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保障民生,是職責,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基本底線;改善民生,是目標,也是實現人民福祉的一個動態過程。
怎樣讓“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化為生動實踐,怎樣出擊才能真正暖在百姓的心坎上,成為天水市廣大干部努力的方向。
過去的一年,天水市委、市政府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民心工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往細處做、向深處推,優先保障民生投入,優先安排民生項目,優先解決民生問題,用實際行動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來自2018年市列民生實事的報道】
幸福天水的“民生答卷”
□記者 文/楊璟 圖/孫鎮
【教育優先 開啟幸福之源】
教育是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教育之幸,即民生之幸。
一年來,我市圍繞“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目標,將教育發展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大力推進,多措并舉,通力合作,城區教育資源提升“2521”計劃加快推進,新建、改擴建城區學校27所,增加學位2.5萬個,“超大班額”問題全部解決,“大班額”問題初步緩解;天水市職教園區啟動建設,市三中新校區落成,農村中小學教師周轉宿舍、農村邊遠地區中小學溫暖工程順利實施,中小學D級危房全面消除;全市文理二本以上上線10327人,上線率36.21%,較上年提高2.57個百分點。
這一項項足以載入史冊的惠民工程,正在把人民賦予市委、市政府的歷史使命,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
【社會保障 夯實幸福之基】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一直是市委、市政府關注的重點民生工程之一。
一年來,我市社會保障制度范圍不斷擴大,一張民生保障的“兜底網”越織越密。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三級醫療機構全面推行藥品采購“兩票制”,參保居民在定點醫療機構就診實現“一站式”即時結報;城鎮新增就業5.4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2%;實施棚戶區改造25780戶,為10365戶低保收入家庭發放住房租賃補貼1265萬元;全面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全面完成,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97.43%,待遇發放率100%;城市低保月保障標準提高7.6%,農村低保年指導標準提高6.3%……
保險、醫療、養老、就業……這些與百姓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惠民實事,讓百姓感受到我市改革發展既有速度又有溫度。
【文化惠民 揚起幸福之帆】
文化是發展的血脈。一個具有競爭力和創新力的城市,不僅要搶占經濟建設的制高點,也要搶占文化建設的制高點。
一年來,我市不斷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完善的文化設施建設,扎實推進的文化惠民工程,紅紅火火的群眾文化活動,在日新月異的羲皇故里勾勒出一道道靚麗風景。新建文化館和圖書鄉鎮街道分館246個、文化遺產“歷史再現”工程博物館11個、鄉鎮體育健身中心8個、行政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210個,創排完成舞臺劇《天一生水》,《一畫開天》實現旅游旺季常態化演出,影片《天水來的姑娘》在央視播出。同時,“紅色文藝輕騎兵”文化下基層惠民演出、第二季群眾廣場文化惠民特色示范展演精彩不斷。
文化惠民活動,不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還使廣大百姓享受了文化發展的成果,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平安建設 筑牢幸福之墻】
“平安”是福,“平安”是幸福的底線。在百姓的心目中,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平安”二字。當一座城市給予了每個居民妥妥的安全感,所有的幸福、追求和夢想,才有了著陸的基礎。
這種安全感,已經沉淀于天水的角角落落。
一年來,我市把平安天水建設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建成村(社區)綜治中心1357個,加強綜治信息、平安與便民服務綜合信息、智慧社區“三大平臺”建設,強化網格化管理,全市劃分網格11092個,配備網格員8073個。同時,扎實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加大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一批信訪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廣大老百姓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安全和幸福。
城區、鄉鎮、農村……處處離不開平安建設,處處可以看到平安建設為人民群眾營造的和諧環境。
如今,從看得見的小公園、保障性住房、新學校……到看不見的低保連年提升、城鄉居民就業領域拓寬、社保覆蓋范圍擴大……一項項民生新政溫暖百姓,一幕幕服務群眾的場景隨處涌現,一個個漸行漸近的富民夢想,投射在秦州大地上。
在多彩的民生行動背后,折射出市委、市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執政理念和民生情懷。
亮眼的民生答卷最暖心
□禾禾
“城,所以盛民也。”什么是一座城市的溫度,又是什么最能溫暖人心?答案不外乎“民生”二字。能不能把老百姓所需所盼的大事小情最終兌現,是評判一座城市治理的重要標準,也是影響城市溫度的關鍵指標。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每年集中力量辦一批老百姓最關心、最迫切的突出問題,以此作為政府工作重心,是我市堅持了好多年的老傳統。多年來,在“年初立軍令狀,年底交成績單”的實踐循環中,從衣食住行到環境改善再到安全宜居,一項項為民承諾如期兌現,實實在在造福并溫暖了千家萬戶。政府對實事項目的投入力度,也讓人感受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一個地方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也是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必要條件?;赝裆鷮嵤?,從實現城區集中供熱、城區廣場、公園、機場、車站、賓館等公共場所無線網絡全覆蓋到積極推進廁所革命、打好藍天保衛戰、優化市區交通管理與設施,再到進一步提升就業服務質量和水平、切實解決失地農民養老問題,看似是地方建設的常規動作,實則是經濟發展孕育動力、儲蓄能量、厚積薄發的再現。
民生問題無小事,民生問題也無易事。民生工程不僅是“經濟命題”,也是“發展命題”,而民生實事也是實力的見證。2018年,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繼續位居全省前列,經濟增速持續上揚;農業增加值、投資、貸款余額、居民收入、數字經濟增速持續上漲,全市減貧人數不斷增加;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越守越牢。“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干實干、后發趕超”,扎扎實實把天水改革開放全面推向深入,才有了投入兌現承諾。
解百姓之困、謀民生之利,不能坐而論道,就得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改革創新的精神,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制度,為民生改善筑牢根基。“三重”、“三一”工作機制,“五個一批”脫貧舉措、“三變”改革等重大行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農村經濟產業革命煥發生機、制造業品質革命鏗鏘聚力。在發展中不斷找到解決矛盾與問題的新方法,就能提升民生的層次和水平。
民生答卷如何,民生答卷成績如何,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天水大地上一張張幸福的笑臉,一個個和諧的場景,就是最好的注解。然而,一切過往皆是序章,成績固然可喜暖心,但是人民對民生改善還有更多更高的期待,未來的民生幸福路還需要用心用情用力一起走。
民生保障是一項系統工程,沒有終點站,只有新起點。翻開新的年輪,天水的各項工作步入新的征程,相信在內生動力持續增強、要素配置能力不斷優化提高、外界對全市市場預期持續看好的關鍵時期,全市干群以極大地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落實好每一項改革舉措、惠民政策,積極回應人民熱盼,定能不斷增強發展信心,為更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