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數字經濟正在成為新型經濟形態,數字經濟創新不斷提高經濟社會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正在深刻地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為深入貫徹國家和廣東省的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廣州市人民政府近日印發了《廣州市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這一方案的提出充分體現了廣州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要正確認識其重要意義,發揮優勢,補齊短板,把握重點,高水平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助力廣州實現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正確認識三大意義
一是政治意義。支持在廣東省建立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局性、戰略性的考慮。廣州要積極發揮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以及省會城市的擔當作為,推動試驗區高標準建設,引領全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二是經濟意義。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是實現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2019年,廣東省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9萬億元,位居全國首位,占GDP比重達到45.3%,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核心關鍵力量。廣州要推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加速經濟社會各領域數字化轉型,努力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三是社會意義。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的構建,為推動智慧城市改革,服務社會民生提供支撐。廣州提出要加強數字化公共服務供給,加快數字政府迭代升級,筑牢智慧城市數字底座,提升智慧醫療服務成效,提高智慧教育應用能力,有助于進一步推動城市治理精細化、科學化、智慧化。
充分發揮三大優勢
一是充分發揮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位居全國前列的優勢。在新華社發布的城市經濟指數對比中,廣州市的信息基礎設施指標在全國領跑。5G基站建設數量上全省第一,全國領先。截至2020年底,廣州累計建成5G基站4.8萬座,實現中心城區和重要區域的5G網絡覆蓋,2020年5G累計用戶超640萬戶。廣州工業互聯發展整體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廣州擁有華南地區唯一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作為我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中的五大頂級節點之一,截至2021年3月底,廣州市頂級節點接入二級節點達33個,累計標識解析量17.1億,居全國五大頂級節點首位。其中,廣州已建成15個二級節點,在全國主要城市中居首位,涵蓋船舶制造、定制家居、新材料、注塑裝備、醫藥、電路板、機械制造等12個行業。
二是充分發揮電子制造與軟件信息服務產業基礎雄厚的優勢。在電子制造產業方面,廣州市于2017年引入,2019年投產的“粵芯制造”項目是廣東省及粵港澳大灣區第一條也是唯一一條量產的12英寸芯片生產線,目前正在加快推進廣州“粵芯”二期項目建設。粵芯半導體項目位于中新廣州知識城北部的灣區半導體產業園,該產業園定位為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示范區,吸引了來自芯片設計、封裝測試、終端應用等領域,涵蓋設備、材料等產業上下游的32家半導體企業落戶,其中營業額過億元的企業有7家,在該區構建了“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終端應用”一體化模式。作為“中國軟件名城”,廣州市電子制造與軟件信息服務產業表現亮眼。在產業規模方面,2020年廣州市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593.84億元,同比增長13.0%。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工信部口徑)4905億元,同比增長14.5%。在知名企業方面,廣州擁有5家國家軟件百強企業、7家全國互聯網百強企業,37家主板和海外上市企業。廣州市天河軟件園培育了網易、酷狗、UC等知名企業,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計劃吸引了騰訊、阿里巴巴、唯品會等龍頭企業。
三是充分發揮數字經濟應用場景豐富市場容量巨大的優勢。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數字產業處先后公布了兩批共36個廣州市數字經濟領域優質應用場景,涉及交通運輸、政務服務、醫療、農業、教育、新零售、文化服務、數字創意、能源、金融、人力資源、養老、智慧港口、智慧工地等十多個行業領域。在智能制造領域,廣州以汽車制造、高端裝備、家居、生物醫藥等行業轉型為重點,推進智能制造建設。在智能家居方面,廣州被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評為“全球定制之都”,孵化出歐派家居、索菲亞、尚品宅配等知名定制家居企業。在智能汽車方面,作為中國三大汽車生產基地之一和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廣州積極推進車聯網國家先導區建設,推進南沙區自動駕駛與智慧交通示范區、生物島5G自動駕駛應用示范島、廣汽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小鵬汽車智聯總部、花都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等示范園區建設。
