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選擇,就是地球的模樣。”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中國大地上千千萬萬人的行動:90后女孩蔣憶,在長江上日夜巡航,制止非法捕撈,為的就是還江豚一個正常的生存環境;新疆“狼王”楊長生的女兒楊潔,和父親一起養狼8年,用行動發出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倡議;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朱錦,用科技的力量讓環境更加美麗。
近日,由山東衛視推出的全國首檔生態商養成節目《美麗中國》開播。該節目擯棄了以往演講類節目中常用的演講技巧,沒有太多華麗的語言,而是用“綠色發聲人”的真實故事、樸實話語打動人。開播僅一個月時,節目主話題“山東衛視美麗中國”閱讀量就高達6.2億,討論量達23.2萬。
《美麗中國》是對中國環保故事的一次創新講述。以前的環保宣傳,多以新聞報道的形式呈現,這一次環保人的故事第一出現在電視綜藝節目中。比如,首期節目中,野生動物保護志愿者葛玉修200多次前往青海湖,21次去往三江源,11次到達可可西里,拍攝各類野生動物,不僅被人稱為青海湖“鳥王”,也是拍到瀕危動物普氏原羚的第一人,他還給普氏原羚起了個中國名字——“中華對角羚”,并通過呼吁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推動了中華對角羚特護區的設立。這樣的環保故事,不光打動觀眾,讓人落淚,還讓更多的人對江豚這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了認識。
這不是環保工作者的個人秀,而是一次對全社會的環保倡議。通過對環保建設者、倡導者、踐行者的故事的講述,《美麗中國》希望引導更多人加入到生態環保的行列中。除葛玉修、蔣憶這樣的生態環保的踐行者,節目還請到了生態環保領域的建設者,充分發揮生態環保領域先進人物的帶頭示范作用。比如全國“時代楷模”、山東省蘭陵縣代村黨委書記王傳喜,在節目中講述了他帶領村民把代村從“臟亂窮差”的落后村,治理成“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的故事。“治沙先鋒”張立強帶領一家人在毛烏素沙漠植樹造林,36年間種下2850多萬棵樹,治沙面積高達11萬畝。節目中,張立強把父親留下的剪刀傳遞給兒子,將“在沙漠只有種樹才有希望”的理念傳承給了下一代,也傳遞了看節目的觀眾。
《美麗中國》雖然節目理念“高大上”,但可看性仍很強。節目外拍短片優美,演講真實動人,辯論傳遞真知,還使用了虛擬前景等新技術,極大地增強了可看性。“青海湖鳥王”葛玉修演講中,他身后無數的鳥兒飛來,潛水教練谷曉磊的面前是五彩斑斕的海底世界,一只大白鯊沖面而來……節目中虛擬前景等新技術手段的應用,讓觀眾在演播室的方寸間看到了美麗的海底世界、廣闊的青海湖鳥島,美輪美奐的畫面令人對美麗中國心生向往。
如果說節目的環保倡議是一次感性的呼喚,那節目內容則處處充滿科學性,呼吁人們用科學的方法投入到環保實踐中。比如,“綠色發聲人”韓飛帶觀眾認識了青島中德產業園研發的“被動房”,不裝空調即可保持室內溫度舒適;潛水教練谷曉磊則普及了一個科學知識:防曬霜中的羥苯甲酮和對甲氧基肉桂酸辛酯等化學物質會在海水中產生富集作用,導致珊瑚的白化,他還發出了“去海邊請丟掉你的防曬霜”這樣的環保倡議,倡導科學物理防曬。
山東衛視《美麗中國》以“你的選擇,就是地球的模樣”為口號,通過精心的編排和一系列表現手法的創新,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山東衛視貫徹“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節目理念的又一成功實踐,打造了生態環保類節目的成功樣本,對推動生態文明從理念到實踐具有重要意義。(光明融媒記者 韓業庭)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