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則立,不預則廢”。氣象臺在災害來臨前就有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等四級預警,人有身體提示的疾病預警信號……,這些都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警覺作用,有助于人民避損失、保康寧。同理,企業經營也須建立健全預警機制,它可有效幫助企業降低經營風險,能使企業未雨綢繆,預見性看清企業潛伏的危機和風險,便利企業快速采取應對措施,及時解決企業隱患,讓企業在競爭中獲得先機、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中小企業預警機制一般分為市場預測、生產預警、財務預警和人事預警等四大預警體系。以下的預測方法和幾個指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企業建立長期有效的預警機制,助力企業運籌帷幄。
一、【市場預測】 市場預測就是運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預測產品(或服務)的需求與供給,分析和掌握市場供求變化的規律,從而為管理者提供決策依據。市場預測通常有定性預測和定量預測兩大類方法。定性預測是根據掌握的信息資料,憑借專家個人和群體的經驗、知識,運用一定的方法,對市場未來的趨勢、規律、狀態作出主觀的判斷和描述。定量預測是根據歷來和現有的統計數據資料,選擇或建立合適的數學模型,分析研究其發展變化的規律并對未來作出預測。而應用這兩大類方法之前,均需要一定的成本進行信息或數據的收集和積累,這對中小企業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并且對預測結果的準確性也不易保證。
所以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和進一步發展,對中小企業來說最經濟的市場預測莫過于“指數預測”,如百度指數(以百度海量網民行為數據為基礎的數據作為企業營銷決策的重要依據)、百度經濟指數(中小企業景氣指數和宏觀經濟指數預測)及淘寶指數(是一個免費的市場行情參謀,能了解什么產品比較暢銷,能分析自己經營的商品的價格指數、消費人群分布等情況)、阿里指數(具有市場行情、熱門行業、產業帶和企業分析等功能)等等……。這些操作都很簡單,只要在百度上搜索相關指數,就可以進入相關網頁,注冊用戶就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搜索和預測,其預測結果和顯示數據也比較準確,能快速了解市場行情,分析用戶群體以及產品發展趨勢和競爭對手狀況等,便利企業制定經營計劃,把握市場發展規律與趨勢,準確作出經營決策,并能極大地為企業降低市場預測成本。
二、【生產預警】 企業的經濟效益最終是靠生產制造出來的,所以對于生產控制尤其重要。但企業生產是否正常?有效控制兩個生產指標是關鍵。
第一個指標就是日產值,它由企業技術、財務、生產、銷售等幾個部門進行共同預算分析,設定日產值的預警線。它的設置必須要根據公司的“月固定費用開支[C]、產品報價的邊際貢獻率[f]和月上班天數[T]”等實際情況,按公式“C÷f÷T”計算,獲得的數值就是公司日產值的預警之值,如企業每天入庫的產成品產值不足預警之值,企業必須引起重視,需要快速分析原因后采取相應糾正措施。
所以,生產管理人員和企業高層領導,必須要隔日關注企業的日產值情況,便利及時有效控制生產狀況和生產效率。
這里要值得注意的是,開始導入實施日產值預警系統時,須留有材料或零配件到產成品入庫的前置日,然后每天進行產成品入庫,而入庫的產成品須是生產計劃內的產品,否則不能計算其產值。還有企業在作產品報價之前,必須先有報價規定,其中必須明確規定所報產品單價的邊際貢獻率不能低于某個百分點(如25%或30%),具體根據企業產品報價的盈虧點來設定,這方便于設定日產值的預警線。
第二個指標就是月近似貢獻率,即計算公式:(當月產值-當月的料、工、費)÷當月產值×100%,料:指倉庫領用材料及零配件、消耗品等的總金額,工:指生產直接人工工資總額,費:指車間發生的水電等費用。當“月近似貢獻率”小于企業預先設定的產品報價最低邊際貢獻率時,企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不是公司生產環節出現了問題,就是公司帳務有誤,所以必須查出原因進行對癥下藥給予診治。