加快彌補三大短板
一是加快彌補數字技術基礎研究、前沿研究亟需加強的短板。數字技術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關鍵和核心,當前廣州在數字技術研發方面仍處于“追隨者”的角色,數字經濟創新能力和核心技術研發能力有待提升。從國際視角來看,廣州市數字核心技術外依存度依然較高,例如,廣東省高端芯片自給率不足20%,廣州的數字芯片目前不能量產。在中美經貿摩擦的大背景下,發達國家加強技術封鎖,嚴格管制核心部件出口,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問題愈發凸顯。從國內城市來看,與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對比發現廣州的數字技術布局整體處于追趕地位。在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聯袂發布的《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0》中,廣州排第六位。
二是加快彌補數據要素安全流通制度性探索進展緩慢的短板。數據要素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實現數字政務的基礎。大數據定價機制、交易機制以及數據安全保護機制的缺失,阻礙數據的交互和融通,將限制數據要素價值的發揮。當前,各地區都相繼出臺了有關數據流通、數據安全的相關措施,如北京將公共數據按開放程度分為四個等級,實行分層管理;上海打造“安全屋”的數據安全流通平臺,為數據要素安全流通保駕護航。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于2021年7月30日通過了《廣東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自2021年9月1日實施),在制度層面加強了對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目前,從整體上看,廣州市數據要素流通、交易和治理的法規制度和政策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數字知識產權、數據安全有待進一步優化強制性制度保障。
三是加快彌補產業數字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的短板。首先,中小型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面臨較大困難。根據有關權威數據,廣東省規上制造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為34.5%、網絡化率為45.3%,落后于上海、北京、江蘇。在本團隊調研的133家中小企業中,只有41.3%的企業具有數字化轉型人才,48.2%的企業表示難以負擔數字化轉型所需的基礎設施費用,62.5%的中小型企業處于對數字化轉型不了解、有過了解但未實施或處于開始探索的階段。其次,與北京、上海等幾大數字經濟領先城市橫向比較來看,廣州數字經濟方面的頭部企業支撐仍顯不足,平臺型巨頭企業賦能整個城市的數字經濟發展動力有待加強。
重點把握三大抓手
一是以建設數字新型基礎設施為抓手。首先,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5G SA(獨立組網)、衛星互聯網等網絡覆蓋水平和服務質量,建設基于GPU(圖形處理器)的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的算力中心,探索建立新一代超算中心、新型數據中心、云邊端設施等數據智能基礎設施;其次,加快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改造。全面推進智慧機場、智慧港口、智慧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加大電動車智慧充電樁、數字配電網、智慧能源等方面投入力度;最后,提升數字技術水平。超前布局第六代移動通信技術(6G)、8K、衛星互聯網、量子互聯網、類腦計算等前沿數字技術,加大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智能傳感、邊緣計算、數字孿生等關鍵技術研發攻關力度。
二是以構建數據要素流通體系為抓手。首先,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開展數據交易商業模式創新試點,采用網絡搜取、傳感采集、自愿提供、有償購買等方式,推動行業數據、第三方社會數據有序匯聚,推動數據交易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驅動改革。其次,保障數據資源安全可靠。建立健全數據生成采集、整合匯聚、確權定價、流通交易、開發利用等方面的基礎性規則,規范數據交易行為,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和數據安全管理,加強數據資源全生命周期管理。最后,推動數字貿易快速發展。加強對數字貿易龍頭企業多元化支持,吸引和培育數字貿易中小企業集群化發展,推動一批數字貿易跨國企業總部、研發中心和運營中心等重大項目落地。
三是以完善數字經濟產業生態為抓手。首先,提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優勢。重點發展工業軟件、區塊鏈、互動娛樂等數字經濟領域優勢產業,鞏固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優勢,推動數字創意產業集群化發展。其次,加速重點領域產業數字化轉型。以汽車制造、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行業轉型為重點,加快智能汽車應用,加速智慧金融、數字工廠、數字農業等領域的轉型升級。最后,構建數字經濟全產業鏈生態優勢。面向5G、工業互聯網、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集成電路、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網絡與信息安全等數字經濟領域打造國際一流的產業集群,構建數字經濟全產業鏈集群優勢。
(作者張振剛系華南理工大學原黨委副書記、教授,戶安濤系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生)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