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久久久_久久新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_日日夜夜精品视频_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首頁 > 首頁 > 評論 > 正文

魏作磊:盲目追求制造業比重穩定不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建立強大的現代化制造業體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物質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但是,在技術革新突飛猛進、產業分工日益深化和經濟區域(全球)一體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制造業強大不再體現在總量規模和比重數字表面上,而是體現在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和全球價值鏈治理能力上,具體則表現為對制造業關鍵技術、核心部件和品牌質量的把控能力上。盲目追求制造業比重穩定既不符合產業結構演進的普遍規律,也不符合制造強國和質量強國發展的邏輯要求。

制造業比重下降是產業結構演變的普遍規律

二戰以來,主要發達國家都經歷了制造業比重下降的產業結構演變過程。根據聯合國統計司的數據,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加拿大和日本等七國制造業增加值比重2019年比1970年平均下降了12.8個百分點。制造業比重下降并不意味著制造業的重要性降低,它本質上是產業分工和產業組織發生深刻變化的外在表現形式。

20世紀前半期,福特制是全球制造業的典型生產組織模式,其特征是機械化、自動化、標準化形成的大規模流水線作業,制造業企業往往是“大而全”,內部既包括研發、生產、銷售、售后服務等基本活動,也包括人事、財務、物流、后勤等輔助性活動,由于這些部門都同屬于一個制造業企業,它們創造的價值以及涉及的從業人員自然也就統計到了制造業。1970年代以來,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導致的國際投資貿易環境復雜多變以及以計算機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全球市場瞬息萬變,消費需求日趨多樣化,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商務活動日益復雜化,柔性生產方式代替福特制成為制造業的主要生產組織模式。

在柔性生產方式中,企業不再像傳統的福特制那樣包攬整個生產過程,而是將資源集中在核心技術、關鍵部件和品牌建設等核心能力上,把對生產本身不具有戰略影響的業務活動、零部件生產和輔助性服務職能外包給獨立公司完成。服務外包在提高服務效率的同時,由于外包使得原來制造業內部一些服務部門得以獨立形成新的服務部門,這也就在統計上提高了服務業就業和產值比重(進而降低了制造業比重)。雖然制造業比重下降了,但是制造業生產效率和競爭力卻因此得到提升。目前,全球頂尖的制造業企業無不是通過控制產業鏈的核心技術、關鍵部件和品牌等來實現對整個產業鏈的掌控的。

服務業比重上升是消費升級與產業升級的必然要求

1950年代以來,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開始步入服務經濟即服務業增加值(就業)超過50%的時代,并且隨著制造業比重下降,服務業比重普遍保持了上升趨勢。即使以制造業聞名的德國和日本,其服務業比重也都達到了70%的水平。服務業比重上升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產業結構升級和社會文明進步的必然要求和表現形式,它不是服務業對制造業的簡單替代,而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表現形式。一方面,隨著收入水平提高,人們的需求結構將由衣食為主的基本必需品向滿足住用的高級必需品轉變,繼而向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休閑娛樂、健康養老等更高級的非物質精神文化產品轉變,這一過程將吸引勞動力向服務業轉移,服務業將得到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本質上是技術進步、分工深化和專業化水平提高的結果,技術進步和分工深化導致制造業生產鏈條不斷延伸、中間產品種類不斷增加、交易的復雜程度和差異性日益增強,這些變化將從多方面促進服務經濟繁榮:①企業為應對日益復雜的交易環境會產生更多新的服務需求;②分工深化帶來的專業化生產水平提升促進了專業知識積累,人力資本服務需求增加;③隨著市場交易日益復雜,為協調、管理和監督市場運行所需的公共社會服務等會快速增長。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所需人力資本有賴于發達的服務業

人力資本是制造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關鍵生產要素,也是制造強國和質量強國的核心支撐。實踐經驗表明,人力資本積累離不開發達的公共社會服務業,它不僅為實現社會公平提供保障,也是人力資本積累的源泉。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社會公平的起點會水漲船高,政府用于保障社會公平的公共支出不斷上升,公共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會不斷上升,這是現代服務經濟社會的一個本質特征,也是人類社會文明程度提高的標志。

固守制造業比重穩定不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

根據聯合國統計司另一組數據,2019年中國制造業占GDP比重為27.9%,超過七國集團的平均值13.5個百分點,服務業占GDP比重為53.4%,與七國集團平均值比有21.6個百分點的差距。從發達國家普遍經驗看,中國制造業比重仍有下降空間,而服務業比重上升空間更大。另外,從現實需求來看,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也是破解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突出矛盾的根本出路。首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人們的消費需求結構將由滿足衣食住用的物質需求不斷向服務類消費升級,加快生活服務業發展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保障。其次,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突出表現是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被人“卡脖子”,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不高,背后深層次因素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短板造成的制造業分工發展落后和專業化協作水平低,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動價值鏈攀升機制尚未充分發揮作用,加快建立完善的現代生產服務業體系,推進服務型制造是實現制造強國和質量強國的根本出路。再次,從當前中國面臨的社會矛盾看,教育培訓、醫療衛生、工作就業、社會保障等領域問題比較突出,加快公共社會服務業發展是破解當前突出社會問題,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抓手。

提高專業化水平,打造核心競爭力

實踐經驗和現實需求表明,推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應機械地追求制造業比重穩定,各級地方政府應以更高的格局和長遠的眼光謀劃產業發展思路,錨定優勢產業,提高專業化水平,打造核心競爭力。

首先,要樹立產業鏈和產業生態的戰略觀念,摒棄制造業與服務業對立二分法的落后思維,跳出數字比重陷阱,深刻認識到在現代產業體系中,制造業(以及農業)與服務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關系,制造業比重下降、服務業比重提高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它不是服務業對制造業的簡單替代,而是分工深化、專業化水平提升和制造業服務化的必然結果,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表現形式。貫徹落實制造強國、質量強國戰略,應將重點放在核心技術攻關、關鍵零部件突破、品牌塑造和服務質量提升以及全球價值鏈治理的主導掌控能力上。

其次,以產業深度融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抓住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機遇,重點圍繞制造強國和質量強國戰略需求,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生的網絡效應、規模經濟和強大的正外部效應,著力提高服務業專業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推進服務業與制造業(農業)深度融合,通過制造業服務化和數字化賦能提高創新能力,補齊短板,延伸長板,占領產業鏈制高點。

再次,加快公共社會服務業發展。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公共社會服務業發展,針對當前突出的社會矛盾,著力提升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公用事業等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資本保障環境。

作者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濟貿易學院教授、廣東省第三產業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8BJY177)的階段性成果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