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教育培訓、美容美發、體育健身等多個領域,因商家停止服務、中止經營甚至關門停業,部分地區預付式消費矛盾頻發,成為消費糾紛的“重災區”。寧波預付式消費現狀如何?糾紛高發原因何在?該如何為預付式消費加上“安全閥”?記者進行了調查。(8月30日《寧波日報》)
預付卡侵犯消費者利益的問題由來已久。隨著疫情防控的需要,疫情之下的預付卡出現了更為普遍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減少人員集聚,到教育培訓、美容美發、體育健身場館的人員在減少,一些經營者遭遇了“生意寒冬”。生意慘淡了,有的關門謝客,有的關門停業,已經充值了預付卡的市民遭遇了“無處消費”尷尬;其二,雖然一些商家也在正常營業,但消費者從自身安全考慮,從疫情防控大局考慮,減少了出行,沒有按照約定的時間消費”,而按照當初簽訂的協議,“沒有消費完的資金”就自動清零了。
預付卡是預付式消費的載體,分為多用途預付卡和單用途預付卡。前者由專營機構發行,可跨地區、跨行業、跨法人使用,由人民銀行監管;后者由商業主體發行,只能在該企業或同一品牌連鎖商業企業購買商品、服務。單用途預付卡在商品類和服務類交易中廣泛存在,是監管難點。出現問題的預付卡多屬于后者。而且,維權的難度相當大。比如,商家已經關門停業了,已經跑路了,消費者拿著預付卡找不到商家,也就不能繼續消費和享受服務了,“卡里的錢”變成了沒有意義的數字;比如,起初辦理預付卡的時候,與商家簽訂了“消費協議”,清清楚楚寫明了“消費的時間”,有的需要一月消費完,有的需要兩月消費完,有的需要半年消費完,否則就“自動清零”,而商家并沒有“不予接待”而是消費者“沒去消費”。表面上看這都是“消費者的錯”,而本質上屬于無奈的結果。
鑒于疫情導致的“預付卡問題糾紛”越來越多,有必要給這種糾紛一個最權威的說法。無論任何情況,疫情防控都成不了躲避“預付卡問題”的擋箭牌。對于商家而言,生意蕭條甚至是生意倒閉,都是不幸的事情。但是,這種不幸不是消費者造成的,因此,商家必須退還消費者“沒有消費完的資金”。而對于“過期作廢”的預付卡資金,則需要理智面對,受到疫情影響,預付卡里的資金沒有按照約定的時間消費完,是社會環境造成的,并非是消費者“故意不履行約定”導致的,這個時候就不能以“消費者沒有履約”為由,將“沒有消費完的資金”清零,應該實現“延續使用”
預付卡的游戲規則,不能由商家說了算。對于疫情防控出現的“預付卡新問題”需要有關部門“用心解決”,需要從法律層面、情感層面、規則層面、維權層面給個權威的說法。預付卡的“坑”別拿“新冠疫情”來填。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