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久久久_久久新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_日日夜夜精品视频_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首頁 > 首頁 > 評論 > 正文

錢糧虧空:康乾盛世背后的危機

清代康雍乾三朝,因政治、經濟與文化繁榮、國力強盛,時人將這一時期譽為“康乾盛世”。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強盛的清朝中國,隨著一場鴉片戰爭的失敗,成了西方列強角逐的獵場。那么,清朝的盛世是如何轟然崩塌的呢?盡管我們習慣于將康乾盛世的終點標記在乾嘉之際,在回顧與反思中國落后于西方世界的原因時,注意到了專制政治對人們思想的鉗制,閉關自守限制了時人的眼界,以及老年皇帝的固步自封、盲目自大,權臣和珅貪贓枉法對官僚隊伍的影響等,但這些都屬于歷史進程中最易被人看到的政治腠理,而錢糧虧空作為財政體制及制度上的一顆毒瘤,它已經侵入了國家的肌膚,伴隨盛世的光環如影隨形,是盛世中潛在的隱患。從清朝處理錢糧虧空案的過程來看,其政治節點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康雍、乾隆,以及嘉道;在這個縱向的過程中又并行著清查過程和追補過程。因錢糧虧空涉及國家吏政、財政、權力與制度等,對其過程的考察或可為我們提供一些帶有全局性的思考。

康雍時期錢糧虧空的“肆虐”與治理

在中國歷史上,康熙皇帝以其守成兼創業的歷史功績摘取了“千古一帝”的桂冠,然而,在“杰出君主”的光環下,由其推行的寬仁政治中的非理性因素甚或錯誤往往被忽略掉了,官僚政治體制下慣于滋生的弊癥也被淡化了,而對清朝國家的財政進行侵蝕的錢糧虧空案,正是從康熙中期開始形成蔓延的態勢,在康熙后期更是呈現出不可遏制的勢頭。盡管康熙朝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管理與懲治措施,但是全國各省“屢以虧空見告”的現象,以及由此滋生的官場腐敗也成愈演愈烈之勢。從康熙朝揭出的虧空案來看,無論是倉谷還是庫銀虧空,大多發生在軍需、賑濟、南巡等國家重大活動期間,虧空的原因又都與籌集經費有著直接的關系。但是,有關虧空的具體狀態、虧空的原因,以及官員應該承擔的責任等都在康熙帝“概從寬典,不便深求”的寬松政治環境中被模糊處理了,官僚政治中的腐敗也大都被悄然遮掩了。

雍正帝繼位,迎接他的除了合法性危機之外,便是錢糧虧空案的不可勝計。虧空錢糧的數額高達二千萬兩左右。而虧空勢態的嚴重性,也超出了時人的想象。雍正朝政治向以嚴猛著稱,而清查虧空更是猶如一場政治颶風,將所有的官員卷入其中,其手段之厲,尤其表現在追賠上。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最終在追繳虧空錢糧上取得成效的,卻不是政治手段的嚴猛,而是通過耗羨歸公的制度改革,以歸公的耗羨銀兩彌補了占虧空總量絕對多數的“無著虧空”。

從表面看,在康熙與乾隆各自六十余年開疆拓土的業績面前,雍正朝十三年的統治似乎相形見絀。其實不然。如果沒有雍正帝的系列改革就不會有自康熙到乾隆的繼往開來。沒有雍正帝的鐵腕反腐,更不會有國家開創盛世的政治環境。特別是雍正帝針對錢糧虧空所進行的官場官風的整飭,致“世風丕變。”因此,雍正朝的十三年是成就康乾盛世的重要時期,而其中在反腐治吏上最大的舉措,莫過于清理錢糧虧空。

