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久久久_久久新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_日日夜夜精品视频_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首頁 > 文化 > 傳統文化 > 正文

甘肅省外派孔子學院漢語教師的真情故事 在異國他鄉傳遞漢語的溫度

原標題:我省外派孔子學院漢語教師的真情故事

在異國他鄉傳遞漢語的溫度

田河(居中)與喀土穆大學孔子學院的學員

中方老師教授學員認識京劇臉譜

牛定煒和他的學員們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當我妻子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時,在地圖上找了許久也沒找到……而我正是要去它的首都薩拉熱窩任教。當我到那以后,這座城市的人們對中國文化的喜愛,讓我打消了一切顧慮,并深受感動。”

“在喀土穆,他們對漢語言文化的追求,就是單純的感興趣,沒有那么強的功利色彩。”

“司機、商人、年輕人、老者……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都會聚在這個課堂。”

作為中國漢語言文化傳播推廣的使者,他們走進陌生的國度,走進曾在內戰中硝煙彌漫、如今百廢待興的地方,走進自然條件惡劣、經濟欠發達的城市,在那里擔當孔子學院漢語教師。這就是西北師范大學參與外派漢語教師工作的老師及志愿者們。

在異國他鄉,他們感受了不一樣的文化,也通過孔子學院認識了很多可親可愛的漢語言愛好者,學員們對漢語言文化的追求及濃厚的興趣,深深打動了中方老師。

 1初到異國他鄉

“雖然喀土穆大學孔子學院是從2009年開始設立的,但到我去赴任時,整個學院的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2012年8月,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田河首次踏上了蘇丹首都喀土穆的土地,赴任喀土穆大學孔子學院第三任中方院長。

僅有1間教室和幾間破敗不堪并存在隱患的辦公室,這就是當時喀土穆大學孔子學院的全部“家當”。蘇丹屬于經濟欠發達國家,能夠提供給孔子學院的資金非常有限,為了保證學院的正常運營,田河開始自己動手設計施工,帶領蘇丹建筑工人新建、改建教室,翻修了11間危房作為學院的辦公室、圖書館等。

田河初到喀土穆的經歷,牛定煒也深有感觸。2015年作為西北師范大學外派漢語教師,牛定煒來到了波黑薩拉熱窩大學孔子學院任教,他和另外兩位老師是這所孔院的第一批教師。

第一眼看到孔院的辦學場地,牛定煒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間曾是內戰時的軍營營房用來當辦公室,屋頂還是鐵皮的,四周殘垣斷壁,就這么一間房屋還要五六個人共用。雖然牛定煒在來之前對薩拉熱窩經濟狀況有所了解,但猛然從國內窗明幾凈、現代化的教學環境突然切換成如此簡陋的場景,一時間仍難以接受。正如牛定煒在他的隨筆中所寫的那樣,“初到薩拉熱窩的冬天,我常常會望著校園里的一棵楊樹發呆,覺得自己很像那棵樹,當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歷歷可見……要像北方冬天的枝干一般,清晰勇敢堅強。”帶著這份毅力,他和同事們自己動手改造辦公、教學場所,讓孔院的教學條件有所改善。

相比田河和牛定煒而言,去年才出國參與外派漢語教學的全欣運氣就好很多,他在蘇丹喀土穆大學孔子學院下設的一個教學點卡拉里大學任教。“我們住的是校方為我們租的獨棟公寓,每人是兩室一廳的房間。”全欣是西北師范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研三的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到孔院擔任中文老師。“卡拉里大學是一所軍校,這里的教學環境非常好,而且學校里不少喀土穆教官之前都在中國高校留過學,所以對我們自帶親切感。”全欣說,如果說剛到那里有不適應的,可以是交通,可以是飲食,但工作上絕對是順心順意。

 2異國他鄉的漢語熱

在喀土穆工作了5年,田河說,喀土穆大學孔子學院年度漢語培訓人數由2012年的不足500人次,擴大到2017年的5500多人次,孔院累計培訓各級漢語學員3萬多人次。

