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經濟日報和首都國際機場所在地政府共同舉辦了“北京順義·2004臨空經濟發展論壇”,拉開了我國臨空經濟宣傳、研究的序幕,并由此推動了我國第一個臨空經濟區的設立。2006年,在北京市“十一五”規劃綱要中,臨空經濟區與中關村科技園區等成為北京市重點建設的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之一。
臨空經濟區是依托機場,發揮民航優勢,布局、規劃發展的特定區域,是高端產業的聚集地。隨著我國民航業的快速發展,全國現有臨空經濟區100多個,其中,臨空經濟示范區有17個。伴隨著大興國際機場的建設和運營,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的宏偉藍圖也展現在世人面前。這是和機場同步規劃、建設的臨空經濟區,承載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使命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大興機場時指出:“北京新機場是國家發展一個新的動力源。”這為大興機場的發展、為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的建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指明了方向,對于我們充分認識機場的“經濟引擎”作用、謀劃臨空經濟區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臨空經濟區集中了各種優質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優化,是一個城市、一個地區對外開放合作的窗口,充分體現了效率優先原則,經濟發展上具有很強的輻射、引領和帶動作用。
在構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臨空經濟區具有獨特的優勢,要在新格局中審視、定位自己,架起溝通、交流、合作的橋梁,充分發揮便捷高效的功能,讓人流、物流、資金流聚合成澎湃的動力,助推地方經濟的騰飛。
正因為臨空經濟區定位明確,其發展情況如何,是檢驗一個地方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成效的重要標尺。各地要從實際出發,揚長避短,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臨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航業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產業,要建設更多更先進的航空樞紐、更完善的綜合交通運輸系統,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在新的發展時期,一個個新的機場的建設,必將誕生更多的臨空經濟區。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充分發揮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長沙臨空經濟示范區在對外開放中的重要作用,鼓勵武漢、南昌、合肥、太原等地建設臨空經濟區。相信越來越多的臨空經濟區將成為區域經濟的示范區,成為新發展格局中的新坐標。(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本報評論員)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