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濫的廣告彈窗已成為網絡世界的“牛皮癬”,隨時可能跳出來霸屏,令人不堪其擾。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工信部啟動為期半年的專項整治行動,對用戶投訴較多的“彈窗信息標識近于無形、關閉按鈕小如螻蟻、頁面偽裝瞞天過海、誘導點擊暗度陳倉”等違規行為進行集中整治。
其實,在此之前,工信部進行過多次整治,效果不錯。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App開屏彈窗信息投訴量環比下降50%,使用量前100位的App開屏信息難以關閉問題發現率由69%下降到1%,而利用彈窗誤導用戶點擊跳轉第三方頁面問題同比下降80%。
不過從用戶實際反饋來看,每次整治過后,還是有不少關不掉的廣告彈窗會“死灰復燃”,成為困擾用戶的頑疾。
一些App冒著被查處的風險與監管部門玩貓抓老鼠的游戲,是因為利益太大,難以割舍。據統計,某些App開屏、彈窗類廣告帶來的收入,高達其總廣告收入的80%。
這就不難理解,明明社會反對聲音很大,社會評價很低,監管部門的整治行動一輪又一輪,但仍有一些App想盡辦法鉆空子。他們小動作不斷,比如提高彈出頻率、偽裝關閉鍵;將關閉標志被刻意縮小,難以找到,甚至沒有關閉標志;更有甚者,給用戶布迷魂陣,設置多個假的關閉按鍵,點下去是網頁鏈接,成為流量變現的“助力者”。
對于這樣的情況,常態化治理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芭Fぐ_”的特性,是在與監管的拉鋸戰中尋找生存空間,監管硬一點,他們就往后退一點,監管松一點,他們又蹦達出來。如此,監管就需要維持制度的剛性,隨時監測App的舉動,及時有效地應對。
這種常態化的監管,需要和App用戶密切配合,鼓勵更多用戶積極監督App。目前對廣告彈窗的監管主要依賴用戶舉報,然而大多數用戶并不知道如何舉報,且有些彈窗難以找出源頭,很難實現高效監管。雖然工信部設立了舉報受理平臺,公布了舉報電話,也開發了相應的客戶端,但對普通用戶而言,要跨越不同平臺舉報,是一件稍顯繁瑣的事情,除非確實深受其害,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忍氣吞聲。一些App之所以屢教不改,無非是賭用戶不愿意較真。那么,監管部門應該想想如何讓舉報更加方便,用戶有了方便快捷的舉報通道,舉報熱情自然會高很多。
或許,什么時候用戶舉報像網購打差評一樣方便了,彈窗廣告也就銷聲匿跡了。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