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提出有關即時通信軟件的合規標準,要求9月17日前各平臺必須按標準解除屏蔽,否則將依法采取處置措施。消息一出,引發社會熱議。
9月1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推進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布會上,工信部新聞發言人、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長趙志國表示:“無正當理由來限制網址鏈接的識別、解析和正常訪問,應該說嚴重影響了用戶的體驗,也損害了用戶的權益,也擾亂了市場秩序”。
曾幾何時,互聯網給人的感受是“一根網線,鏈接全球”,而如今反而變成了“一部手機,各自為戰”。移動互聯網時代,各種App大搞“圈地運動”:一方在即時通信領域搶占領地,另一方就在電商領域獨占鰲頭,一方在短視頻領域呼風喚雨,另一方就在支付領域一騎絕塵。
一些互聯網平臺壁壘高筑,緊緊護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以所謂生態的名義打造“獨立王國”。在這種競爭狀態下,企業的發展算是枝繁葉茂,可互聯網的生態卻被這些互相屏蔽的行為擾亂了。其中,最主要的后果,還是在于用戶的體驗被破壞,權益被損害。這種不便利就好比是移動用戶打不通聯通用戶的手機,電信用戶無法直接給移動用戶發送短信。好好的上網行為,被相互割據的互聯網平臺搞得像間諜接頭一樣,使得用戶不得不用奇奇怪怪的代碼傳遞信息。
在工信部提出要求之前,今年4月13日,三部門聯合召開平臺企業行政指導會,強調應“嚴防網絡平臺企業實施系統封閉行為,確保生態開放共享”。今年8月17日,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禁止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規定(征求意見稿)》,明確要求經營者不得利用技術手段,通過影響用戶選擇、限流、屏蔽、商品下架等方式,減少其他經營者之間的交易機會。這些行動和政策都在明確:互聯網要恢復到其原本“互聯互通”的本質屬性上。
從用戶的角度而言,完全互聯互通的移動互聯網生態,對于降低用戶的轉換成本有很大的幫助。不過需要意識到,由于商業模式的差異,不同平臺對于互聯互通的需求也大不相同。
比如,一般來說,即時通信平臺對推動互聯互通的積極性會弱于電商平臺。因為作為通信工具,一些App本身并不向用戶收費,而是可以成為平臺巨大的流量池。平臺提供的其他服務,如游戲、視頻、門戶網站等,都可以依靠該通信工具提供的流量池獲利。而對于內容消費平臺、電商平臺來說,互聯互通則可以更便利地利用即時通信平臺的流量池。
在企業的顧慮之外,用戶同樣也存在垃圾信息泛濫的擔憂。日前,有媒體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網友對開放鏈接主要有兩點擔憂:“砍價鏈接泛濫,好友關系淪陷”和“謠言、詐騙信息泛濫”。因此,平衡企業之間的利益訴求,切實避免用戶擔憂的狀況發生,需要有關部門在具體政策執行方面有繡花的功夫,更加細致地予以考慮解決。
讓用戶暢通、安全地使用互聯網,是互聯網發展的初衷。此次各平臺按標準解除屏蔽,可以說是互聯網行業的一次初心回歸。讓互聯網重回互聯、共享的時代,對于用戶而言,可以有更多、更自由的選擇,對于企業而言,也可以在更多的競爭中不斷精進技術、完善服務。包容、共享、互通,才是互聯網發展的正確方向。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