三、【財務預警】 財務風險預警指標熟知的人相對比較多,企業如能控制好財務風險對于企業的發展有著積極的預防作用,它有利于企業創造安全穩定的經營環境。
企業財務預警一般可以通過對“資產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發展潛力、營運能力和盈利能力”等五個方面的評價來建立。
資產獲利能力,可以以總資產報酬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兩個指標來衡量。
償債能力的指標有流動比率和資產負債率,一般生產性企業最佳為2左右,資產負債率一般為40~60%,當投資報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時,借款越多,利越多,同時財務風險越大。
衡量企業發展潛力的指標有銷售增長率和資本保值增殖率。
資產營運能力的主要指標為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和總資產周轉率。
但從企業長遠的眼光來看,要解決企業財務危機,必須具備良好的盈利能力,它的指標有:總資產凈現率、銷售凈現率和股東權益收益率。
有關專家建議,企業要根據財務危機發生的原因,須采取不同的對策:
“(一)當企業財務狀況處于穩健階段時,企業應具有趨前意識,主動做好新產品開發,鞏固市場占有率,提升消費者需求,預先制定自保風險計劃,平時分期計提風險補償金。
(二)當企業財務狀況處于風險階段時,可以采取規避風險、分散風險、轉移風險的策略,更換企業高層管理者,激勵企業科技人員創造新工藝和創造新技術,加強對客戶的信用等級調查,強化對銷售部門的責任管理。
(三)當企業財務狀況處于危機階段時,必須及時與企業利益相關者溝通經濟信息,盡可能得到相關者的理解和支持,企業職工要主動減少薪酬、延長工時,并且還要得到政府的優惠政策和支持,使企業擺脫困難,渡過財務危機。”
四、【人事預警】 人事預警的重點在于企業勞動關系穩定與和諧的程度,所以如能建立有效的勞動關系預警指標體系,可以維護企業和員工雙方的利益,促進企業的穩定與繁榮。
人事預警關鍵指標是“員工規劃出勤率、工資極差與平均工資比率”。
企業管理者必須隔日關注企業或關鍵部門的員工規劃出勤率,它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企業人員穩定與否的一個指標,它的計算公式是:企業或同部門實際出勤人數÷企業或同部門必需的規劃人數×100%,如這個出勤率連日來比較低,說明企業或該部門發生了招工難問題或現有員工出現了異狀,企業必須及時了解情況后進行原因分析,從而采取相應對策來補充和穩定企業人員。
注意,本文的員工規劃出勤率與通常的員工出勤率是兩個不同概念,通常所說的員工出勤率的計算公式是:員工實際出勤人數÷員工應出勤人數×100%。
工資極差與平均工資比率,是個新概念,它的計算方式是:企業或同部門的工資極差÷企業或同部門的平均工資×100%,它的比值反映了企業工資待遇的合理性,如在中小企業中,當該比值大于150%,那么這個比值越大就顯示工資待遇越不合理,憑多年管理咨詢經驗,一般中小企業該比值在50%~150%之間是比較科學合理的。
文中的平均工資=企業或同部門的月工資總額÷企業或同部門的人數,此平均工資最好高于當地區域內的同行工資水平,這樣越能穩定員工。
工資極差=企業或同部門中最高工資與企業或同部門中最低工資之差,此值的大小會影響員工對企業的期望和工作積極性,尤其是關鍵部門員工間的工資極差,因此企業在制訂薪酬制度時必須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對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要具有科學性、激勵性和漸進性,否則工資極差越大反而越會使員工覺得不公平。
其實,人事預警是項創新舉措,企業要有意識地不斷挖掘影響企業勞動關系質量的相關因素,逐漸建立有效的人事預警體系。
構建健全企業預警機制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它的預警方法及判斷標準會隨著經濟技術和企業管理的創新發展而日臻完善,從而會逐漸增強中小企業抗風險的預見能力,讓企業保持永不衰退的競爭優勢。(作者系余姚市新時代企業管理咨詢社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