“這里雖然基礎條件比較艱苦,但人們學習中文的濃厚興趣,確實很感染我們。”田河說,喀土穆大學孔院的漢語教學分為社會化漢語培訓和專業漢語教學,學員從八九歲的兒童到六七十歲的老人都有,他們很多是單純喜歡學中文,并沒有那么強烈的功利心。

田河說,他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不少熱愛中文的老人。其中有一位是在喀土穆大學孔院看門的長者,有60多歲,每天都能看到他不是在念中文就是在練著寫漢字,但凡遇到孔院的中文老師,就會問很多問題。還有一些人光著腳都要來孔院學習。

“有一位50多歲的商人,是賣法語書籍的,他每天都要坐一個多小時的公交車來上課。”在卡拉里大學教中文的全欣也認識不少中文愛好者。在喀土穆許多商品都是從中國進口,所以很多人愿意去學習中文。當然,為了讓孔院的學員更容易理解中文,學習中文,無論是作為孔院院長的田河,還是志愿者教師全欣都花費許多心思,從語音、語法、詞匯、中國文化、中國歷史等多方面去教學,教學之外還會和學員們開展文藝演出、中文比賽,練武術、唱中文歌……

艾達(Aida)是一個對中國文化癡迷的波斯尼亞女孩,在薩拉熱窩一家藥店當藥劑師,牛定煒說:“當時我們三位老師拿著宣傳彩頁,在薩拉熱窩街頭做孔院的招生宣傳,一個背著雙肩書包,黑黑的短發、皮膚白凈的女孩走進我們的視野,她說她很喜歡看中國電視劇,所以想報名學中文。”于是她成了孔院首批6名學員中的一位,兩年多后,孔院的學員人數已從個位數增至百位數。艾達曾對牛定煒說過,“在波黑,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中國,中國離我們太遠了。很多人只知道中國人喜歡喝茶。我最初也是這種印象,但是中國電視劇改變了我的看法,逐漸了解到一些中國的文化。”

“在這里的每一天過得都很充實、忙碌,除了上課以外,還要負責宣傳招生,聯系更多的中小學教學點合作,不過走出來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文化,感受到了異國人民對漢語言文化的熱愛,教會他們漢語的成就感,這些對我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體驗。”牛定煒說,如果有機會,他還會再次參加外派漢語教師工作。

 3歸來不是終點

結束了5年的外派教學工作,田河確確實實體會到了從事文化交流工作的不易。“這5年,我雖然沒有做出特別大的成績,但在推廣中華文化上還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15年,喀大孔院榮獲‘先進孔子學院’,這是在全球1600多家孔子學院中進行評選,只有不到20個名額,我本人也在2016年榮獲全球‘孔子學院先進個人’榮譽稱號,這是國家漢辦及喀土穆大學對我工作的認可。”

除此之外,最令田河興奮的是,他在喀土穆期間曾多次向國家漢辦、中國駐蘇丹大使館申請修建孔院大樓,最終于2017年,也就是在他即將離任時,他的申請通過了蘇丹財政部、中國駐蘇丹大使館經商處的審核,將利用援非資金修建占地面積上萬平方米的孔院大樓。“如果項目成功實施,這將對蘇丹的漢語教學和文化交流發揮積極作用。”雖然已經離開那里,但田河仍不由自主地牽掛著那所孔院的發展。

完成在薩拉熱窩兩年外派工作,牛定煒寫了一本隨筆,名為《也無風雨也無晴》,其中寫道:“動身離開薩拉熱窩時,看著機翼下越來越遠的森林和房子,突然有一種溫暖席卷全身,那就是漢語的溫度,準確地說,是這座城市里那些熱愛漢語和中國文化的朋友們所傳遞給我的真情。不知何時還能再來這座充滿故事的城市。”

年輕的研三學生全欣,在一年的外派志愿者工作結束后,更加明確了自己今后發展的方向,那就是繼續參與孔子學院漢語教師工作。說到外派工作的體會,全欣說,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文化,這對他來說是一份寶貴的經歷。當自己站在異國他鄉的講臺上時,感覺到自己不僅僅是一名漢語教師,而是代表中國,因為那里的學員只能從中方老師的身上了解中國。

文/圖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 夏苗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關鍵詞: 中華 文明
責任編輯:胡晶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