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久久久_久久新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_日日夜夜精品视频_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首頁 > 娛樂 > 影視 > 正文

網絡紀錄片《中國醫生》:搭起醫患溝通的橋梁

今年春節,突發的疫情來襲,中國醫生群體又一次成為“最美逆行者”。這些天來,除夕之夜告別家人奔赴疫區的新聞在刷屏,被防護口罩勒出紅色印痕的臉龐引發萬千淚目……在這次突發的疫情中,太多醫護人員的真實故事,感動了人們,讓人們對于醫生這個群體充滿了敬意。醫生的日常工作是怎樣的?近期在愛奇藝上線的網絡紀錄片《中國醫生》,不僅是對醫生的慰藉,也讓觀眾看到在一線堅守的醫生們的艱辛與不易,從而搭起醫患溝通的橋梁。

1

說起來,這些年醫療題材的紀錄片作品并不少見,《人間世》《急診室的故事》等都引發過廣泛的關注和討論。相比之下,《中國醫生》的卓異之處,在于它用鏡頭直面了當今中國的醫生群體,忠實且樸素地還原他們的專業態度、情感世界和生命哲學。而這一點,意義非凡。在我們這個每天有2000多萬人走進醫院的國度,對醫生職業的深刻理解應該成為公眾的生活常識。但現實卻是,醫生這個職業群體很不幸地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人們聽慣了將醫生群體推向道德圣壇的詩化語言,也同時聽慣了受各種刻板印象左右的負面評價甚至妖魔化醫生形象的網絡段子,來自高低兩極兩端的話語都變成了認知迷霧,阻礙了人們對醫生職業群體上的理解與認同。醫患矛盾之所以存在,就是理解稀缺、認同薄弱結出的苦果惡果。

《中國醫生》的發力點,是搭建通向醫者之心的理解之橋。穿過白大褂、拗口的專有名詞、復雜的醫療程序的遮蔽,該片努力將醫生還原為內心豐富的普通人。片中,明明有治愈希望卻因無力支付費用而放棄治療的燒傷老人,明明已經沒有治愈希望卻仍對世界歡笑以對的癌癥女孩兒,病房里的人間百態,種種無可奈何,百般愛莫能助,都讓醫生心生千千結,盡管職業習慣支配下他們顯得更加異常嚴肅。從中,人們知道了醫生在不茍言笑的職業性假面之下,在忙累不堪、“壓力山大”的身心狀態之下,有對職業的初心、對病患的真情、對司空見慣的生老病死的深切感受。人們知道了醫生面對患者的痛苦、敏感和脆弱不是情感的黑洞,面對人生的無常、詭譎、苦難,不是冰冷的機器。從增強醫患之間的同情心同理心開始,《中國醫生》找到了正確的創作方向。

2

面對鏡頭,工作在我國六座大城市的三甲醫院的醫生們說出了平時難與外人道的困惑和無力。獨對鏡頭之時,他們才會說出“不怕醫術的瓶頸,但怕人心的瓶頸”“醫生不能跟病人做朋友,投入的感情越多,就會越自責、越難過”這樣的動情之語。片中的這些故事,這些情感流露,也讓我們意識到,對醫者仁心高遠境界的追求,在每一位醫生那里都常常要走過晦晦明明、曲曲折折的心路歷程,各有各的不簡單不容易。

為了還原這種復雜,為了這種復雜取信于觀眾、打動觀眾,《中國醫生》采取了全天候伴隨記錄的方式。這種笨拙而誠懇的方式,也讓我們在片中意外地看到醫生們各自的“心法”:有的困頓迷茫時就去醫院過道反反復復看古今中外的名醫格言;有的努力讓自己和病人都能夠接受生命的易逝和承認醫學的局限;有的為了讓“家屬心里有些安慰”,對職業判斷明知救不過來的病患仍然盡力搶救;有的碰見風險系數高的手術,就自問“如果病人是你的直系家屬,你做不做”的問題來幫助自己做出抉擇。

中國醫生的高光時刻、職業使命、責任擔當,在心緒的細微起伏間,在情感的波動紋路里,被映襯得如此真實、生動,并因此格外動人。(作者:李習文 國防大學副教授)

《光明日報》(2020年02月12日 15版)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