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上海為主的一線戰“疫”勇士、文藝工作者及各界人士自發創作 800余件戰“疫”視覺藝術佳作集中亮相“召喚”美術攝影主題展
匯集以上海為主的一線戰“疫”醫護人員、志愿者,文藝工作者及各界人士自發創作的800余件戰“疫”視覺藝術佳作,“召喚”——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美術、攝影主題展今起在中華藝術宮揭幕。
主題展由上海市文旅局、上海市文聯等共同主辦,展品從超過1.3萬件作品中遴選而來,其中美術作品250余件,攝影作品480余幅,民間藝術、雕塑、裝置等形式的藝術作品70余件/組。所有作品均為原創新作,80%是首次向公眾亮相。
昨天記者先睹預展現場,連日來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各行各業的精神風貌,尤其是一線醫護人員和志愿者用不同視覺藝術形式真實記錄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人物形象的作品,無不通過藝術語言起到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重要作用。
寬18米、高2.2米的巨幅畫作《召喚》是上海美協新近邀請20余位老中青畫家共同創作的。畫幅每6米一組,分成三組,全景式再現戰“疫”人物群像,如逆行馳援的白衣天使,爭分奪秒建設“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筑工人,堅守崗位、保障后方的快遞小哥、出租車司機、社區工作者等等,畫作凸顯出萬眾一心、堅不可摧的力量。
這類為展覽量身“定制”的巨幅作品共有十多件,予人撲面而來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例如,寬4米、高3米的行書長卷六聯幅《上海支援湖北醫務人員英雄榜》,是上海青年書法家張豐連續18個小時書就的,與之呼應的引首章“醫者仁心”,則出自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韓天衡的創作。寬3.42米、高2.15米的版畫《2020不能遺忘的瞬間》,是陰佳的作品,以黑白木刻銘記143個戰“疫”片段。
在“召喚”這一共同主題下,此次展覽將不一樣的視覺藝術形式有機融合布展。人們不僅能看到較為熟悉的國畫、油畫、漫畫等抗疫佳作,還能一睹好些略顯小眾的藝術門類。寬4米、高1.6米的四聯畫《向心力·中國力量》,是李守白采用布面油畫結合剪紙雕版工藝制作而成的,可謂剪紙這門“微藝術”鮮見的“大手筆”,以武漢地標黃鶴樓所置身的從暗到亮的天色變化,象征國內疫情漸被擊退的這樣一個值得銘記的過程。色彩明快的一幅《守住防疫大門》,是金山農民畫,表現的是住宅小區應對疫情實施封閉式管理時井然有序的場景,它的作者是非遺傳承人季芳。500多個與真實口罩大小相當的鋁“口罩”,甚至織成了名為《罩》的一件裝置藝術作品,很是引人注目。這件作品寬7米、高4米,出自畫家丁設的跨界作品,就像一張大網,象征著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共同阻擊這次疫情,金屬材質則愈加傳遞出那份堅韌。
與眾多藝術創作穿插在一起的,更有一幀幀承載重要信息的照片,用影像和文字圖說方式匯集成故事集。它們多角度、全景式再現太多真實的感人畫面,定格勇敢與悲喜交織、犧牲與奉獻共存的場景。它們的作者,不僅有專業的攝影工作者,還包括一線醫護工作者、廣大志愿者等。感動過太多網友的那張《落日余暉下的瞬間》就被放大制成頂天立地的帷幕,懸掛在展墻上:80多歲的病人與20多歲的醫生,抬頭面朝太陽的方向,金色的陽光灑在他們身上,前方坦坦蕩蕩,身后的影子斜斜長長,這一幕場景仿佛預示著,撥開病毒的陰霾,陽光就在前方。從這些影像中,人們還能看到醫護工作者摘下口罩的笑容、干皺卻美麗的手、在機場與親人依依不舍的告別、對哇哇大哭的4歲女兒的撫慰……很多畫面展示的是“逆行者”作為普通人的一面,以及發生的小故事,點點滴滴,卻總能直擊觀眾心頭最柔軟的部分。
(首席記者 范昕 記者 葉辰亮攝)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