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連鎖餐廳“胖哥倆肉蟹煲”北京兩家分店被曝出其承諾現殺的活蟹實為隔夜死蟹,過期、變質的土豆二次加工后繼續上桌,提前煮熟的肉品即使變味也會留到第二天繼續賣,清洗土豆、雞爪的水槽一天都不換水,廚師烹飪時大多不按規范佩戴工作帽,有時還會將鍋勺直接放在灶臺上……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但一段時間以來,已有多家餐飲企業因食品安全問題“翻車”。此前,“小龍坎”火鍋店、“蜜雪冰城”奶茶店、“華萊士”快餐店、“楊國福”麻辣燙店、“大潤發”超市等,都曾因食品安全問題被罰。餐飲業頻頻曝出“問題后廚”“黑暗食材”問題,對消費者的胃無疑是“不可承受之重”。
畢竟,一家餐飲企業在食品安全方面出問題,表面的腐壞可能是食材不夠新鮮、衛生,深層次的“腐壞”則可能源于采購環節以次充好、加工環節不夠規范、后廚管理不達標及商家的良心。 守護食品安全底線,一靠自律,二靠他律。提供新鮮優質的食材、配備完善整潔的設施、要求規范嚴謹的操作,往往意味著更高的金錢成本、人力成本以及科學高效的管理和制度。這些都對“店家自律”的堤壩有較高要求,一旦放松,讓不合規、不守法的“泥石流”沖進后廚,就會卷走消費者的信任和店家口碑。
他律,不僅更靠譜,而且是一種必須。早在2015年,原國家食藥監總局便在全國推廣餐飲業“明廚亮灶”行動,引導餐飲服務提供者通過透視明檔、視頻顯示、隔斷矮墻、開放式廚房等多種形式,將餐飲服務關鍵部位與環節置于消費者眼皮子底下。“明廚亮灶”的初衷不難理解——陽關是最好的防腐劑,餐飲行業防“腐”也是這個道理。
然而,從時不時曝出的“記者臥底調查”情況來看,當前不少餐飲服務單位的“明度”還不夠高;有些已經實施“明廚亮灶”的餐飲企業,也存在設置不透明擋板、遮擋攝像頭、錄播代替直播、設備“黑屏”等問題,制作外賣餐飲的后廚更是重災區。
餐飲業進一步“防腐”還得靠“陽光”,應該善用互聯網手段,將“陽光”引進后廚,讓食品存儲、加工等環節實時呈現在消費者眼前;監管部門也要逐步消除盲區,實施全覆蓋、全鏈條監管。等哪天“明廚亮灶”成為餐飲企業的標配,隨時經得起消費者監督,食品安全指數會高很多。 (新華社評論員)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