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季,長江沿岸氣候宜人。湖北黃梅縣大河鎮袁夫稻田、苦竹鄉青山綠水采摘園、五祖鎮火龍果園等鄉村旅游地熱鬧非凡,來自武漢、江西、安徽等地的游客都來體驗鄉村生活。
“這些都是產業扶貧結出的果實。依靠產業發展壯大,不僅能‘輸血’,還能‘造血’。”黃梅縣委書記馬艷舟介紹,近年來,黃梅縣將產業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把政府、市場主體與貧困戶捆綁在一起,實現“項目跟著能人走,能人帶動眾人富”。
能人返鄉喚醒沉睡鄉村
“在基地務工第二年,我家就脫了貧。”脫貧戶程渡生在五祖火龍果園除草,一臉歡喜。“果園一建成,我就來務工了,一天能掙100元,還能照顧家人。”
2016年,五祖火龍果園負責人魏宜華回到五祖鎮流轉土地260畝,投資2600多萬元建起火龍果基地。他的基地優先錄用殘疾人,每年為附近村近百名村民創造工作機會。
近年來,黃梅大打“鄉情牌”引回800多名能人返鄉發展產業。“隨著越來越多能人返鄉,我們著眼長遠,加大能人創業服務力度,重點在水、電、路、土地、人員、資金等方面優化服務。”黃梅縣縣長劉欲曉說。
縣里出臺政策,要求相關職能部門從用地、金融、用水、用電、基礎設施配套、政策性資金安排等方面,對能人回鄉創業項目給予優先安排,讓項目跟著能人走;實行能人回鄉簽約項目跟蹤服務制、全程代辦制,在政務服務中心增設專門服務窗口,推行網上辦理、全程幫辦,提供創業指導、創業培訓、工商稅務咨詢、創業項目推介、創業貸款等“一條龍”和“一站式”服務;建立能人回鄉項目聯審聯批機制,成立工作專班,及時啟動預審,從環評、土地、規劃、水土保護等方面提出評審結論。2019年全縣能人返鄉實際投資額達到20億元,讓2.7萬貧困人口就近就業。
謙益農業創始人李明攀回到黃梅,探索推廣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劑的“三不”有機稻生態種植模式,讓大米有機化、高端化,利用電商平臺聯結農戶與客戶,產品價格增長近10倍。袁夫稻田創始人袁勇剛,從種植有機稻到建設火車餐廳、星空帳篷、田園咖啡廳、大米體驗中心,將基地建成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
能人返鄉,帶動產業。在北部山區,依托龍成油茶公司等建成5萬畝油茶基地,依托萬果食品公司建成2萬畝加工型紅薯基地,依托紫玉藍莓加工項目建成2萬畝藍莓基地,依托黃梅禪茶項目建成2.2萬畝茶葉基地;在中部湖區,依托康宏糧油公司等龍頭企業重點發展稻蝦綜合養殖、水產品養殖加工等扶貧產業,新增標準化水產養殖基地5萬畝,發展蝦稻共作綜合種養基地28萬畝;在南部沿江地區,加大蔬菜產業的扶貧力度,發展設施蔬菜近5萬畝。能人返鄉興業,喚醒了“沉睡”的鄉村,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領路人。
激發鄉村發展內生動力
2009年,返鄉能人王天壽回到童寨村流轉6000畝林地,成立湖北紫玉藍莓科技有限公司,種植藍莓。經過10余年發展,童寨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藍莓村”,每年帶動村里百余人增收。
近兩年,紫玉藍莓科技有限公司探索出土地流轉得租金、基地就業得薪金、委托經營得酬金、超產提成得獎金、訂單生產得訂金的“五金扶貧”模式,激發出貧困戶的動力和鄉村發展的活力。
童寨村4組貧困戶劉松青2015年開始在基地務工,由于技術熟練、工作負責,2018年,劉松青成了基地的管理人員,管理160多畝藍莓。“家里4畝地都流轉給了公司,一個月有2700元的固定工資,再加上委托經營、超產提成的獎金5000元,一年能掙3萬多元。”說起眼下的日子,劉松青樂呵呵的。
“通過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讓貧困戶主動脫貧增收,才能鞏固脫貧成果。”黃梅縣副縣長費軍廣介紹,龍成、瑞坤、謙益等百余家市場主體,正在探索發展模式,通過打造觀光農業綜合體,逐步形成“三產融合+脫貧攻堅”的產業發展新格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柳 潔 通訊員 胡 融)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