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久久久_久久新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_日日夜夜精品视频_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首頁 > 首頁 > 健康 > 正文

貴州印江依托豐富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生態產業

貴州省印江縣林木繁茂,森林覆蓋率達69.86%,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生態產業是印江的一大特色。近年來,該縣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等模式,重點發展以林菌、林藥為主的林下種植,以林禽、林畜、林蜂為主的林下養殖,合理開發特色產品,發展森林景區體驗游,讓森林釋放出更多綠色紅利。

秋日,記者來到群山環抱、層巒疊翠的貴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近年來,印江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靠山吃山換活法,植綠護山,讓果山添綠、茶山增效、林山釋能。目前,印江縣利用森林資源總面積達5萬畝,林下養殖1萬畝、林下產品采集加工1萬畝、森林景觀利用3萬畝;林下經濟產值突破10億元,帶動1萬戶3.2萬人增收。

果山添綠

“吃奈李,說愛你,合水符家溝有‘李’的故事!”

今年8月,隨著印江融媒體中心“文軍扶貧·走進田間地頭”欄目推介,合水鎮符家溝村的奈李進入人們的視野,清脆可口的奈李被消費者一搶而空。

“沒想到賣得這么快!這堅定了大家的信心!”看著果農收獲種植奈李的第一桶金,符家溝村黨支部書記楊云富喜出望外。

合水鎮符家溝村地處大山深處,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全村777人,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32人。近年來,村里八成以上勞動力常年在外務工,土地無人耕種,九成撂荒。

撂荒山地誰來種?種什么?怎么種?

2017年春,經過外出考察學習和村組會議討論,符家溝因地制宜,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項目,采取“村集體經濟組織+大戶”發展模式,集中連片種植近千畝奈李,為荒山添上新綠,讓農戶增收有了新希望。

經過三年精心管護,今年,符家溝千畝奈李六成掛果。一顆顆香脆可口的奈李掛滿枝頭,讓人垂涎三尺。加之縣里的宣傳推介,一時之間,符家溝奈李火了起來。

“種植奈李,既讓荒山變綠,又增加了經濟收入。”楊云富說,今年奈李收獲季,進村采摘奈李的游客絡繹不絕,10萬斤奈李收入就達60多萬元。

“開荒開到天,種地種到邊,春種一大坡,秋收一小籮”是昔日昔蒲村的寫照。近年來,該村圍繞“山上綠色屏障、山中經果飄香、山下美麗鄉村”目標,持續實施退耕還林項目,貧瘠的荒山變成了生機盎然的綠色產業園。

如今,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成為昔蒲村的現實寫照。昔蒲村黨支部書記田井付說:“目前,全村有以柑橘為主的經果林3500多畝,年產值1500多萬元,人均年增收1000多元。”

符家溝荒地上種奈李綠了山,昔蒲村石旮旯種柑橘富了民,這是印江推進綠山富民工程的生動實踐。印江林業局負責人表示:“既要百姓富,又要生態美。綠色是印江可持續發展的不褪底色。”

“十三五”以來,印江縣以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為契機,結合低產低效林地改造、石漠化治理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發展特色林業產業,既讓大山蓋上“綠被子”,又讓群眾鼓起“錢袋子”。

目前,該縣已發展竹子、茶葉、花椒、柚、桃、李、柑橘等林業產業21萬畝,石漠化治理人工造林5.6萬余畝、封山育林30.99萬畝,涉及全縣17個鄉鎮286個村。

茶山增效

9月2日早晨,合水鎮白元村蔡家坡村民吳朝梅如往常一樣,帶上農具、踩著露水,走進一片茶葉基地采摘茶青。吳朝梅說:“這段時間采茶,最多一天可收入200多元。采茶時間長收入就多。往年這個時候早就沒有茶青收了。”

兩年前,合水鎮白元村150余畝茶園受市場、技術、資金等因素影響,茶青下樹率不高,平均每畝收入不到1000元,茶農無心管護,茶園逐年棄管。

2018年冬,印江匯浦茶業公司落戶合水鎮,接過白元村茶園管護的“綠色接力棒”。經過一年多的精心管護,老茶園煥發出新生機。

“今年僅白元村的茶園收益每畝就將近3000元,群眾采茶收入比以往多一倍以上,應該說是一個量和質的改變。”印江匯浦茶葉公司總經理向瑜告訴記者。

白元村茶產業提質增效只是印江匯浦茶葉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茶產業的一個縮影。除此之外,公司還覆蓋帶動合水鎮合水村、大昔村和板溪鎮勤豐村等9個村發展1500畝茶園提質增效,每年支付群眾務工費和采茶費就達120萬元。

走進茶葉生產車間,濃濃的茶香撲鼻而來,10余臺機器開足馬力忙著加工秋茶。

“今年加工沒有停站,茶葉下樹率提高20%以上。”向瑜說,公司采茶方式實行“機械采+人工采”相結合,加之貴茶集團的訂單和宏源茶業公司的帶動,市場打通了,銷售不用愁。

時下,正值秋茶采摘加工的關鍵時段。走進印江纏溪鎮湄坨村、洋溪鎮蔣家壩村、新寨鎮團山村等地,記者看到,茶葉采摘、加工一派繁忙。

印江茶葉發展中心辦公室主任喬渝潔介紹,今年該縣茶葉下樹率提高了30%,主要得益于茶葉機器化程度提高、全縣茶葉加工點調優、采茶技術培訓和訂單產品的助力。

目前,印江縣已經形成龍頭企業引領、區域中心企業帶動、專業合作社參與發展的茶產業良好格局,推進產品統一包裝、統一標準、統一品牌、統一價格、統一營銷,實現了龍頭企業100%收購中心企業茶葉初加工產品,中心企業100%收購大戶茶青,促進茶園管護率達到100%。

林山釋能

在印江縣合水鎮高寨村,松木林下,工人們正忙著整理土地上的雜草。基地負責人何昌明告訴記者:“去年在樹林下試種冬蓀26畝成功了,今年我們繼續種植。”這里森林覆蓋率達82.6%,海拔在850米至1250米之間。林間常年霧蒙蒙的氣候環境,非常適合野生菌生長。

去年3月,經多方考察和論證后,高寨大坡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依托當地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仿野生栽培26畝冬蓀和林下養雞2000多羽,提高了林地產出,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

這幾天,纏溪鎮冷水溪村樹林里長滿密密麻麻的冬蓀蛋,豐收在望。村黨支部書記敖陽說:“出菇好,長勢好,10月份就可采收上市。”

今年初,纏溪鎮冷水溪村借助貴州科學院技術支持和資金扶持,利用林地資源發展林下仿野生栽培冬蓀100畝、野生冬蓀保育區900畝。目前,該村正在籌備向群眾推廣林下栽培技術,鼓勵和引導村民利用自家林地栽培食用菌。

與合水、纏溪不同的是,羅場鄉坪窩村在保護林地資源的同時,利用天然林地資源,建成占地3萬多平方米的大型真人CS野戰基地,發展林下旅游項目,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

今年8月1日,坪窩村大型叢林真人CS基地對外開放,寧靜的山林熱鬧開來,成為人們避暑打卡理想之地。游客楊海波說:“既涼爽,又能體驗刺激的叢林穿越作戰,裝備和戰場模擬都很到位,很過癮。”(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新偉 通訊員 左禹華)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