乾隆時期,伴隨國家盛世走向高點,錢糧虧空及其腐敗卷土重來

從乾隆初政的政治環境看,的確少有虧空案的發生。然而,貪腐歷來是無孔不入地沖擊著官場,錢糧虧空隨著乾隆初政的某些“寬縱”措施,在短短十數年后再度成為清朝財政上的一顆毒瘤,在雍正朝被嚴厲打壓下去的錢糧虧空案在各省泛濫開來。而權力的牢籠一旦被打開,便難以抵擋利益的誘惑,吏治腐敗的現象開始反彈。乾隆帝執政不過十一二年的光景,便發出“近來侵貪之員比比皆是,或由水懦之失”的感嘆。至乾隆中后期,錢糧虧空更是演變成由總督與撫藩等封疆大吏婪索侵欺形成的腐敗大案。事實上,乾隆帝一向殺伐果斷,在對待錢糧虧空的歸補上,乾隆帝的執行力度一如雍正朝,不但限期賠補,且獨賠、分賠、代賠皆力行不悖。但是,在雍正帝實施了耗羨歸公的改革后,乾隆朝將彌補虧空的錢糧來源放到了養廉銀上。除了獨賠之外,以攤扣闔省官員的養廉銀滿足數額巨大的分賠銀兩。更為嚴重的是,為了懲罰官員的過錯,對高級官員實施罰繳養廉議罪的措施,罰銀動輒幾萬兩。而攤扣與罰繳養廉銀的直接后果是多數官員的養廉銀在半俸以下,議罪官員的養廉銀往往就是負數。

但官員絕不會枵腹辦公,也不會甘于自掏腰包上繳罰銀,因此這些被罰、被攤扣的養廉銀最終都要加派于民間。所謂“官逼民反”正是民怨的回應,而白蓮教在川楚的反清,正是以宗教的動員形式點燃了社會積怨的火種。

嘉道時期,錢糧虧空的加劇與盛世終結

嘉慶帝遇到了與他祖父雍正帝同樣的問題,就是老皇帝在“持盈保泰”思想主導下留下了諸多弊政,而且嘉慶帝遇到的新問題則更復雜也更棘手。

在人們的習慣思維中,康乾盛世至乾隆末年已經到了盡頭。但研究發現,若就此認定嘉慶帝接手的是一個已經完全沒落的王朝卻是言過其實。一個重要的史實是,乾隆末年,國家財政收入的總量并沒有出現急劇銳減的現象。但這并不意味著地方錢糧的存留有了保障,也不意味著康乾盛世的光景依舊。相反,社會潛伏的各種危機正是在這一時期成積聚之勢,而由地方錢糧虧空產生的負面影響已經波及地方行政、官風吏治、百姓生計等各個層面,最終由川楚陜數省白蓮教聚眾反清的戰爭得到全面的釋放。嘉慶帝平定這場戰事,不但用了十年左右的時光,耗損了八旗軍力,且花費了國庫近兩億兩的巨資。與此同時,水患災情連年不斷。因此可以說,正是平定川楚白蓮教的戰事,將康乾盛世最后的一點殷實家當消耗殆盡了。所以,在平定白蓮教的反抗之后,國家的財政狀況成捉襟見肘之勢,原本日趨加劇的錢糧虧空致地方財政雪上加霜。

雖然,嘉慶帝對錢糧虧空的清查不同于雍正朝的疾風暴雨,卻有著深思之后的韌性。為能達到清理錢糧的目的,嘉慶朝二十五年的時間里,每個省的清查都在兩三次以上,安徽省的清查達六次,平均四五年就有一次清查。遺憾的是,嘉慶帝的努力和堅持沒能在虧空的普遍程度和加劇趨勢面前奏效,清理與歸補虧空的效果都差強人意,且續虧不斷。

嘉慶朝清理錢糧虧空之所以不果,最直接的原因仍是找不到彌補虧空的財源。或者說,嘉慶帝找不到彌補虧空的新路徑,也不具備再進行一次財政改革的條件,只能折回雍正改革之前的老路,收回“捐廉罰銀等事,朕必不為”的承諾,再度以攤扣、捐輸養廉銀等方式為賠補虧空錢糧的常態。但官員有限的養廉銀是不足以在短期內彌補巨額虧空的,所以加派民間同樣也是不可避免的。這往往又成為一些不法貪吏勒索民力的一個機會,借此制造出更大的虧空。所以,嘉慶帝沒能如雍正帝托起國家的脊梁,的確有其個人的問題。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國情和國勢完全不比雍乾時期,清王朝已經度過了他最強的壯年時代,開始步入老年。在慣性中,即便是無法徹底革除弊病的體制內改革也很難實施下去,隨著嘉道以后財政支出的增大,國家財政的捉襟見肘已成常態。至于道光帝要接收的不僅僅是盛世過后的政治怠惰,還有嘉慶朝幾經努力而無法改變的因財政虧缺的國力削弱難題,道光帝重振朝綱的激情不斷遭受殘酷現實的重擊,直至鴉片戰爭的炮聲將其從夢中警醒,盛世一去不回。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