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目標,按照“政治上保證、制度上落實、素質上提高、權益上維護”的思路,創新構建人才培養制度體系,為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在改善民生、促進就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等各方面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民營企業在資金及人才等方面的短板日益突出。企業家精神與工匠精神融為一體、實現耦合驅動,將為民營企業突破自身短板、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企業家精神是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領航燈”。
戰略遠見。企業家是企業戰略的設想者和制定者,企業家的價值觀和戰略遠見決定了企業發展的方向和成長的空間。企業家精神是市場經濟中配置社會生產要素的重要精神力量,在企業生產的價值鏈上起決定性作用。
資源組織。民營企業家是企業資源的組織者,也是企業風險的承擔者。他們為企業爭取和協調各方資源,同時也是勞動力組織者。企業家和員工在勞動相關的法律框架內協調平衡關系,協調勞動力成本、勞動所得和企業發展資本積累、擴大再生產的關系。
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企業的價值觀,其起源于企業家的價值觀,是設立企業愿景和制定企業使命的基礎。企業文化在員工招聘、培訓、績效考核等人力資源實踐中接受、強化和發揚,將最初的企業家精神以價值觀的形式經過企業文化的建設與傳承,為企業發展奠定精神理念的基石。
民營企業邁向新征程,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勞動者,讓工匠精神發揮“加速槳”的作用。
精細專業。企業永續經營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要求民營企業在選定的細分市場上做到專業極致,產品精細,業務技能突出,要形成“文化、制度、教育、技藝”四輪驅動的工匠精神踐行、創新、傳承模式。
質量保證。工匠精神對于企業來說是一種戰略選擇,一家企業要實現基業長青,過硬的產品質量是根本保證。只有將質量控制落實到每一個生產環節上,并持之以恒地堅持、改進和完善,企業成長才能有堅實的根基。
品牌建設。民營企業在以工匠精神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注入優良品德的企業家精神,雙輪推動,建設企業良好品牌,在堅實的質量基石之上,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注入品牌基因。
工匠精神與企業家精神耦合驅動,增強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政府引導,加大職業教育培養力度,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受傳統觀念影響,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長期被矮化,這從源頭上制約了民營企業,尤其是勞動人口密集型民營企業的成長潛力。
加強校企合作,為民營企業輸送優秀技工。政府、應用型高職院校、民辦職業院校與中職技工學校需要面向市場,以就業為導向。企業更了解市場走向,培養出的學生更符合市場實際需要,培養方式及專業設置能夠緊跟市場步伐。通過借鑒德國的“雙元制”教育培訓理念,將“雙元制”職業教育本土化。
組建企業培訓中心,培育復合型工匠。對新招聘入職的員工安排崗前培訓,進行企業文化宣傳與企業核心價值觀培育。對在職員工要進行定期崗位技能培訓,更新專業知識,學習最新技能,在技能培訓中貫穿企業文化建設。對中高層管理人員,除了提升管理技能與管理水平,還要從管理提升角度將工匠的品德與企業價值觀進行深度融合。
工匠精神的培育應與“專精特新”戰略相結合。“專精特新”是民營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要求民營企業做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創新化,與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相吻合。這就意味著,民營企業更應該貫徹和弘揚工匠精神,腳踏實地,走“專精特新”之路。只有堅持工匠精神,確保產品質量,才能成為所在行業的佼佼者;只有堅持工匠精神,才能專注于細分領域的事情,不斷追求精益求精,在細分市場中脫穎而出;只有堅持工匠精神,才能在做好分內工作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推動行業技術進步。
(作者為山東管理學院副教授、山東省總工會工匠理論研究院研究員)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