輯在編輯思想上有一定改進。如詩歌部分就是按內容分為八個方面列題編排。主要考慮讓讀者閱讀更方便些。

“詩言志”。我寫詩的重點是在表達對中華傳統文化和古圣先賢的崇敬與熱愛,歌頌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和偉大精神,贊揚時代精英和仁人志士的奮斗與奉獻。即使詠物詩中的花卉,我也將它們擬人化描寫,透射出中華民族多重美好的人格力量。還有一部分詩是我和金貴應邀赴全國各地訪游、筆會過程中的見聞與感想。即所謂“詩在腳下”。

我們的祖先創造出非常悠久、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建立起一座座內蘊豐富光芒四射的文化藝術高峰。沐浴著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陽光雨露,吸納著中華國粹豐厚飽滿的營養,做為中華兒女是何等榮幸、欣慰與自豪,當然更應當有責任有義務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民族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

我真的太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太熱愛詩、聯與書法創作。祖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我們精力有限,自己學習又不得法,枉費許多時日,在事務性工作中的無效勞動也占去許多時間;對詩、聯、書法等藝術理論知識學習不系統不全面,訓練與創作實踐太少,制約了創作的深化與進步;創作中難避捍謬,頻存紕疵,影響了作品質量。我一直是在邊學習邊創作邊對照的過程中提高的。“學然后知不足”。我深知自己功力不深,火候欠缺,學養淺薄。所以更要立大決心、花大力氣、下大功夫,以前賢為榜樣,盡力提高能力和水平,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回報祖國和人民。

本書還附錄了2009年11月7日我在甘肅省圖書館“名家講壇”的演講稿《中國書法的中和之美》。主要內容是我多年來積累的書法創作知識、體會、感悟和經驗總結。寫作時也曾參考鐘明善先生《中國書法史》。

對書中的紕漏、瑕疵、謬誤,懇請前輩、專家學者和讀者朋友不吝賜教,撥冗指正。

在此,衷心感謝曾給予我熱情關心、支持、幫助、鼓勵和批評的師長和朋友們。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